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6排螺旋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DSA)检查,观察对比两者发现瘤体的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结果:CTA与DSA检出动脉瘤数目及瘤体最大径、瘤颈/瘤体比无显著差异。CTA对长径≥3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致,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mm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92.31%、98.72%。结论:16排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常规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在3D-DSA容积图像上(volume rendering,VR)和常规2D-DSA平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诊断差异.方法 在三维和两维图像上分别测量了45个颅内动脉瘤的最长径、横径和瘤颈宽度,并按照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比较两种成像技术的各项测量结果.结果 3D-DSA容积图像上所测量的颅内动脉瘤大小比2D-DSA平面图像要大,特别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和直径小于10 mm的颅内动脉瘤.结论 3D-DSA图像上所测得的各项数据平均值都较2D-DSA为大.45例动脉瘤中,3D-DSA图像上有38例(84%)最长径大于2D-DSA,37例(82%)最大横径大于2D-DSA,41例(91%)瘤颈宽度大于2D-DSA.直径<5 mm的动脉瘤最大横径(P=0.014)和瘤颈宽度(P=0.015)存在明显差别;直径>10 mm的动脉瘤各项测量结果不存在差异;直径介于5~10 mm之间的动脉瘤各项测量差别均存在显著性.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动脉瘤最大横径(P=0.011)和瘤颈宽度(P=0.006)差别存在显著性;分布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循环区域的动脉瘤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脑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分别行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为100%,CTA为87.3%.3D-DSA对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能力亦优于CTA,差异有显著性(χ2=7.10~14.53,P<0.01).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3D-DSA较CTA 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A、TOF-MRA、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TA、TOF-MRI、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4个,TOF-MR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0个,3D-DSA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36个。3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4.44%、83.33%、100%。 TOF-MRA方法对动脉瘤检出的准确率明显低于CTA方法与3D-DSA方法(P〈0.05)。在动脉瘤细节及瘤颈显示方面3D-DSA方法明显优于3D-CTA、TOF-MRA方法(P〈0.05)。结论3D-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显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瘤颈情况和周围血管上具有优势。 TOF法MRA安全、无创、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可作为动脉瘤筛查手段的首先方法,CTA扫描成像时间快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动脉瘤首先方法及可作动脉瘤夹闭后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在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4月丹东市第一医院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282例,分别行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对比分析2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等。结果 CT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4.44%(34/36),3D-DSA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1.67%(33/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MIP、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分别为(3.51±0.51)分、(3.76±0.44)分、(3.84±0.38)分,CTA-VR和3D-DSA图像评分均高于CTA-MIP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3.113,P<0.05),而CTAVR图像评分与3D-DSA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3.422±0.760)mm,3D-DSA测量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为(4.258±0.861)mm,两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8,P<0.05)。结论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微小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图像成像质量高,有利于微小颅内动脉瘤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对203位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了DSA和(或)CTA检查,再对CTA和DSA,2D-DSA和3D-DSA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动脉瘤检出数方面,CTA与DSA动脉瘤检出数无显著差异,2D-DSA与3D-DSA也无显著差异,但在瘤颈显示方面,3D-DSA清晰率较2D-DSA清晰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DSA是目前最可靠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CTA则因其独特的优点,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16层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VSA)的价值,以利于临床准确选择检查方法。方法:①收集行16层CTA及3D-DS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VSA患者31例,比较CTA和3D-DSA检出VSA情况;②使用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比较两者差异,以此反应瘤体大小差异。结果:①经手术证实34个VSA,CTA诊断32个,3D-DSA诊断33个,两者间VSA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3D-DSA VR图像测量VSA长径较CTA-VR图像测量值大(P<0.05)。结论:①16层CTA和3D-DSA均能准确诊断VS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②VSA瘤体于3D-DSA VR图像上较CTA-VR图像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A及3D-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研究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27例疑似患者有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28个。16排螺旋CTA及3D-DSA动脉瘤的诊断率上无明显差异。16排螺旋CTA对检出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与周围颅骨的空间关系,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清楚、准确。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16排螺旋CTA和3D-DSA各有优势,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联合应用16排螺旋CTA及3D-DSA可为手术设计提供极大参考。  相似文献   

10.
