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亲孕期户外活动时间与子代0~2岁婴幼儿维生素D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0~2岁婴幼儿,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婴幼儿基本情况、体力活动和膳食摄入情况,检测婴幼儿25-(OH) D水平。调整城乡户籍、性别、年龄、产次、出生体质量、季节、0~6个月婴儿喂养方式、6月龄内婴儿是否补充维生素D、婴幼儿近3月是否服用维生素D、婴幼儿近3月是否补充钙剂、婴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婴幼儿体质指数、孕期是否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孕期母亲每天奶类摄入量和孕期母亲每天鱼虾摄入频率等混杂因素,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母亲孕期不同户外活动时间及其子代维生素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孕期不同户外活动时间与其子代维生素D缺乏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 384名婴幼儿,调整城乡户籍、年龄和性别等混杂因素后,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和1 h的母亲其子代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70. 2±31. 8) nmol/L、(75. 5±32. 4) nmol/L;与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的母亲相比,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的母亲其子代维生素D水平均减少5. 3 n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每天户外活动时间1 h的孕妇,其子代患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增加1. 71倍。结论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孕妇,其子代维生素D水平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该地区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营养状况及缺乏原因,针对其营养状况提供合理的补充建议。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在该院门诊进行产检的1 352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维生素D水平,并发放调查问卷详细统计孕妇年龄、孕周、体重指数、健康状况、产次、分娩方式等资料,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不足/缺乏的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结果 1 352例孕妇中,血清25-(OH)-D水平正常的有325例,占24.0%;25-(OH)-D不足和缺乏者1 027例,占7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周、取血季节、文化程度、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补充维生素D、补充钙剂、服用奶制品和妊娠期糖尿病与血清25-(OH)-D水平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和妊娠期糖尿病为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危险因素,夏季、每周户外活动时间≥10 h、补充维生素D、补充钙剂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本地区孕妇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有必要指导其延长光照时间并适当提高维生素D和钙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胎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进行孕期营养指导.[方法]以2008年3月~2009年3月分娩的37对双胞胎和双胎母亲为研究对象,测定脐血与分娩时母亲血清25羟-维牛素D3[25-(OH)D3]水平,对双胎孕妇于孕4~6月、分娩前进行膳食指导、膳食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双胎儿脐血25-(OH)D3水平为(66.59±32.04)nmol/L;对应母血水平为(67.70±34.39)nmol/L.脐血与母血之间、双胎脐血之间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母血正常组,母血与脐血水平呈正相关(r=0.83.P<0.01);母血低常组,母血与脐血水平呈负相关(r=0.71,P<0.01).母孕期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r=0.85.P=0.00);每天进食含有维生素D食物的种类(r=0.52,P=0.04);孕期补充维生索D史(F=7.55,P=0.01)与母血25-(OH)D3水平有关.母血、脐血25-(OH)D3均正常的孕母孕期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为(1.98±0.82)h;每天进食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的种类为(2.01±0.76)种,有服用维生素D制剂的占80%.[结论]双胎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为维持孕母、胎儿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双胎孕母孕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本科新生儿病区收治的9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出生后24h内的静脉血完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测定,并分析母亲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值、孕期日晒时间、受孕方式、职业、学历、分娩方式、分娩季节、胎数、妊娠期合并/并发症、孕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以及早产儿胎龄、性别等因素对早产儿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 早产儿25(OH)D水平为(55.50±27.62)nmol/L;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充足的比例分别为16.0%、27.7%、56.3%;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与母亲孕期日晒时间<30min/d、职业、孕期不规律或未补充维生素D以及受孕方式几个因素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孕期日晒时间<30min/d及孕期不规律补充或未补充维生素D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产儿25(OH)D水平为(55.50±27.62)nmol/L,总体来说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态较理想,对母亲孕期日晒时间较短及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出生28~42 