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皮下注射对正常小鼠和骨髓抑制小鼠的血液学效应.给正常小鼠rhIL-11 200及400μg/kg皮下注射,连续7天,第5天时外周血血小板数轻度升高,起效较平缓,停药后血小板数可在4天内恢复到给药前水平.对骨髓抑制小鼠,rhIL-11的治疗可明显地减轻外周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促进血小板计数的恢复.rhIL-11在每天100-400μg/kg时对骨髓抑制小鼠均有良好疗效,治疗13-15天血小板计数恢复到照射前水平,在每天400μg/kg时起效稍快于100及200μg/kg.上述3个剂量所引起的血小板最大升幅十分接近.rhIL-11的升血小板作用与其促进骨髓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与成熟有关.上述结果表明,rhIL-11治疗无论对正常小鼠还是骨髓抑制小鼠均可提高外周血血小板数,提示rhIL-11可能是一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hPDGF)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26只糖尿病大鼠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随机分成3组,rhPDGF治疗组,凝胶剂基质组,空白组。观察伤后3,7和14d组织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创周和创基修复细胞增殖状况。结果:伤后7d,组织学检查显示,经rhPDGF治疗的创面伤后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rhPDGF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03±0.03)mL,明显低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06±0.03)mL(P<0.05)和空白对照组(0.07±0.05)mL(P<0.05)。伤后7d,rh-PDGF治疗组的创面收缩明显,再上皮化速率达到46.1%,明显高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23.2%)和空白对照组(25.6%)。伤后14d,rhPDGF治疗组再上皮化速率达到99.9%,明显高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91.7%)和空白对照组(91.3%)。同时伤后组织中各类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结论:rhPDGF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有促修复作用,其对炎症细胞的趋化和修复细胞的增殖影响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迈格尔)对重度骨髓抑制病人的血小板恢复作用.采用随机双盲自身交叉对照方法进行研究.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24小时开始给迈格尔25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用药7-14天或至血小板计数≥300×109/L.对化疗后血小板值低于50×109/L(重度骨髓抑制)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床Ⅱ期试用的118例可评价病例中,安慰剂对照周期血小板值低于50×109/L的例数为29例,占24.58%,而迈格尔治疗周期仅1例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占0.84%;先给安慰剂后给迈格尔组安慰剂对照周期血小板值低于50×109/L的比例高于先给迈格尔后给安慰剂组,两者分别为32.20%和16.95%;迈格尔治疗周期血小板最低值和化疗第21天血小板值分别是安慰剂对照周期的3.04倍和2.43倍.本试验结果说明,迈格尔可促进重度骨髓抑制病人的血小板恢复,减少肿瘤病人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缩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且具有一定的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rh PDGF BB)凝胶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切割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13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各制备 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面积 2 .5 4 cm2 ,将创面分成5组 ,即 rh PDGF BB凝胶剂高剂量 (14 .0μg/ cm2 创面 )、中剂量 (7.0μg/ cm2 创面 )、低剂量 (3.5μg/ cm2 创面 ) 3组 ,凝胶剂基质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制剂 14 d,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变化及组织学改变。结果 :伤后 14 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至 (0 .2 2±0 .30 ) cm2、(0 .0 5± 0 .0 6 ) cm2和 (0 .32± 0 .32 ) cm2 ,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2 3± 0 .2 2 ) cm2 (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2 2± 0 .2 5 ) cm2 (P<0 .0 5 )。伤后 7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 .0 4± 0 .0 3) m l、(0 .0 2± 0 .0 2 ) ml和 (0 .0 6± 0 .0 3) ml,只有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0 6±0 .0 3) m l(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0 7± 0 .0 5 ) m l(P<0 .0 5 )。组织学检查显示 ,经 rh PDGF BB中剂量治疗的创面伤后 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 ,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 ,伤后 14 d rh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细胞促进γ射线照射小鼠的造血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体外骨髓贴壁细胞长期传代法,建立一株骨髓基质细胞QXMSC1,经鉴定可能为巨噬细胞来源。用5Gy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建立造血功能缺损动物模型,将QXMSC1细胞输入到照射小鼠体内,用半固体琼脂法测定粒-巨噬系祖细胞,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红系祖细胞,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测定外周血各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在照射后第10天,骨髓基质细胞可增加辐射损伤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增加CFU-GM,CFU-E和mBFU-E集落数。在照射后第20天,可促进外周血WBC,RBC,Hct和Hb的恢复。说明骨髓基质细胞QXMSC1可促进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此外,QXMSC1细胞条件培养上清液具有刺激体外CFU-GM集落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贾乐宁  程飚  苏磊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4-7196,i005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hPDGF)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26只糖尿病大鼠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随机分成3组,rhPDGF治疗组,凝胶剂基质组,空白组。