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儿童肾脏的恶性肿瘤 90 %以上为肾母细胞瘤 (又名肾胚胎瘤 ,Wilms瘤 ) [1] 。作者回顾性分析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 ,结合文献探讨CT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年龄 1~ 4岁 ,平均 2 .8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发热、血尿。病变发生于左肾 2 3例 ,右肾 2 4例 ,双侧肾脏 5例。初诊时发现有脑转移 1例 ,胸膜转移 1例 ,肺转移 1例。1.2 方法 使用PickerSeleSp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从膈面至髂嵴水平 ,层厚 11.1mm ,层间距 10 .0mm ,扫描前 30… 相似文献
2.
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全部病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14例肾母细胞瘤均发生于单侧肾脏,左、右肾发生率无差异。多数位于肾脏一极,也可侵犯全肾。大多表现为轻度强化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典型表现为残肾移位、变形、旋转显著,肾实质呈“新月形”或“环形”强化,或者正常肾结构完全消失。表明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及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及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儿童肾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10年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42例儿童肾母细胞瘤临床资料,选取22例行新辅助化疗的患儿作为观察组,Ⅰ、Ⅱ期患儿术前给予l一2个周期的AV方案治疗[更生霉素15μg/(kg·d),静脉滴注5d;长春新碱1.5mg/(m^2·周),静脉注射,连用两周1,Ⅲ、Ⅳ期患儿同时加用阿霉素;选取未行化疗的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4年生存率、肿瘤全切除率及术前化疗期间瘤体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4年生存率为72.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0%(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肿瘤全切除率分别为86.4%和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前化疗瘤体缩减率:〈2周为(17.82±6.39)%,24周为(9.15±2.12)%,〉4且〈6周为(3.27±092)%。22例患儿共有12例出现骨髓抑制,但均完成随访。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可显著提高患儿生存率,增加手术切除肿瘤的机会,瘤体缩小主要发生在化疗4周内。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按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Pretest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1例,Ⅳ期10例。12例均予化疗与手术联合治疗。1例Ⅱ期患儿和1例Ⅲ期患儿均存活;10例Ⅳ期患儿中,8例存活,1例停药后脑转移死亡,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肿瘤完整切除是儿童肝母细胞瘤治疗的关键;化疗对实施根治性手术及预防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CT对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6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及 32例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为肾外肿块 ,肾脏呈受压改变 ,钙化发生率高 ;肾母细胞瘤为肾内肿块 ,“边缘征”较具特征。结论 CT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可为术前定性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儿童肝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按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Pretest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1例,Ⅳ期10例.12例均予化疗与手术联合治疗.1例Ⅱ期患儿和1例Ⅲ期患儿均存活;10例Ⅳ期患儿中,8例存活,1例停药后脑转移死亡,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肿瘤完整切除是儿童肝母细胞瘤治疗的关键;化疗对实施根治性手术及预防肿瘤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对于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31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较大,20例均为实性(64.5%),囊实混合性11例(35.5%),8例可见钙化,除1例未见明显强化外,其余均可见不均匀强化。残存受压的肾实质在增强CT扫描上呈新月形改变。肿瘤可侵犯肾包膜,腹膜后、膈脚后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CT检查能发现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血管受侵等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儿童肾母细胞瘤(WT)保肾治疗方案和提高WT患儿长期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的诊疗方案。【方法】根据诊治方案不同,将我院261例WT患儿分为A、B两组,通过比较A、B两组的疗效.分析外科、病理、影像、化疗、放疗等学科在提高WT疗效.改善长期生存质量中的作用以及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对保肾治疗的作用。【结果】A组WT诊治以影像学诊断+手术治疗为主,B组WT诊治强调明确的病理分型与临床分期以及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A、B两组WT患儿在2年/5年生存率、保肾治疗率、手术并发症及长期生存质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对B组WT患儿中的Ⅰ期各型、Ⅱ期FH型肿瘤位于患肾一极和Ⅴ期WT患儿进行保肾治疗后,肾切除率从A组的19.1%(Ⅰ.Ⅳ期)和50%(Ⅴ期)分别下降为10.5%和30%。显著增加了保留部分患肾的机会与残肾量,改善了患儿生存质量。保肾治疗不影响患儿的肿瘤复发率。【结论】术前准确的分期分型诊断与合适的化疗是保肾治疗的关键,多学科协作诊治能显著改善WT患者的疗效:对符合保肾治疗指征的儿童WT患者进行保肾治疗,能改善WT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报道和总结儿童腹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诊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收集总共10例儿童腹腔内IMT(本院2例,文献报道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诊断依据以及治疗经过和疗效。结果儿童腹腔内IMT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女性多于男性。