d出现佝偻病临床表现的纯母乳喂养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与其母亲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为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6年4月-2017年10月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正常体检的年龄为28~42 d、并且表现有佝偻病早期症状和(或)体征的119例纯母乳喂养儿及其母亲静脉血25-羟维生素D[25-(OH)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9例母亲血25-(OH)D>30 ng/ml者15例(12.61%),≤30 ng/ml者104例(87.39%);孕期平均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的母亲19例,血25-(OH)D中位数为28.8 ng/ml,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 U母亲100例,血25-(OH)D中位数为16.1 ng/ml,两组血25-(O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9例婴儿中补充和未补充维生素D组的婴儿血25-(OH)D中位数分别为20.0 ng/ml和9.5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25-(OH)D与其母亲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349,P<0.01)。婴儿血25-(OH)D水平(>20 ng/ml和≤20 ng/ml)与其出现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及其母亲维生素D整体处于不足水平,两者之间维生素D水平存在相关性。婴儿血25-(OH)D>20 ng/ml并没有降低其发生营养性佝偻病的风险。建议母亲孕期应积极补充维生素D,同时提倡从新生儿一出生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预防婴儿早期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210例有可疑VitD摄入不足病史和佝偻病的任何一个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的儿童进行佝偻病相关因素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竞争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OH)D3平均水平(25.463±7.772)ng/ml,不同年龄段血清25-(OH)D3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率24.8%,新生儿、早期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高。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不如南方地区,应重点加强孕母、早期婴儿及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7.
昆明地区佝偻病发病因素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昆明地区年日照丰富,儿童户外活动多,但婴幼儿佝偻病发病率仍高,为了解地区佝偻病发病的相关因素,特做此项研究。方法 选择3-18月儿童74名,分为正常对照组(20名),佝偻病组(54例),其中佝偻病组又分为初期组(36名),激期组(18名)。每例均取血测25(OH)D3)含量及相关生化指标;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74名儿童其血清25(OH)D3水平均高于11μg/L,正常组儿童与佝偻病初期组儿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正常组儿童及初期组儿童与激期组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激期组儿童血清钙水平较低,与正常组及初期组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结论 昆明地区大多数佝偻病患儿处于初期阶段,其体内维生素D3水平并不低,钙剂摄入的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9,(7):1006-1008
目的探讨儿童户外活动及体质指数与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间来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4178名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测量其体重、身高,并计算其体质指数(BMI),检测其血清中25-羟维生素D 25(OH) D浓度,并进行户外活动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25(OH) D平均水平(67. 60±31. 28) nmol/L,其中Vit D缺乏和不足儿童共3 496名(83. 7%),充足682名(16. 3%),未发现过量及中毒儿童; 0~2岁的婴幼儿Vit D水平明显优于3~6岁的儿童;户外活动时间不同的儿童,血清中25(OH) D水平不同,其中时间在4 h以上的儿童25(OH) D水平最高; BMI不同的儿童,血清中25(OH) D水平不同,其中BMI <15的儿童25(OH) D水平较低,BMI>18的儿童25(OH) D水平较高。结论在避免日光曝晒的前提下,多鼓励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利于吸收Vit D;儿童BMI与Vit D正相关,应合理补充Vit D,预防儿童营养不良或是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沧州市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母亲对其影响因素,为防治早产儿佝偻病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沧州市人民医院158例早产儿进行血清25-(OH)D测定,对其母亲进行相关营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97.4%,与母亲维生素D认知水平、摄入水平低下密切相关,仅有6.9%的人补充了含维生素D的钙剂,而且服用不规律,未达到中国营养学会对妊娠期孕妇的推荐摄入量要求。 结论临床工作者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合理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人工太阳光源预防儿童佝偻病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工太阳光源预防儿童佝偻病的效果。方法:幼儿园2-4岁儿童每天接受3h人工太阳光源照射。结果:预防组血清Ca、25(OH)D3及唾液SIgA明显高于对照组,BALP(骨碱性磷酸酶)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血清Ca实验后较实验前明显升高。