CTA与3D-DS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测颅内动脉瘤(AN)的图像质量。方法:对CTA最大密度投影(MIP)、CTA容积再现(VR)和3D-DSA VR检测的AN图像,按瘤体形态显示、瘤体三维关系、瘤体光滑度和血管显示级别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均按显示程度进行评分。结果:①瘤体形态显示,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TA-MIP(P<0.05),CTA-VR与3D-DSA VR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瘤体三维关系,CTA-MIP、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③瘤体光滑度,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TA-MIP(P<0.05),CTA-VR与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血管显示级别,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高于CTA-MIP及CTA-VR(P<0.05),CTA-MIP与CTA-V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总体,CTA-VR及3D-DSA V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TA-MIP(P<0.05),CTA-VR与3D-DSA VR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A-MIP、CTA-VR和3D-DSA VR图像均可达到AN诊断要求,CTA-MIP结合CTA-VR图像观察有利于AN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三维数字血管减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3 mm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310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A和DSA检查。64层螺旋CTA技术参数:120 kV、250 mAs、准直0.75 mm、重建层厚0.75 mm和间隔0.4 mm。结果三维DSA作为诊断标准,在310例患者中,220例发现264个动脉瘤。CTA漏诊4个动脉瘤,7个动脉瘤在常规DSA检查中漏诊,但被64层螺旋CTA诊断,均得到三维DSA的证实。64层螺旋CTA诊断〈3 mm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4.0%、100.0%和97.9%。结论 64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包括〈3 mm动脉瘤是一种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2.
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兰军  钱令涛  李乃玉  谢军 《河北医学》2011,(10):1279-1281
目的:本研究评价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病例.比较CTA及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在显示动脉瘤细节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CTA方法共检出颅内动脉瘤41个,CTA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浅析“金标准”内3D-DSA技术较常规2D-DSA在神经介入中的诊断优势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2D及3D-DSA技术行神经介入患者277例。其中:脑血栓取栓111例、动脉瘤106例137个(普通囊状动脉瘤75例97个、巨大型动脉瘤5例6个、宽颈动脉瘤21例29个、夹层动脉瘤等2例2个、梭形动脉瘤2例2个、复杂型动脉瘤1例1个)、动静脉畸形45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5例。由工作经验丰富的2位副高以上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和3D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测量,进而比较2D、3D图像测量数据差异及疾病检出率。  结果  2D-DSA在普通脑血栓对各段血管的显示率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D-DSA检出动脉瘤93例(122个),3D-DSA检出106例(137个)(P < 0.05),不含假阳性2例;2D-DSA检出动静脉畸形44例,3D-DSA检出45例(P > 0.05);2D-DSA显示颈动脉狭窄15例,3D-DSA检出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颈、瘤体形态、瘤径、载瘤血管、穿支血管显示等方面显示效果明显优于2D-DSA。  结论  3D-DSA技术提高了对神经性疾病的检出率;同时也提高了对疾病的定性、定量诊断准确率;并且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谊  鲍遇海  买买提  艾力 《中外医疗》2009,28(27):153-154
目的探讨3D-CTA与3D-DSA对比在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针对已行开颅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30例病人的30个破裂的动脉瘤进行研究。所有病人术后同期行3D-CTA及3D-DSA检查。由两组观察者分别对3D-CTA与3D-DSA影像进行评判,评判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载瘤动脉是否通畅。结果3D-CTA影像检查出6例动脉瘤瘤颈残余和1例血管影像异常,经3D-DSA影像证实。3D-CTA漏诊1例瘤颈残余。3D-CTA评价动脉瘤瘤颈残余的灵敏度85.6%,特异度100%;评价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6%。结论当使用纯钛动脉瘤夹时,3D-CTA可以替代3D-DSA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3D-DSA为参考标准,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所有病例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的144例经过数字减影CTA和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所有源图像都发送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大小。以3D-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计算数字减影CTA诊断不同直径(<3 mm,≥3mm且<5 mm,≥5mm且<10 mm,≥10 mm)动脉瘤和前循环与后循环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44例患者中,DSA检查共发现199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发现196个动脉瘤。数字减影CTA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3 m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100%;≥3 mm的分别为100%和100%。结论:64层CTA是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可靠方法,可作为诊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hu LZ  Liu J  Yang H  Dong MH  Sui JM  Fan G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7-880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以DSA和手术作为参考标准,评价3D-CTA诊断价值。对其中的5例动脉瘤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9%。对5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的患者通过CTA进行了随访,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结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是一种可靠、微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相比的优势。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DSA和3D-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2D-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2D-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0.05)。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DSA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且均接受3D-CTA检查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的20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D-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及在治疗指导中的价值。结果 212例患者经3D-DSA检查,9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203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1个;3D-CTA检查,17例未检出动脉瘤,19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43个,诊断效能:灵敏度95.57%,特异度88.89%,准确率95.28%,阳性预测值99.49%,阴性预测值47.06%。3D-CTA诊断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诊断符合率为96.05%、97.01%、89.66%、80.00%,其余部位符合率均为100.0 0%。3D-CTA和3D-DSA检查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和瘤体颈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169例术后采用3D-CTA复查,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位置与数目,患者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无残留。结论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提供影像学信息指导临床治疗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