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秦晓霞  谢守付  刘晶洁  高琳  王艳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243-1244,1247
目的 探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代谢的影响.方法 评估125例至少治疗3个月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代谢综合征(MS)发生情况.入组患者曾接受药物治疗,包括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或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根据患者使用药物不同,将其分成3组:单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A组)、合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和情感稳定剂(B组)及单用情感稳定剂(C组).结果 125例患者,40例(32.0%)检出MS;A组患者MS检出率与B、C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组、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3组间MS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易发生MS.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者,均应定期检测BMI、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相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病,终生患病率为1.5%~3.0%。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以及混合发作,可伴有焦虑、冲动、物质滥用等精神病性症状,重者出现认知缺损,导致个人能力丧失,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自杀率高达15%,因此治疗双相障碍尤为重要。笔者对近几年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和预防双相障碍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双相情感障碍(BD)是心境障碍的一种,以抑郁和躁狂交替发病为主要表现,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偏头痛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自杀倾向.目前,BD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抑郁和躁狂的发生,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也是BD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碳酸锂浓度与疗效关系。方法采用干化学方法对69例双相情感障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血锂浓度测定,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和简明精神病量表作为评定工具,分析患者血锂浓度与疾病疗效的关系。结果锂盐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过调节服用锂盐的剂量,到第1周末,血锂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第3-5周末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血清锂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其中的规律,有利于避免药物中毒,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临床2012~2013年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20例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临床治愈8例,显进11例,无效1例。结论:双相障碍采取综合措施,增强疗效,提高患者依从性,预防复发、自杀、恢复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倪红  邓钧 《中外医疗》2010,29(21):87-87
由于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在临床上被误诊的很多。加上双相障碍又属于复发性和终身性疾病,致残率非常高,因此预防复发是治疗关键;笔者就我院近2年住院治疗的43例最后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分析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原因。方法将2010年7月—2013年7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0例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原因。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价成绩均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试与卡片分类评分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病程均呈弱相关(r=-0.21、-0.19、0.20、0.22,P<0.05);而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相关(r=-0.32、-0.21、-0.19、0.33、0.45,P<0.05);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HAMD评分相关(r=-0.28、-0.26、-0.21、-0.26、0.35、0.26,P<0.05)。结论患者的抑郁评分、狂躁评分与其认知功能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患者的病程长短同样与认知障碍存在较弱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抗精神病药的应用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对1999、1994、1989年三个年度的600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单一用药的百分率逐年下降,联合用药的百分率逐年上升(P<0.01或P<0.001),氯氮平、舒必利的使用频率逐年增加,氟哌啶醇逐年减少(P<0.01或P<0.001),氯丙嗪持续列前二位,氯氮平、氯丙嗪的平均剂量逐年减小(P<0.01)。结果提示,氯氮平可作为一线抗精神病药应用,联合用药的增加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双相情感障碍为常见、致残、反复发作、严重度不同的精神卫生问题。常发生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的比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若能早期识别则可改善结果。心境发作治疗取决于呈现的病程阶段:躁狂、轻躁狂、混合状态、抑郁或维持阶段。因存在复发风险,心理治疗及心境稳定剂如锂、抗惊厥和抗精神病药物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误诊的发生率和误诊原因,为提高双相障碍的诊断正确率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对124例符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住院2次或2次以上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既往住院中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原因。结果124例双相障碍中,有51例(41.1%)在既往住院过程中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误诊疾病的种类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癔症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结论双相障碍的误诊率较高,应加强对双相障碍的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项目对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在精神科住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发作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5例,对照组42例。干预组在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双相障碍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入组前、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进行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服药态度问卷(DAI-3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的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前YMRS、HAMD-17、DAI-30、SDS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MRS第6个月末干预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DAI-30总分在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S总分在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双相障碍自我管理项目能够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0年和2019年因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D未治疗持续时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BD,DUB)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0年302例,2019年328例的BD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并分析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根据DUB的时长分为较短DUB组(short-DUB,S-DUB)和较长DUB组(long-DUB,L-DUB),探索不同年代L-DUB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9年BD住院患者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自于其他省份的患者比例、伴自杀观念/行为的患者比例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均较高(P<0.05),而住院时间、DUB明显缩短、总的住院次数增多,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2.698)、病程长(OR=1.467)、首发抑郁症状(OR=0.296)、住院次数少(OR=0.635)、躁狂次数少(OR=0.476)是L-DUB的影响因素。在2019年,病程长(OR=1.191)、首发抑郁症状(OR=0.367)、首次躁狂时年龄偏小(OR=0.916)、首次确诊BD时年龄偏大(OR=1.125)是L-DUB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年代发展,BD住院患者的DUB明显缩短。首发抑郁症状、病程长是不同年份L-DUB的相同影响因素。重视DUB及相关因素,提高对BD的甄别和早期正确诊断,是缩短DUB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persistent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a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D) even in euthymia as well as in patients with a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SAD).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Confounding variables were controlled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both BD and SAD.