结论:儿童冬季每天接受人工太阳光源照射,可以提高体内维生素D水平,改善钙磷代谢,有效地防止佝偻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定西地区O~7岁儿童佝偻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法选取定西地区O~7岁儿童480例,设计调查表进行佝偻病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定西地区O~7岁儿童佝偻病的患病率为29.58%,其中男童28.63%,女童30.73%,男女童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佝偻病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以O~1岁婴儿患病率最高,3~7岁儿童最低(PO.05)。与该地区佝偻病的发生率相关的因素包括:家庭年人均收入、住房阳光朝向、父亲受教育水平、母亲孕期营养状况、户外活动时间、早期补充维生素D干预、喂养方式、富钙食品摄入情况等因素。结论定西地区儿童佝偻病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采取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综合防治的措施,进一步控制佝偻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于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56-2758
目的:了解周口市0~3岁小儿佝偻病患病情况,分析25(OH)D3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在佝偻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周口市0~3岁小儿样本24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小儿营养状况、既往病史、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户外活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并测定小儿身高、体重、血清钙、磷、25(OH)D3和BALP水平。结果:240例小儿中患佝偻病25例,患病率为10.42%,其中0~6个月龄患病率最高为20.97%,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病率(P<0.05)。佝偻病患病率与小儿喂养方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户外活动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3和BALP水平明显低于非佝偻病小儿(P<0.01)。结论:0~6个月龄是小儿佝偻病高发段,儿童佝偻病患病与喂养方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户外活动和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其血清25(OH)D3和BALP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婴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合理地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出生的72例婴儿为研究对象,自生后15 d起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满月起逐月询问生活史和体检。于出生及4月龄时分别采集脐血和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D、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浓度。结果 脐血25-(OH)D平均水平(21.91±5.75)nmol/L,72例(100.0%)维生素D缺乏;婴儿4月龄时血清25-(OH)D平均水平(108.12±45.30)nmol/L,10例(13.9%)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平均水平在每日摄入维生素D 200 U~组升至(112.37±37.98)nmol/L,在400 U~组升至(133.97±34.93)nmol/L。但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者在每日摄入维生素D 200 U~组6例(23.1%),400 U~组仅2例(7.1%)。新生儿及婴儿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正常。结论 北方地区冬季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生后尽早补充可以显著改善维生素D营养状况。每日补充200 U维生素D可显著提高早期婴儿血清25-(OH)D水平;若要达到维生素D营养充足,至少补充400 U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佳木斯地区0~2岁婴幼儿佝偻病的影响因素,为佝偻病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0~2岁临床上有活动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症状和体征的婴幼儿159例,同时随机抽取78例0~2岁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在填写家庭、社会和营养因素调查表的同时进行相应的体格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佝偻病的发生与母孕期每天日照时间、婴幼儿年龄、每天乳制品的摄入量、每天日照时间、是否患有慢性腹泻等疾病、体重、身高等7个变量显著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母孕期每天日照时间、婴幼儿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后至调查时是否补充维生素D、每天乳制品摄入量及每天日照时间,与佝偻病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母孕期每天日照时间短、婴幼儿年龄小、出生体重重、出生身长短、出生后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每天乳制品摄入量过少及每天日照时间短,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华新区0~6岁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龙华新区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 319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病历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3319例儿童中,维生素D充足1 