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其中脏腑虚证又是脏腑辨证教学的重点。脏腑的虚证主要有气血阴阳四大类。然而不同的脏腑各有其不同的虚证类型 ,而不是每一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证候全都存在。例如 ,肺有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脾有脾气虚证、脾阳虚证 ;肝有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等等。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同 ,与脏腑、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探讨了脏腑虚证不同证候类型产生的内在规律 ,以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脏腑辨证。1 脏腑气虚的证候气是人体不断运动的、具有极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相似文献   

2.
聂娅 《光明中医》2009,24(7):1240-1241
"脏实泻腑"是临床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意思是五脏的实证可通过清泻六腑,使六腑通畅来治疗.本文拟探讨"脏实泻腑"理论的来源及应用,以期同道更加理解和重视这一理论,使其在临床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路表沥青无论在高温还是在低温条件下都能令人满意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沥青层在寒冷气候下抵抗受拉开裂的性质更为重要。本文讨论了沥青材料在低温、尤其是零下温度时的路用性质。  相似文献   

5.
徐江雁 《光明中医》2004,19(1):17-17
脏热腑寒学说 ,是指以探讨和阐发脏腑寒热病机并指导临床诊疗为中心学术思想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揭示了脏腑阴阳的相对性和热多伤脏、寒多伤腑的发病特点 ,提出了有别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的另一种辨证方法 ,是对《内经》理论切合实际的阐释和丰富。现就脏热腑寒学说的形成及其理论特点作一简略介绍。1 脏热腑寒学说的形成1 1 脏热腑寒学说的提出。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 ] 、王焘《外台秘要》[2 ] 记载 ,最初由南北朝名医姚僧垣 (公元 499-5 83年 )和同时代之谢士泰 (生卒年月不详 )在其著《集验方》[3] 和《删繁方》(现两书已亡佚 )…  相似文献   

6.
化瘀解毒通腑护脏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良威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87-487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中医"久病入络"、"内结为瘀血"的说法.属"瘀血发黄"范畴,具有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临床死亡率较高.笔者采用化瘀解毒、通腑护脏法,及时截断病势,使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转,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青禾中学时的夏老师看了些中医书,觉得自己心火上炎、肝阳上亢,但特地去医院做的心电图和肝功能检查却显示正常。这是怎么回事?他带着疑惑前来拜访张老师。拿着检查结果,张老师告诉他,定位模糊才是他糊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老师,”青禾一进研究室的门就说,“咱们这中医知识还得好好普及普及,不然尽出笑话。”  相似文献   

9.
通腑安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腑法被用于治疗五脏疾病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瞩目,但目前多限于一方一证的经验摸索或某个方面的机理探讨,而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本文基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藏象学说,提出“通腑安脏”的观点,力求阐明通腑对五脏机能的影响,揭示通腑可以安脏的治疗规律,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4):476-478
姚树锦主任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临证50余载,治病强调扶正固本,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通过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探究病因病机,创立补脏通腑法进行治疗,补肺脾肾之虚,通泄三焦之实,调节气机升降,巧用祛毒之法,汤剂散剂同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相似文献   

12.
揉腹按摩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疗法之一。它是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腹部,来达到诊病、治疗和保健的目的。经常对腹部进行揉按可以疏通经络、镇静止痛、消除疲劳、调整阴阳、增强体质、美容健身、调理脏腑、健脾益肾。该方法简单方便,效果显著。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疗法,现将此疗法总结如下,与更多的反射学爱好者共享。  相似文献   

13.
(3)要刚柔相济:按揉时要有轻有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4)补泻相宜:一般认为腹部调整以轻揉为补,重揉为泻,顺揉为泻,逆揉为补,上推为补,下推为泻,要根据病情,反复交替有轻有重,有逆有顺,有上有下,有左有右,辨证施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在标证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本证方面则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心阳虚所致,有的力主肾虚心痛之说,有的从脾气虚论治……。笔者认为,从中医的传统理论出发,探讨《内经》对冠心病的整体认识,有助于揭示出冠心病本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脏藏亦泻 腑泻亦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功能的藏与泻,是对立统一的。五脏主藏精气,然亦藏中有泻;六腑主泻、然亦泻中有毒。对于《内经》原文的理解,切不可偏执一端而有悖于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7.
王又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素问·五脏别论篇》对腑脏功能的概括.但我们却不能把腑脏的功能片面的理解为五脏唯藏精气而无浊,六腑只传化物而无清.五脏之中亦有浊气,六腑之中亦有精气,五脏之浊气由六腑输泻而出,六腑之精气输于五脏而藏,腑脏相合,藏泻有因.  相似文献   

18.
脏热腑寒说及温胆汤用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9.
清泄通腑降浊法治疗高脂血症38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兰 《陕西中医》2004,25(12):1106-1107
目的 :探讨清泄通腑降浊法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中药方 (大黄、厚扑、枳实、何首乌、山楂、草决明 )治疗本病 38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2 .1 %,血清总胆固醇 ( TC)平均下降 2 2 .6%,血清甘油三酯平均下降 36.8%。提示 :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升清降浊 ,调节血脂 ,改善症状、体征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脏与腑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亦能蓄精于脏,使脏之精气得藏。《内经》认为,“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说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表里联系,这种密切联系指导着人们对脏腑的研究以及对治法、方药的合理运用,如脏病可从腑治,腑病可从脏治等。1 心合小肠在生理状态下,心火能敷布于小肠,小肠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使水和精微得以吸收并转化成为气血而输布全身,令心主血脉的功能得到维持。《医经精义便谈·上卷》指出,“小肠中所盛者,只是食物,乃阳质也,饮主化气,食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