首发症状为阵发性腹痛,腹部体检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能发现肿瘤病灶;常伴有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镜检可见密集的梭形肿瘤细胞,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为确诊的主要依据,波形蛋白(Vimentin,Vim)、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on,SMA)和肌特异性蛋白(muscle specific albumin,MSA)等表达阳性。儿童腹腔内IMT多为孤立型肿瘤,可与周围组织黏连,手术全切除预后良好;少数肿瘤广泛播散、恶性程度较高者,术后需行有效的全身化疗。初步结果显示术后及时使用蒽环类抗生素、环磷酰胺和大剂量氨甲喋呤,可能有助于提高恶性程度较高的患儿的远期疗效。结论儿童腹腔内IMT是较为罕见的间叶性肿瘤,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是大多数患儿的主要有效疗法,对少数恶性程度较高病例术后辅以全身化疗方案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小儿胰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组16例胰腺囊肿患儿,12例有腹部外伤史,3例有腹痛等炎症表现,1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反复腹痛。B超或CT证实胰腺有囊肿样改变。11例行囊肿外引流术,4例行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1例因病理证实为胰腺实体—囊性假乳头状瘤而行囊肿和脾切除以及脾自体移植术。结果16例胰腺囊肿中,治愈15例,1例因合并伤死亡。无胰瘘发生,B超或CT随访无囊肿或肿瘤复发。结论腹部外伤是胰腺囊肿形成的最主要原因;B超和CT检查为主要诊断手段;囊肿外引流术可作为早期控制症状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
肾母细胞瘤中PTEN、MMP-7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肾母细胞瘤(nephrohlastoma,wilms tumor,WT)组织中PTEN和MMP_7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瘤旁正常肾组织和42例WT组织中PTEN、MMP_7的表达。结果:PTEN在WT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瘤旁肾组织(P<0.05)。PTEN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病理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12例对照组织标本中MMP_7未见表达,42例WT组织标本中MMP_7在胞浆表达率54.21%。MMP_7在预后良好(favorable histological types,FH)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在预后不良(unfavorable histological types,UH)组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PTEN和MMP_7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WT组织中PTEN和MMP_7的表达,能更好评估WT的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两者可作为判断WT侵袭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肾母细胞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0例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细胞呈小管状、乳头状、肾小球状及基底细胞状排列,并可见幼稚的黏液样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还可见平滑肌、横纹肌、骨、软骨及脂肪组织。40例中混合细胞性15例,富于间质性10例,囊性部分分化性4例,高分化上皮性1例,有间变成分6例,肉瘤性成分4例。临床分期:I期15例,Ⅱ期20例,Ⅲ期4例,Ⅳ期1例。40例中29例获得随访,10例失访,1例拒访。29例中生存期超过10 a者5例(囊性部分分化性4例,高分化上皮性1例),超过5 a者10例(混合细胞性6例,富于间质性4例),14例复发者中5例(间变成分3例,肉瘤性成分2例)有血行转移而死亡,生存期8~37.5个月,另9例复发后手术切除仍健在。结论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复发、血行或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肾母细胞瘤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3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肾母细胞瘤中15例肿瘤由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胚叶性间质和上皮成分组成;5例肿瘤由2种成分组成,3例肿瘤由1种成分组成。CT表现大部分见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肿物,包膜完整。部分有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部、囊肿壁及其纤维间隔有强化,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边缘强化征。B超检查肾脏外形增大,上极探及实性回声肿物。结论对病理及影像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肾母细胞瘤的诊断率,避免误诊错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中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3例肾母细胞瘤中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24例肾母细胞瘤呈p16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5.29%,其阳性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类,临床分期及预后等密切相关。结论p16基因在抑制肾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0例肾母细胞瘤及15例非肿瘤肾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表达。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Cath D、uPA、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53.3%和56.7%。而在非肿瘤肾组织中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者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FH型均低于UH型(P<0.05)..结论:Cath D、uPA、uPAR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车能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5(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肾母细胞瘤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多发于肾脏上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少数有钙化,典型CT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很好地评价对侧肾脏的情况,对肿瘤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