观察伤后3,7和14d组织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创周和创基修复细胞增殖状况。结果:伤后7d,组织学检查显示,经rhPDGF。治疗的创面伤后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rhPDGF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03&;#177;0.03)mL,明显低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0.06&;#177;0.03)mL(P&;lt;0.05)和空白对照组(0.07&;#177;0.05)mL(P&;lt;0.05)。伤后7d,rh-PDGF治疗组的创面收缩明显,再上皮化速率达到46.1%,明显高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23.2%)和空白对照组(25.6%)。伤后14d,rhPDGF治疗组再上皮化速率达到99.9%,明显高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91.7%)和空白对照组(91.30%)。同时伤后组织中各类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结论:rhPDGF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有促修复作用,其对炎症细胞的趋化和修复细胞的增殖影响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出血是大剂量电离辐射后所致损伤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且可发展在民致命的出血综合征,国内外均尝试在辐射或化疗动物模型上用一些细胞因子促进血小板恢复,以减少出血,但由于多次注射等不尽人意,因此人们仍在进行新措施的研究,用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可能增加感染的几率,本实验尝试运用质粒载体对辐射损伤进行基因治疗,本研究观察了辐射对体内质粒载体基因转移效率的影响,以及转移hIL-6基因后对照射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经6.5Gy照射的小鼠一次肌内注射表达IL-6的质粒DNA后,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6水平,以蛋白表达量评价基因转移效率,结果显示,治疗组从照后4天hIL-6开始增加,于照后1天左右达峰值,而此时对照组仍处于低水平,治疗组照后28天时蛋白表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照射剂量治疗组的结果相比,7.5Gy照射组hIL-6水平约为5.0Gy照射组的两倍,体内高表达的hIL-6明显促进照射小鼠造血恢复,治疗组不仅血小板物最低值明显提高,而且骨髓细胞中CFU-GEMM和CFU-Meg也明显增加,外周血血小板板数的增加部分是由于网织血小板的增加,说明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的速度加快,以上结果表明电离辐射要以明显提高IL-6质粒DNA的体内转染效率,为质粒载体基因的方法治疗辐射所至的造血损伤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第4因子抑制巨核细胞系膜结合型c-kit的表达(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表面受体c-kit与干细胞因子(SCF)对维持血细胞的生成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第4因子(PF4)能特异性地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在本实验中研究了PF4对两个巨核细胞系HEL和Dami的c-kit表达影响。结果显示,经PF4处理的两株细胞,其c-kit mRNA表达量均下降,细胞表面受体数量降低,SCF与c-kit的结合量亦下降,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对细胞膜CD34表达影响方面,PF4与TGFβ1的作用相反,PF4促进CD34的表达,而TGFβ1抑制CD34的表达。研究表明,PF4抑制巨核细胞生长的机理,部分途径可能是通过抑制c-kit/SCF而产生。  相似文献   

9.
调控巨核系造血的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综述有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巨核细胞的生成包括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为未成熟巨核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巨核细胞并释出血小板的过程。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阶段,主要由TPO及IL-1,IL-3和PDGF调控;在分化的后期有TPO及IL-6和IL-11参与。多个转录因子也参与巨核细胞的分化过程,GATA-1,FOG-1和Fil-1主要作为早期至中期巨核细胞生成的调节因子。NF-E2则主要参与晚期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目前对血小板释放的机制还缺乏深入了解。一氧化氮可能通过引起巨核细胞的凋亡。参与血小板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0.
细胞凋亡是维系细胞群体数量相对衡定的重要的细胞移除机理。粒细胞源性抑制因子(G-INH)是一种源于成熟多形核粒细胞的提取物,具有对正常骨髓CFU-GM和HL-60细胞体外集落形成能力的抑制活性。加入高浓度造血生长因子(GM-CSF 50— 150U/ml,IL-3 50—75ng/ml)可逆转此种集落生长抑制且呈剂量-效应相关性。形态学、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DNA含量测定证实,G-INH(300μl/ml,温育3小时)具有诱导细胞凋亡活性。造血生长因子IL-1β(50U/ml),IL-3(25ng/ml)和GM-CSF(50U或5ng/ml)均可减轻G-INH的致细胞凋亡之作用。上述结果提示,G—INH与各种造血生长因子之间具有相互拮抗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受体竞争性抑制或相关性受体结合所致的生物学下调节机制所介导。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25Ⅰ标记结合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HPLC)研究小鼠体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代谢、分布和排泄.标记-rhTPO体外可刺激TPO依赖细胞系TD3增殖;体内刺激外周血血小板增加活性与未标记标准rhTPO相似,而SHPLC放化纯度(96.9±1.5)%(n=3)符合药动学研究要求.小鼠皮下注射1微克/鼠后血清和尿SHPLC分析除原形外,出现了分子量较小的125Ⅰ-代谢物Ⅰ和Ⅱ.血清以原形和125Ⅰ-代谢物Ⅰ为主,尿中有少量原形,主要是125Ⅰ-代谢物Ⅰ和Ⅱ.原形消除半衰期为10.8小时,组织TCA可沉淀放射性分布特点是靶器官骨髓较高,泌尿系统最高,脑内最低.主要经尿排泄,少量经粪排泄.72小时排出(98.3±5.6)%.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重组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基因在COS-7细胞及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含TPO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2/TPO,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COS-7细胞,用裸质粒DNA直接注射加电脉冲的方法将pcd2/TPO质粒转移到小鼠骨骼肌中.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到TPO基因在COS-7细胞的瞬时表达,MTT法显示其有刺激TPO依赖细胞系增殖的活性.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检测到TPO基因在转基因小鼠骨骼肌的表达,ELISA法定量检测转基因组小鼠血清TPO浓度为(1 185±264)ng/L,明显高于正常小鼠的TPO浓度(250±76)ng/L.