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辛东玫 《智慧健康》2023,(15):203-206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本院儿童康复科收入的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训练前后两组患儿肌张力、运动功能恢复水平及家长满意度评价。结果 两组训练前肌张力对比无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指标较本组训练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差异(P<0.05),并且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同组组内训练后GMFM评分均有所升高,其中研究组GMFM评分中A、B、C、D、E各区及总分均高于另外一组(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更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运动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康复,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梁蔚筠  何雪萍  徐雅 《现代保健》2011,(16):125-126
目的 探讨Bobath疗法治疗脑瘫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对56例脑瘫患儿的病史采摘,根据Bobath评价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采用Bobath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经过训练后,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异常姿势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以Bobath疗法治疗,使小儿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取得较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痉挛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训练,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包括立位促通训练、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40 min/次,1次/d,5次/周,共训练12周。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平衡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量表(GMFM-88)评价粗大运动功能。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Berg评分[(20.37±2.95)、(14.92±2.18)分]均较训练前[(10.60±3.16)、(10.74±3.05)分]升高(均P0.05),训练后两组Ber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GMFM评分[(69.10±5.61)、(63.05±5.04)分]均较训练前[(60.55±5.68)、(57.75±4.99)分]升高(均P0.05),训练后两组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拮抗肌相应穴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的康复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内科、针推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疗法进行治疗,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两组患者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为31.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率为18.33%,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O.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为(8.41±4,58)分,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为(14.79±5.24)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A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 Pro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观察组B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C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4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D和E能区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后4组患儿的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MBI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其中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得分:观察组A >观察组B>观察组C>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83,13.051,P<0.001)。MBI得分:观察组A>观察组B(观察C)>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77,P=0.001),而观察组B、观察组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更为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引导式教育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及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整体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腕踝针对改善脑瘫患儿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108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54例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为对照组,54例患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腕踝针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双侧腓肠肌痉挛的情况、双侧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A区、B区及C区G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区、B区及C区GMF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34.67±1.21分、27.19±3.67分、11.39±0.56分;观察组:45.76±7.15分、34.46±1.75分、16.21±1.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7,-13.173,-18.324,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A区、B区及C区FMF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3,-0.267,-0.321,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区、B区及C区FMF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均持续3个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胫骨前肌痉挛情况、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下肢肌群肌电积分值、站立行走能力。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ROM、胫骨前肌i EMG、站立行走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胫骨前肌MAS评分、腓肠肌i EMG则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改善患儿胫骨前肌MAS、ROM、下肢肌群i EMG、站立行走能力等有一定帮助,于患儿病情转归有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痉挛型双瘫患儿3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实验组行虚拟现实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粗大运动进行评价,采用步态周期、步行速度评价患儿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实验组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S评分、步态周期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MAS评分、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悬吊运动训练(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D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期为该类型患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治疗部收治的59例DCP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0例,悬吊组20例,研究组19例),常规组行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5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治疗均为1次/日,每周训练5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项)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3个月后GMFM88项测评分别为7.18±2.76、12.15±3.70,Berg平衡量表测评分别为6.52 ±3.18、9.75±3.06,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测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9和2.89,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下肢机器人及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物力学(ICB)矫形鞋垫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足外翻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依据。