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小儿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均进行肺组织活检的弥漫性肺疾病患儿24例,对所有患儿肺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病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咳嗽,20例伴有喘憋气促与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9例肺部湿罗音;肺部CT显示:18例患儿肺部磨玻璃样改变,5例主要为结节影,2例主要为实变影;病理改变主要为肺间质弥漫性炎症,浆细胞与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患儿出现肉芽肿改变。根据患儿的临床、放射、病理综合考虑有19例符合特发性间质性肺炎,6例为其他类型间质性肺炎。结论:小儿间质性肺炎主要表现为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影像学主要变现为磨玻璃影,病理活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20例间质性肺疾病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4,7(4):267-268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肺泡壁为主要病变,也可波及细支气管、肺泡腔、肺小血管、导致肺间质纤维化,引起一系列病理和生理变化的一组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病因不同,严重性各异,发病率及死亡率亦不相同.近10年来虽然诊断手段及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但仍未被广大临床医师所关注[1].因而早期确诊率颇低.而一旦贻误早期诊断,常可导致不可逆病变及后果.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现对1997~2002年我院收治的20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恶性肺结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恶性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110例恶性肺结节患者中,原位腺癌(AIS)14例,微浸润性腺癌(MIA)10例,浸润性腺癌(IAC)59例,鳞状细胞癌(SC)27例。不同病理类型恶性肺结节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及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患者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AIS、MIA和IAC患者(P<0.05);AIS、MIA和IAC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SC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P<0.05);SC患者的吸烟史比例显著高于AIS、MIA和IAC患者(P<0.05)。不同病理类型恶性肺结节患者的肿瘤史、肿瘤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恶性肺结节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抗感染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100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指标:咳嗽、呼吸困难、气短、肺部湿啰音和爆裂音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之后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吸气后静态肺活量(SVC)、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等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不同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不同情况,对其采用不同的抗感染药物,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诊断间质性肺疾病时须经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常规的检查做出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断.第二,通过对肺组织的活检做出病理诊断,即确定属于哪一种间质性肺疾病.第三,要与具有类似间质性肺疾病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间质性肺疾病是以弥漫性肺泡单位慢性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大组疾病,病变侵犯小气道及其周边的肺泡、肺泡壁、肺泡道、细支气管和微小血管.ILD包括了200多个病种,尽管其中每一个病种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学改变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然而它们却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呼吸病理生理学和胸部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以及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病程多呈缓慢进展,逐渐丧失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疾病(PSS-ILD)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8例PSS-ILD患者纳入PSS-ILD组,将同期住院的69例PSS患者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肺部高分辨率CT...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医学》2017,(3):283-285
通过研究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最新进展,指导临床诊治。胸部高分辨率CT是诊断CTD-ILD常用方法,对CTD-ILD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仍为常用药物,吡非尼酮、英夫利西单抗等新型药物的运用为CTD-ILD治疗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提高对CTD-ILD的认识,多学科参与评估和处理,可提高CTD-ILD患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肺间质疾病(ILD)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肺功能结果。结果36例患者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组及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组20例(56%ILD),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组16例(44%ILD)。IPF组年龄偏大,多数肺部有爆裂音,占38.9%,杵状指者占11.1%。高分辨率CT扫描(HRCT)表现比较典型。两组肺功能改变主要为限制性的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降低。IPF组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较继发性组下降明显,P〈0.05。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显著且早,是较敏感的基础肺功能指标。结论持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和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征和肺功能各有特点;临床表现、胸部HRCT、肺功能及支气管镜检查对诊断ILD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分析CR系统和DR系统在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影象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本院就诊的肺部间质性病变患者58例,分别采用CR系统和DR系统进行了影像检查,并与传统屏-片系统的检查结果做了一个对照比较。结果与传统屏-片影像检查结果相比,DR系统和CR系统在肺部间质性病变解剖结构中的影像表现能力均优于传统胶片;DR系统在诊断肺部间质性病变的细微结构影像表现方面优于CR系统。结论DR系统在肺部间质性病变影像诊断上的优势是明确的,建议基层医院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李小燕  邵体红  陈曦  徐亮 《安徽医学》2013,34(2):127-130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及肺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住院的PM/DM并ILD患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5.7岁;5例为DM,2例为PM)均进行血清酶学和自身抗体测定、高分辨率CT(HRCT)及肺功能检查和皮肤肌肉活检。结果6例患者出现酶学增高,以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增高明显;4例患者抗核抗体(ANA)(+),2例抗Jo-1抗体(+);皮肤肌肉活检病理诊断符合肌炎、皮肌炎改变。HRCT提示4例肺出现网点影及斑片阴影,3例出现双肺磨玻璃样病变和实变阴影。7例患者均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明显降低。6例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1例患者死亡。结论HRCT可以及早发现PM/DM肺部病变。CK明显增高和抗Jo-1抗体阳性是诊断DM/PM并ILD的重要指标。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弥散功能低下,应用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顾荣兴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9):828-829
