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黑水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2~2003年随访已有黑热病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对4个乡的疫点村寨开展人群黑热病普查、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调查。调查白蛉的分布、种类和密度。结果 随访黑热病病例42例,病例分布在6乡1镇,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1.90%。普查村民1865人,查出现症病人2例;rk39试纸条检测家犬47只,7只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达14.89%。白蛉调查仅发现中华白蛉,在当地分布广泛,最高密度达73只/人工小时。结论 黑热病疫区目前主要集中在黑水河中、下游地区,流行在当地未能得到遏止。中华白蛉是是当地黑热病的唯一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敬琼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2):2349-2352
目的 分析阿坝州1958~2010年黑热病发病情况,找出发病规律和特点,探讨有效防控黑热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53年来黑热病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阿坝州1958~2010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 061例,死亡13例,年均发病率2.87/10万,死亡率0.04/10万.53年来发病呈现出4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7月为高发月份;5个流行地区共报告病例1 019例,占报告总数的96.0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年龄集中在0~10岁.结论 持续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是控制和消除黑热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虫媒传染病,199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首次发现本地黑热病患儿后,先后围绕疫情在发病乡及相邻的乡经多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和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存在,1997年四川省卫生厅将北川定为新发现的黑热病流行县;2003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再次对北川县黑热病进行调查,现将历次调查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1例     
黑热病又称利曼氏病,其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和肝脏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由黑热病原虫-杜氏利曼原虫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以白蛉为传播媒介,其诊断主要依赖骨髓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6.
蒋静  程波  刘继恒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723-2726
目的 分析宜昌市病毒性丙型肝炎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病毒性丙型肝炎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7年间全市丙肝报告发病率波动在1.49/10万~6.50/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3.81/10万.报告发病数、报告发病率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季节性不明显;各县市区发病分布不均,城市高于农村;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为主.结论 近年来宜昌市丙肝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农民、待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是丙肝防控应关注的重点人群,并应加强对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防控,开展健康教育,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积极控制丙肝的流行.同时,应加大对疫情快速增长原因的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宜昌市丙肝防控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和分析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热病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1.材料与方法:黑热病疫情资料来自1983-2005年阿坝自治州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人口数据来自阿坝自治州统计局。对1983-2005年黑热病疫情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常住人口的病例列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九寨沟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黑热病病例资料,并于2016年起开展黑热病主动监测工作,对相关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九寨沟县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4.6/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最小发病年龄为11个月,最大75岁,发病集中在0~5岁。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前位。全县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4位分别是永乐镇、永和乡、安乐乡和郭元乡。黑热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至5月为高发月份。2016-2021年6年间共检测394人,发现并确诊黑热病新病例2例;犬只阳性率为3.4%。结论 九寨沟县黑热病流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黑热病仍在当地低度传播。当地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诊治患者,持续开展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防止黑热病爆发流行,巩固黑热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4例内脏黑热病及其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大及全血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0.
河南黑热病媒介白蛉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掌握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传播媒介白蛉的残存情况。方法:在有代表性地区采用人工捕捉白蛉,解剖鉴定蛉种。结果:在河南京广铁路以西丘陵、山区媒介中华白蛉持续存在,如有病例输入,黑热病仍有潜在传播的危险;在铁路以东平原地区,白蛉基本绝迹,即使有病例输入,也似无潜伏期传播的危险。结论:应重视对中华白蛉的防制  相似文献   

11.
