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兆中风系指中风发病之前所表现的证候或证候群。常有头痛、头昏、视物眼花、健忘耳鸣、肢体震颤或颜面及手足麻木。或一过性偏瘫、失语、复视、黑蒙等一系列证候。导致先兆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是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房室起居失调等致病因素,而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虚损、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气、血、风、火、痰、瘀相互为患,阻滞经脉或脑络发生此疾。 描述先兆中风证候的最早始见于《素问  相似文献   

2.
蒙医学赫依郁结症在妇科中又称“妇赫依症”,为临床常见病,按其郁结部位不同又分为“头部妇赫依症、心脏妇赫依症”等六种。笔者认为,蒙医学论述“赫依郁结症”属现代医学更年期综合症、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月经不调等几种病范畴。在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依据蒙医理论辨证施治、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与治法治则:全身骨骼疼痛、关节麻木、下肢肌肉疼痛、全身凉、无下部浮肿、有的子宫萎缩、有的白带增多、月经紊乱、淋沥不尽等。病情加重则出现头晕、眼花、神心不安、头部发凉、健忘、甚至昏迷扑倒、癫狂等赫依病典型症状。总的…  相似文献   

3.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因平素气血亏虚,及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复加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致使气血运行逆乱,经脉失于濡养;或痰浊蒙闭清窍,横窜经络;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亢风动、肝风挟痰火上蒙清窍,横窜经隧而突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中风首当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且病轻;中脏腑者则常有神志不清且病重。中风分为闭证与脱证两类,前者属实证,后者属虚证。二、类证鉴别:中风应与痫证、厥证、痿证等病相鉴别。中风发病前多有先兆,如头晕耳鸣、肢体一侧麻木、语言不利、尿频、遗尿等,且醒后有  相似文献   

4.
1认识 很早以前,蒙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就有较为明确地认识。各个时期的蒙医学经典著作均有比较明确地记载。称其为。图来”病(Tulie)。蒙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奇苏”与“赫依”相搏引起。其病缘为长期或过分食用辛辣、酸性食物,以及长期过度劳累或用力过猛,暴食后长期闲居、昼问睡眠过度等为致病因缘。  相似文献   

5.
中风先兆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李用粹《证治汇补》曰:“平人手指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王清任《医林改错》详细列出34种中风先兆症状。张山雷《中风斠诠》提出中风先兆是可以治疗的。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明确指出治疗中风先兆用药有别于中风。中风先兆的病因是年老体衰,情志郁怒,饮食失节,劳勉失度等。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尤其是肝、脾、肾三脏虚损,使气血津液紊乱,气滞血瘀,痰浊内生,腑实积结,形成虚实错杂病变。因此,本病证应治血调  相似文献   

6.
张德明 《光明中医》2009,24(6):1138-1139
中风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失语为主证.在中风发病之前,必有先兆症状,表现为久患眩晕、手脚麻木、健忘、记忆力减退、语言謇涩,头重脚轻,时欲眩仆.中风先兆期分为三种证型,即: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气虚痰阻;气血亏虚.临床上必须辨证施治,以达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即治未病之目的,以防止中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赖祥林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赖师治疗中风先兆的经验总结如下。中风先兆是与中风有着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主症有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一过性晕厥发作、瞬时性视物昏瞀,以头胀痛、手指麻木、健忘、筋惕肉膶、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正为次要症状~([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谓:"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2])中风先兆与中风有着相似的病因病机,赖师认为纵酒食甘、  相似文献   

8.
中风先兆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是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是中风的前驱信号。在中风发病前1~2年间,间断出现眩晕,头痛、肢体麻木,肌肉(日闰)动,语言蹇涩,甚至昏厥。也可出现手指麻木,一过性偏身瘫软,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正等。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极为相似。祖国医学及古代医家对中风先兆早有认识,《素问·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沈金鳌在《本病源流犀烛·中风》曰:“又有小  相似文献   

9.
中风先兆证的相关病名 有关中风先兆证的最早描述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素问·调经论第六十二》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1].金元医家刘完素首次提出“中风先兆”一词,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第十》指出:“故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2].明确指出麻木不仁、手足不用、肌肉蠕动等症状为中风先兆证,自此后世多数医家衍用此名称,中风先兆证作为病证名称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蒙医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在1000多年前,蒙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有明确的认识。各个时期的蒙医学经典著作均有明确的记载。称其为“图来”病(Tulie)。认为本病的病因为“琪苏”与“赫依”相搏引起,其病缘为长期或过份食用辛辣、酸性食物,以及长期过度劳累或用力过猛,暴食后长期闲居、昼间睡眠过度等为致病因缘。  相似文献   