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ICB矫形鞋垫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6月后进行内侧纵弓(MLA)、支撑相各分期、足弓指数(AI)、步长、步频、步速、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指标检测。结果 1)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MLA、支撑相各分期、AI、步长、步频、步速、GMFM-88、BBS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对照组右MLA、支撑相早、中、末期、AI、步长、步频、步速、BBS、GMFM-88的D能区和E能区与观察组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2.571、0.827、1.449、1.670、3.512、3.202、5.828.5.585、2.675、4.721、2.345,P<0.05);3)治疗后对照组左足内弓角与观察组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结论 ICB矫形鞋垫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提高双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可作为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外翻足的辅助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刘氏小儿推拿法联合Bobath现代康复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杭州市萧山区特殊康复中心儿康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痉挛型小儿脑瘫诊断的6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首诊顺序将其分为联合方案组(31例)和单一方案组(32例),单一方案组采用Bobath现代康复法治疗,联合方案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法联合Bobath现代康复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四肢Ashworth评分、综合功能评分、GMFM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四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综合功能评分和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f =2.65 ~8.14,均P<0.05).联合方案组患儿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方案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 =4.01,P<0.05).结论 刘氏小儿推拿法联合Bobath现代康复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治疗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四肢痉挛状况,为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刘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60-5461
目的: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某社区25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患儿15例,对照组患儿10例。观察组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康复培训,对照组患儿进行普通家庭式康复训练。利用GMFM级别评分对患儿进行粗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儿经过6个月的个体化社区管理康复化训练后,其GM-FM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有效的社区化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有助于脑瘫患儿身体功能的恢复,目前越来越受到社区脑瘫家庭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脑性瘫痪伴痉挛痛患儿的生存质量情况,为制定更恰当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使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TMversion 4.0,PedsQLTM4.0)中文版普适性核心量表(家长报告表)对54名脑性瘫痪伴痉挛痛患儿和100名正常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调查。结果脑性瘫痪伴痉挛痛患儿PedsQLTM4.0生存质量的四个亚量表及总分均比正常组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2~4、5~7、8~13岁)患儿的四个亚量表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MFCS分级的比较1~2级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的得分比3~5级的明显高(P0.05),其它三个区域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伴痉挛痛PedsQLTM4.0生存质量的的生理功能与学校功能的得分与GMFM-88的总分成正相关(r=0.478,0.413,P0.05)。结论脑性瘫痪伴痉挛痛患儿的生存质量较正常儿童的差,其生存质量与其脑性瘫痪的大运动功能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为蜡疗在儿童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MB、CNKI和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至少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063例患者,蜡疗组为552例,对照组511例。Meta分析结果:蜡疗组在提高有效率(OR=5.72,95%CI:3.6~9.11,Z=7.36,P<0.001),改善MAS评分(MD=0.54,95%CI:0.35~0.73,Z=5.57,P<0.001)、GMFM-88评分(MD=5.46,95%CI:2.84~8.07,Z=4.09,P<0.001)、关节活动度(MD=10.89,95%CI:3.47~18.3,Z=2.88,P<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蜡疗能够提高儿童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温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功能及日常活动参与的疗效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做康复训练的4~1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PDMS-FM)、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进行功能及能力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DMS-FM评分、PE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t值分别为4.514、22.557;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1、16.013,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16、4.011,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学龄期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学龄前期儿童(t值分别为3.968、4.625,均P<0.05),手功能分级(MACS)为Ⅰ~Ⅱ级的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MACSⅢ~Ⅳ级儿童(t值分别为2.917、3.579,均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改善双手抓握及实物操作能力;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年龄及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需求。方法:随机抽取确诊脑瘫患儿的家庭并随机抽取等例数、条件类似的健康儿童的家庭作对照,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其家长调查脑瘫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需求;对脑瘫患儿的家长进行患儿诊疗前家长对脑瘫知识知晓情况的回顾调查。共调查家长426例,其中脑瘫组213例,父亲66例,母亲147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54.9%,高中及高中以上45.1%;对照组213例,父亲71例,母亲142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初中以下50.7%,高中及高中以上49.3%。结果:脑瘫知识知晓率脑瘫组(71.83%)高于对照组(6.10%),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瘫组知识均分(64.77分)高于对照组(37.24分);脑瘫组在患儿诊疗前知识均分(35.01分)与现在对照组知识均分(37.24分)无明显差异,提示脑瘫知识是在诊疗接触过程中获得。两组均有50%以上家长表示对脑瘫知识的需求,80%以上家长表示对预防知识需求,50%以上家长表示对"配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医护人员"让脑瘫患儿就地长期康复治疗的意向。结论:广泛开展脑瘫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健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利于脑瘫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