韦阳  蔡广俊  陈国平  吴磊  王岩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3,(1):37+54+69-37,54,69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腮腺肿胀,同时各种腺组织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可被累及,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脑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正阳县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正阳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合计报告5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07/10万。年均发病率,2005~2009年分别为0.66/10万、1.84/10万、52.01/10万、8.17/10万、7.68/10万(P<0.01);男性为16.15/10万,女性为11.30/10万(P<0.01);城区为27.51/10万,农村为12.64/10万(P<0.01)。540例病人中,9~23月龄的占32.22%,2~14岁的占34.81%;1~6月发病的占87.22%;散居儿童占62.96%。[结论]正阳县麻疹近年发病呈波动趋势,2007年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玉溪市2005~2011年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为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集玉溪市近7年的乙型肝炎资料,对年龄、性别、地区、人群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累计报告10 888例乙型肝炎患者,男5872例(占53.9%),女5016例(占46.1%);中位年龄36.0(25.0,53.0)岁,21~30岁组最多达2573例(占23.6%);职业分布:农民最多达7833例(占71.9%),工人占5.2%,学生占5.1%,离退休人员占4.3%,其他占13.5%;地区分布:红塔区1727例(占15.9%),江川县占5.1%,澄江县占2.9%,通海县占10.5%,华宁县占38.2%,易门县占6.6%,峨山县占6.4%,新平县占2.3%,元江县占5.6%,外地占6.5%。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在各年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玉溪市近7年乙型肝炎流行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中青年,玉溪市乙型肝炎防治应该重点在农村地区、中青年人群中开展。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是长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人,占全球发病总数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为了解和掌握蚌埠市肺结核流行趋势,现对蚌埠市2005~2011年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连市2005~2010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大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合计报告麻疹病例348例,年均发病率为1.16/10万。2005~2010年发病率分别为1.50/10万、2.60/10万、0.72/10万、0.37/10万、0.38/10万、0.28/10万(P<0.01);男性为1.02/10万、女性为0.92/10万(P>0.05);城区为0.71/10万,城乡结合部为1.90/10万,农村为0.38/10万(P<0.01)。348例病人中,3~8月龄占11.78%,1~6岁占14.94%,7~14岁占11.21%,≥15岁占54.60%;散居儿童占26.72%。[结论]大连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以暴发为主,2007年以后呈散发状态,且逐年下降,1周岁内儿童和20~40岁成年人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1996~2005年大东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沈阳市大东区1996~2005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大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年报及区公安分局人口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6.19/十万,1997年发病率最低,为5.88/十万;男女性别比为1:0.68;年龄发病以5~岁和10~岁年龄组最多.占总发病数的52.04%和17.48%;发病居首位的是“学生”,占病例总数的60.77%;全年均有发生,发病最多的月份为6月,占病例总数的11.72%。[结论]大东区猩红热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率已由1996年居全区传染病发病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低疟区疟疾发病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林市2005~2009年疟疾发病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玉林市2005~2009年发现疟疾病人38例,均为输入性病人,其中外来人员11例,本地居民到有疟疾疫情地区打工感染27例;间日疟35例,恶性疟3例;2005年12例,2006年17例,2007年7例,2008年2例。5年合计,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8337人,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在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村屯(街道)周围人群中,血检疟原虫11784人均阴性,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检测12186人阳性2人。[结论]玉林市2005~2009年发生的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8.
<正>麻疹作为我国乙类传染病,在全国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较长时间处于低发病水平,但2005年全国麻疹疫情普遍回升,平均发病率达9.50/10万[1]。2006年国家提出消除麻疹活动后,安徽省连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含麻类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2013年泗县出现疫情反弹,其中≤1岁婴幼儿发病明显增多。为进一步了解全县麻疹疫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近7年青岛市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并为科学、有效防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岛市2005~2011年腮腺炎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青岛市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7 172例,年均发病率为13.04/10万。腮腺炎发病率(/10万),2005~2011年分别为9.10、23.92、8.90、10.93、11.54、8.92、17.28(P<0.01)。2005~2011年腮腺炎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16.62,女性为9.41(P<0.01);0~4岁为33.10,5~14岁为93.94,≥15岁为2.06(P<0.01);城区为25.58,农村为3.08(P<0.01)。2005~2011年报告的7 172例腮腺炎病例中,学生占62.44%,幼托儿童占22.64%,散居儿童占8.62%,工人占1.41%,其他占0.73%;12~1月发病的占17.74%,4~7月发病的占48.23%。[结论]青岛市腮腺炎发病率一般,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20.
韩明  刘硕 《预防医学论坛》2012,(10):800-801
[目的]了解新泰市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方法]对新泰市2005~2011年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新泰市细菌性痢疾合计发病1 550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最高的2006年为19.41/10万,最低的2011年为8.43/10万,平均发病率为16.25/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6~9月发病占全年的71.94%;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工人、农民为主;72.58%的病例有不洁食物史。[结论]新泰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部分人群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