11.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以眩晕、肢麻、瘫软、语涩、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若能在中风先兆阶段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对防止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近十年来有关中风先兆证的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然而蒙医典籍中并无与之对应的病名,临床上蒙医各家学者治疗此病意见尚未统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蒙医学“心赫依病”“主脉赫依病”“心赫依瘀症”“心悸症”“赫依性心刺痛”等范畴诊治。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本病的蒙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报道进行了总结归纳,认为应进一步发挥蒙医优势,系统辨证论治,形成共识,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中风先兆证发病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提出了中风先兆证的命名及证候特点,在病因病机上分析认为“血瘀”是病机的关键,并提出了中风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指出情志、饮食、劳逸、肥胖、遗传、便秘等因素与中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证型特征考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江磊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03-160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范畴,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准确捕捉该病先兆期特征性症候,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联对其二级预防意义重大。目的:探索中风先兆症候的性别、年龄及中医证型特征性表达,为治疗提供前瞻性建议。方法:按循证医学要求。多中心、较大样表对照前提下,采用前瞻性队列法,通过观察样品特异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比分、病因学分数,分析患者中风先兆症候的相对变化特征。结果:男性便秘、筋惕肉明,女性烦躁易怒、便秘中风危险度列前;50~60岁龄者发生中风的危险度最大;肝胆火盛型具有发生中风的特异危险度。结论:不同性别的中风先兆证患者在特定年龄段具有发生中风的特异症候及证型表现。探究之,有较强的中风二级预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子痫之名首见于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系指妇女在妊娠后期或值分娩时骤然发作之全身肌肉痉挛性抽搐、颠仆昏厥、少倾即醒、醒后复发的病证,为妊娠晚期严重病患之一,故《医学心悟》指出:“此症必须速愈为善,若频发无休,非惟胎妊骤下,将见气血随胎涣散,母命亦难得全”。本病也有发于产后的,如《金匮要略》所谓新产“病痉”一证即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风先兆证的病机要点在于“血瘀肝热”,因而采用自拟的具有化瘀通络、清肝和血功效的小中风片处方,治疗中风先兆证301例。与西药对照组101例进行比较,结果前者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及实验研究说明,小中风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中风先兆证、防止或延缓中风发病的有效药物,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的蒙医学范畴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蒙医学范畴及其病因病机,为蒙医规范化诊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冠心病临床表现与蒙医内科学中心刺痛对比,探讨冠心病各型的蒙医学范畴及其病因病机。结果:心肌梗死可归为蒙医心刺痛粘邪型、累及胃、胃及肺论治;不稳定心绞痛可归为楚斯型、累及白脉与不累及白脉论治;稳定心绞痛可归为赫依偏盛型论治。结论:冠心病在蒙医学中属心刺痛范畴,且冠心病中的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相应地归入心刺痛的不同证型中,从而合理地指导相应蒙药对冠心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常有先兆证状,中医称谓“先兆中风”或“小中风”,与西医诊断短暂性脑缺血证状十分相似。本文通过150例先兆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先兆中风的关系,进而说明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价值。资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我们参照日本文部省(1969)和美国TIA研究小组的诊断标准,门诊及病房的患者,对于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眩晕,趾指麻木,肌内(目闰)动,一过性肢体不遂,言语不利等证状者,进行血液流变指标测定。150例患者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由34岁至73岁,平均年龄51岁。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医家对中风先兆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中风先兆证的病名、症状表现、病因病机、诱发因素以及防治等方面的认识有独到见解,本文通过对《内科摘要》、《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代表性著作的梳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对今后中风先兆证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中风先兆证的概念 明代朱棣对"手足麻痹"等症状称为"小中风",清代沈金鳌对"风之中人……止及手足者"称为"小中",清末张锡纯对中风先兆症状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脑贫血先兆证与脑充血先兆证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病例分析     
<正> 病例五(答案) 1.病患初诊,医者诊为肝阳头痛是错误的。因患者虽有头痛表现,但不是唯一的,且素有眩晕、急躁易怒、两目干涩、心烦少寐等证。特别是近期眩晕加重,并现手指麻木,此应诊为中风之先兆,而不能诊为肝阳头痛。中风先兆,前贤早有论述,如张三锡云:“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三年内必有中风暴病。” 2.本病初诊中风先兆之病机是精血不足,肝肾阴虚,络脉瘀滞,肝阳亢盛。因烦劳过极,阴亏于下,肝阳化风,故见眩晕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