Methods

Several domains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executive function, memory, attention, concentration and perceptuomotor function were examined in 28 euthymic SAD patients and 32 BD patients by using a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battery.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MADRS) and Young Mania Rating Scale (YM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tatus. Da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MANCOVA).

Results

Euthymic SAD patients showed greater cognitive impairment than euthymic BD patients in the tested domains including declarative memory and attention. Putative significant group differences concerning cognitive flexibility vanished when controlled for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variables. Age and medication were robust predictors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both SAD and BD patients.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point out the worse cognitive outcome of SAD compared to BD patients in remission. Remarkably, the variance is higher for some of the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groups than within each group, this being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contradictive concept of SA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双相障碍患者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的疾病获益感。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2年5月至7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对12名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门诊的双相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内容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获益感包括感受幸福能力增强、接纳疾病和自我接纳、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关系改善、重视自身感受及精神生活、自我了解、宽容及同理心、生活习惯改善。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获益主要表现为对疾病和自我的接纳、对疾病和生活控制感增强、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减少三方面。医务人员可通过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发现疾病获益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静息相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浆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以期找到与情感发作无关但和疾病发生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收集BD静息相患者(n=12)和健康对照者(n=20)空腹血浆,MARS柱去除7种高丰度蛋白质,运用2-DE分离血浆蛋白,PD-Quest分析后MALDI-TOF/TOF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点,MetaCore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结果.结果 经2-DE分析在静息相BD患者血浆中找到45个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出27个非冗余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与免疫调节相关,Apo A1和A2M经Western blot验证差异与2-DE结果一致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健康对照相比,BD静息相患者存在蛋白质谱的异常表达.差异表达蛋白提示BD静息相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疗效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总胆红素(TBIL)、尿酸(UA)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10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n=53)和联合组(n=53)。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给予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TBIL、UA、BDNF、认知评价、临床疾病严重度量表-双相情感障碍版(CGI-BP)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躁狂量表(BRMS)评分。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BDNF、TBI水平均升高,UA、CGI-BP评分、HAMD评分及BRM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改善较常规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联合组视觉再生图像b、图像c、视觉再生总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分数类、数字符号得分均升高,连线测试A、连线测试B、WCST错误数、持续错误数等得分均降低,且联合组治疗后较常规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认知矫正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认知功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现况及3级(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精神科的处方差异。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取河北省37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于2007年11月19日至23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双相情感障碍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125例患者中,躁狂相104例(83.2%),抑郁相21例(16.8%);123例(94.4%)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98例(78.4%),抗精神病药89例(71.2%)。(3)躁狂相患者使用心境稳定剂(84.6%)和抗精神病药(79.8%)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5.7%)。(4)市级医院抗抑郁剂的使用频率(32.8%)高于省级(4.8%)、县级(9.1%)医院(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精神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但在县、市级医院有使用不合理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强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的基层培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炎症机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文总结了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并探讨双相障碍与免疫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免疫相关方法在双相障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Bipolar disorder is an important psychiatric disorder with different disease phases.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s complicated, and is updated frequently as new research evidence emerges. For the purpose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Taiwan consensus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bipolar disorders was initiated by the Taiwanese Societ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and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TSBPN) – the Bipolar Chapter,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August 2010 and approved as a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polar Disorder. TSBPN is the country member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consensus for bipolar disorder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template of WFSBP Guidelines, with references to other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including the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and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Psychopharmacology. We have also added Taiwanese experts’ experience, Taiw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 and the indication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given by the Taiwan Department of Health, to emphasize the balance between efficacy and safety, and to make this consensus a concise, empirical, and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sychiatric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