374例,占41.40%;维生素D不足962例,占28.98%;维生素D缺乏983例,占29.62%;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家庭收入、既往1年腹泻次数、支气管哮喘、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情况及户外活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情况、户外活动时间、既往1年腹泻次数、支气管哮喘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坚持母乳喂养,规律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同时积极预防疾病,能够改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0~7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0~7岁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103例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3例为对照组,应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孕妇家庭状况、孕期饮食及生活规律、分娩及婴幼儿的基本情况,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佝偻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孕期经常吃鱼、孕期户外活动、孕期日照时间、孕期补维生素D或钙、婴儿7个月开始服用含高钙食物、小儿晒太阳暴露皮肤的面积是影响佝偻病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孕期多户外运动、及时补钙、小儿7个月开始服用含高钙食物、日晒暴露皮肤面积大等是佝偻病的保护性因素,应该多进行健康宣教,早期预防、早期诊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宜宾市0~3岁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其监护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相关性,为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儿童保健且检测血清25-(OH)D的783名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儿童一般情况(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生活方式等),采集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使用自行设计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其监护人KAP,采用Pearson相关和关联性分析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营养KAP的关系。结果 1) 0~3岁儿童纯母乳喂养率为62.2%,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维生素D平均补充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0、10.260,P<0.05)。2)血清25-(OH)D浓度平均为(36.8±8.7)ng/mL,维生素D缺乏率为21.84%,不同年龄段、体型、户外活动时间及维生素D制剂补充情况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2.220~6.302,χ2:5.346~33.134,P<0.05)。3)监护人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青春期儿童维生素D(VD)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导致VD不足的原因,为后续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6年随机抽取哈尔滨市某城区某中学603名6~8年级11~17岁青春期儿童进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血清25(OH)D、甲状旁腺素(PTH)、钙(Ca)、磷(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结果 603名青春期儿童血清25(OH)D的中位数和四分间距位数为14.16 (10.68, 18.46)ng/ml,VD不足和缺乏占81.1%。血清PTH、Ca、P、ALP水平分别为42.7(31.90, 60.70)pg/ml、(2.47±0.13) mmol/L、(1.57±0.21) mmol/L、(275.23±127.60) U/L。血清25(OH)D与PTH水平和ALP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039、-0.141,P<0.001),与Ca呈正相关(r=0.312,P<0.001),与P无明显相关性。PTH和25(OH)D为对数关系,当PTH达到最大抑制状态时无25(OH)D拐点值。户外活动时间、补充VD制剂与血清25(OH)D水平呈正相关(P趋势<0.001),户外活动时间、VD制剂的补充是青春期儿童VD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11~17岁青春期儿童VD缺乏情况普遍存在。血清PTH、ALP和Ca,这些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价青春期儿童VD水平状况,建议通过鼓励青春期儿童增加户外活动,补充VD制剂等手段,可以提高血清25(OH)D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对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体检的0~9岁952名儿童,进行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儿童维生素D水平。结果 0~9岁儿童25-(OH)维生素D的平均测定值为(29.78±12.08)ng/L;其中25-(OH)维生素D严重缺乏占2.63%;缺乏占18.80%;不足占32.77%。不同年龄组儿童的25-(OH)维生素D水平不同(P0.01),男、女童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高于春冬季体检儿童(P0.05)。结论绍兴市城区0~9岁儿童25-(OH)维生素D水平低下,应增加儿童的维生素D摄入量及加强户外活动,尤需重视4~9岁的儿童及冬春季节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温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同季节、日光暴露程度的血清25-(OH)D浓度,为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冬春季(2—3月)和夏秋季(9—10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538人,检测血清25-(OH)D浓度。发放家长问卷,根据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分为室内组、中间组、户外组。结果学龄前儿童冬春季及夏秋季维生素D充足率分别为49.08%和59.25%,不足及缺乏率分别为50.92%和40.75%。冬春季室内组、中间组、户外组的25-(OH)D浓度分别为(24.13±8.61)、(30.77±8.63)和(35.77±9.24)ng/m L,夏秋季室内组、中间组、户外组的25-(OH)D浓度分别为(25.55±8.11)、(36.56±8.56)和(40.15±7.69)ng/m L。相同季节各组间25-(OH)D浓度随着户外活动时间增加而升高(P0.05)。冬春季和夏秋季3组间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营养状况以户外组最好,室内组最差。结论温州地区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较为普遍,尤以冬春季更为严重;建议通过充足的日晒时间,或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提升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