本实验实现了TPO基因在小鼠体内和COS-7细胞的转移,为今后TPO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10月收住恶性肿瘤患者45例,在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随机分为A、B组,A组皮下注射rhTPO(15000U/d),B组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11(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A组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以上所需时间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5),分别为(6.18±4.20)和(10.46±4.54)d,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2例患者化疗后需要输入外源性血小板,A组无患者需要输入血小板;与B组比较,A组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治疗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生成素对猴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观察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10μg·kg~(-1)·d~(-1)×21对5.0Gy300kV X线(20cGy/min)照射所致猴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效果。治疗组照后第一周内,外周血小板轻度升高至105%—114%,第7天开始下降,第10天达最低值(45%);此后开始迅速回升,第14天达照前值水平,第21天达最高值(311%),第30天仍为263%。对照组照后前6天外周血小板波动在67%—95%,第7天开始迅速下降,第16天达最低值9%,仅为治疗组的1/17(P<0.001);此后开始缓慢回升,第30天仍未恢复到照前水平。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两组动物照后均迅速下降,治疗组于照后第8天达最低值(11%),低于照前值50%的时间为8天,第12天开始迅速回升,第20天达最高值(402%);对照组动物下降程度更为迅速,第8天仅为照前值的9%,低于照前值50%的时间长达16天,第27天达治疗组的最高值水平。病程极期对照组动物均接受了2—3次血小板悬液或全血输注,而治疗组动物均不需要输血或输血小板悬液。以上结果表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明显地促进照射动物造血功能的恢复,尤其是促进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恢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rhTPO有无促进骨髓纤维化的作用。用改良Dexter培养法进行体外不同浓度rhTPO作用下的基质细胞培养,在培养的不同时间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ALP、PAS、AS—DNCE及纤维染色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及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结果表明:rhTPO可刺激基质细胞增殖,且随浓度增加而增高;细胞增殖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不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培养第3天,各组细胞明显贴壁,细胞呈椭圆形,第7天可见散在分布的梭形细胞,第12—14天,细胞排列呈一定的方向性,似漩涡状,细胞为长梭形,70%-80%的瓶底被细胞覆盖。第16—18天细胞覆盖达90%以上,细胞形态均为螺旋状排列的长梭形,类似成纤维细胞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成纤维细胞,还有极小部分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培养14—42天的贴壁细胞,PAS显示为阳性,ALP染色和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显示为弱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用Masson氏三色和Gomori染色法染色,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显示均为阴性;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蛋白和Ⅳ型胶原染色在对照组与实验纽均显示为阳性,但实验组阳性均似稍强,这种阳性并没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表面的绒毛、纤维从无到有,细胞从单层到多层,并逐渐出现新生成的纤维细胞,但对照组与实验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hTPO对CD34、CD45、CD105、CD106、CD166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rhTPO不影响基质细胞的组织化学特性,纤维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也未发现有促进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第一个周期(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PLT)≤50×109/L的18例肺癌患者,在下一周期(治疗组)所有患者接受5次rhTPO 15,000u皮下注射(SC),三次化疗前(第-3、-2、-1天),两次化疗后(第1、8天),两个周期化疗方案均为吉西他滨1.0g/m2第1、8天+顺铂75m/m2第1天,监测两研究组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毒副反应.结果 在化疗后3、6、9、12、15、18、21天,治疗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血小板最低时间分别出现在第15天和第12天,最低值分别为(56±13.0)×109/L和(33.8±14.0)×109/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4例患者输注血小板,而治疗组无一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通过合理的rhTP0使用方法(三次化疗前,两次化疗后)可以明显地降低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自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009年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109几的肺癌患者共40例,其中TPO组和IL-11组各2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化疗后TPO组和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别为(58.6±13.6)X109/L和(59.3±12.1)×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度以上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恢复最高值,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TPO组中有2例输注外源性血小板,IL-11组有4例(P〉0.05)TPO组和IL-1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60%(P〈0.01)。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用rhTPO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应用重组血小板生成素(rTpo)对1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进行CFU-MK和CFU-GM培养。研究结果表明:①Tpo 10ng/ml为CFU-MK培养的最佳浓度;②AA患者CFU-GM和CFU-MK增殖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③AA患者CFU-MK增殖较CFU-GM更低(CFU-MKx 3.2,CFU-GMx 17.5);④Tpo对骨髓小剂量照射后CFU-MK的增殖有促进恢复,对血小板的减少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