目的:评价高分辨力CT(HRCT)对肺间质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的作用。方法:用HRCT扫描呼吸困难患者35例,该组病例事先并没有确诊肺部有间质性病变。结果:35例患者中有28例获得肺间质性疾病征象的影象诊断,7例阴性;28例阳性结果中有16例获得临床病因诊断,占57%;13例病因不明。结论: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HRCT对部分肺间质性疾病可作出临床病因判断。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相关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继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7年6月间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CTD ILD 278例患者资料,分为CTD ILD组(233例)和CTD ILD PH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 CTD继发ILD的发病率为189%,CTD ILD继发PH的发病率为162%;TD ILD患者原发病患病率:SLE30%,RA352%,pSS189%,PM/DM69%,MCTD43%,SSc47%;CTD ILD PH原发病患病率:RA467%,pSS89%,PM/DM67%,MCTD67%,SSc67%;CTD ILD PH组气短、呼吸困难、雷诺现象和皮肤硬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TD ILD组(P<005);CTD ILD PH组A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CTD ILD组(P<005);CTD ILD PH组FVC%pred、D1CO%pred显著低于CTD ILD组(P<005);CTD ILD PH组右室内径、右室流出道内径、肺动脉内径显著高于CTD ILD组(P<005);CTD ILD PH组网格影、实变影、肺动脉增粗、心影增大的发生率较CTD ILD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CTD ILD患者出现气短、呼吸困难、雷诺现象、皮肤硬化、ANA抗体阳性,需完善肺部CT/HRCT、心脏彩超等检查;肺部CT/HRCT提示网格影、实变影、肺动脉增粗、心影增大或心脏彩超提示右室内径、右室流出道内径、肺动脉内径增大,需考虑继发PH,及时监测肺动脉压力,给予临床干预治疗;CTD ILD患者肺功能提示FVC%pred、D1CO%pred显著下降,需警惕P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概括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CT影像学特点,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诊断的4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消瘦、气喘、痰血、胸痛、盗汗、低热等。46例患者中,12例患者的肺癌部位为出现肺结核的肺段、肺叶,19例患者的CT影像具有明显的中央型肺癌特点,15例患者的CT影像具有明显的周围型肺癌特点,2例患者的CT影像不能诊断为肺癌。大部分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明显。结论临床诊断中常有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患者,肺癌影像无典型特点的患者不易被诊断出来,针对进展期和陈旧性肺结核CT影像异常的患者应检查是否合并肺癌并及早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及20例继发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点。结果:慢性肺间质性疾病的主要HRCT表现为异常线样影、蜂窝影、磨玻璃影及结节影。IPF的HRCT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状影或蜂窝影,病变主要分布于两肺基底部、肺外带胸膜下。在临床上有典型的进行性呼吸困难,常伴杵状指、发绀及肺底部的爆裂音。结论:IPF在临床及HRCT表现上有其特点,有别于继发性肺间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和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IIP)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2014年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住院的CTD-ILD合并PTE及IIP合并PTE的患者17例(ILD合并PTE组),并募集同期肺通气功能相匹配的CTD-ILD及IIP共20例患者(单纯ILD组)作为对照,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再对比ILD合并PTE组中的CTD-ILD亚组及IIP亚组。结果①与单纯ILD组比较,在ILD合并PTE组中,患者出现近期新发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ILD合并PTE组的动脉血氧分压更低,分别为(76.4±22.3)mmHg和(63.4±19.2)mmHg(P<0.05);气体交换功能(DLCO%预计值)更差,分别为(48.5±11.6)%和(37.9±12.8)%。②ILD合并PTE组中,CTD-ILD亚组和IIP亚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9.83±13.40)岁和(71.90±4.68)岁,病程中出现PTE症状的时间分别为(18.07±16.71)个月和(34.75±14.69)个月,CTD-ILD患者发病年龄更小(P<0.05),病程中出现PTE症状的时间更短(P<0.05);IIP亚组患者共5例(71.43%)出现下肢水肿,CTD-ILD亚组中没有患者出现下肢水肿;IIP亚组中3例(30.00%)患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而CTD-ILD亚组共5例(71.43%)患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结论 ILD合并PTE可使患者气体交换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CTD本身的发生进展和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是PTE发生的高危因素。与IIP合并PTE比较,CTD-ILD合并PTE患者起病年龄更小,出现PTE的病程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皮肌炎(DM)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寻找DM合并ILD的血清标志物,帮助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自2015年6月~2017年9月期间新诊断的DM患者49例,对其中23例合并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血清肌酶水平,分析其与DM-ILD的关系。结果 49例DM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3例合并ILD,发生率为46.9%,DM-ILD患者更易出现发热、干咳、呼吸困难、肌肉疼痛、肌无力、velcro啰音、雷诺现象等;HRCT特征性病灶多位于下叶及胸膜下,主要表现为毛玻璃影、实变影、网状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肺等;DM-ILD组中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较单纯DM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自身抗体、血清肌酶水平较单纯DM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M合并ILD发生率高,临床特征及胸部影像学具有多样性,肿瘤相关抗原CA153、CA125血清水平可以考虑作为DM合并ILD诊断及预后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