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连续分离株质粒AmpC基因情况和耐药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连续分离株进行AmpC酶DHA和ACT-1基因检测和分析.结果 68株大肠埃希菌中ACT-1基因阳性4株(5.9%),DHA基因全为阴性;4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DHA基因阳性4株(9.1%),ACT-1基因全为阴性.结论 质粒型AmpC酶基因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他同种或不同种菌,易于传播,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石胜  熊燕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09-2010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患者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别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自儿童患者分离鉴定的大肠埃希菌株1327株,通过K-B法作药敏试验,采用美国NCCLS1999年推荐的抑制剂增强纸片法确认产ESBLs株,并对ESBLs进行初步基因分型。结果检出产ESBLs菌株702株,检出率为52.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为55.5%。95.0%;PCR初步分型结果,单独携带TEM型基因的占56.7%,单独携带SHV型基因的占15.0%,携带两种基因的占25.8%。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逐年上升,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携带TEM型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绝大部分产TEM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近三年宁波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质粒AmpC酶基因流行状态.方法 用K-B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耐药表型分析,对可能产生Am-pC酶的菌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mpC酶基因,然后用三维试验予以证实.结果 14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率2004、2005和2006年分别为4.4%(2/45)、8.6%(3/35)和13.3%(8/60);其中2004、2005年所检出的均为DHA基因型,2006年分别从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ACT-1基因.结论 宁波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基因的流行率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肠道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基因。方法选取16株临床分离的肠道杆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DHA和ACT-1型AmpC酶基因、aac(6′)-Ⅰb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qacEΔ1-sul1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结果多重耐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全部耐药,其余药物显示不同程度的耐药。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均为阳性。对卡那霉素耐药的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aac(6′)-Ⅰb基因检测阳性,大肠埃希菌qacEΔ1-sul1基因检测均为阳性而志贺菌均为阴性。AmpC酶基因检测结果有2株菌ACT-1阳性而DHA全阴。结论多重耐药细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检测临床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杰  陶勇  贾建安  吕晴 《安徽医学》2009,30(10):1156-115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产ESBLs的阳性率及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检测12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酶抑制剂增强实验纸片法检测产ESBLs菌株,运用多重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用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亚型。结果12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有51株,阳性率为42.5%。120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51株产ESBLs菌株其中46株扩增到CTX-M型耐药基因,44株扩增到TEM型基因,2株扩增到SHV基因,1株OXA型基因,未检出PER和VEB型。结论大肠埃希菌产ESBLs较高,耐药显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有效的药物;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主要基因型别为CTX-M型和TEM型。  相似文献   

6.
80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80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H平板法测试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80株大肠埃希菌呈现多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7.5%-80%之间,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3)-Ⅱ、aac(6’)-I、ant(3”)-I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0%、30%、32.5%、20%。携带1种或1种以上基因的菌株有65株(81.2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质粒ampC基因,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了解大肠埃希菌在院内的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在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中筛选出头孢西丁耐药菌株30株,通过热裂解法进行DNA抽提,对6组ampC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PCR产物,进一步DNA测序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5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195株只产ESBLs的相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强(P<0.01),符合ESBLs特点;同时符合ampC酶的特点,对头孢西丁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P<0.01),对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敏感.30株试验菌中有5株为阳性,基因型分别为CIT型2株,DHA型2株,EBC型1株.结论 大肠埃希菌可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由于其为质粒介导,具高传播性,易爆发院内感染,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质粒ampC基因,并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了解大肠埃希菌在院内的流行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在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中筛选出头孢西丁耐药菌株30株,通过热裂解法进行DNA抽提,对6组ampC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PCR产物,进一步DNA测序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5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195株只产ESBLs的相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强(P<0.01),符合ESBLs特点;同时符合ampC酶的特点,对头孢西丁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P<0.01),对四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敏感.30株试验菌中有5株为阳性,基因型分别为CIT型2株,DHA型2株,EBC型1株.结论 大肠埃希菌可同时产ESBLs和Ampc酶菌株,由于其为质粒介导,具高传播性,易爆发院内感染,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廖伟娇  林丽  江洁华  易建云 《广东医学》2007,28(12):1932-1935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AmoC酶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用表型确证试验从临床分离的74株ECO和KPN中筛选出1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4株产AmpC酶及25株产ESBLs AmpC菌株.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菌株的TEM,SHV和CTX-M-G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和DHA-1,ACT-1型AmpC酶基因,并对PCR产物经凝胶电泳后进行初步的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携带TEM,SHV,CTX-M-G1,DHA-1和ACT-1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4.2%,50.0%,62.5%,57.1%,35.7%;29.4%,52.9%,41.2%,66.7%,46.7%.相当一部分菌株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基因型.结论 产ESBLs与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产酶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吴倩  蒋敏  赵清 《重庆医学》2015,(21):2961-2965
目的 分析7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检测其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与头孢菌素酶(Ampc)的耐药表型与基因型.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分离的7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试验法检测ESBLs与Ampc酶的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类BLA基因TEM型、SHV型、CTX型以及C类BLA基因ADC型、DHA型.结果 7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32株(45.7%)单产Ampc酶,8株(11.4%)单产ES-BLs,20株(28.6%)同时产Ampc酶和ESBL,合计共28株(40%)产ESBLs,共52株(74.2%)产Ampc酶.PCR实验共检测出blaTEM、blaSHV、blaADC 3种基因,分别为69株(98.6%)、25株(35.7%)、56株(80.0%),bla CTX、bla DHA两种基因均为阴性.70株菌除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67.2%以外,其余耐药率均大于80%.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产ESBLs与Ampc比例较高,多重耐药状况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以双纸片确证试验、三维试验对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测定产β-内酰胺酶(ESBLs)及C类头孢菌素酶(p-AmpC)的情况;K-B法测定受检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ESBLs和p- AmpC基因型.结果:41株头孢西丁(FOX)耐药的受检菌中共检出产ESBLs 29株,阳性率为70.7%;产p-AmpC 19株,阳性率为46.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产酶组对一~三代头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43.8%~93.8%),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细菌对头孢匹美的敏感性近70%,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基因检测结果提示,FOX 耐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ESBLs基因型以TEM和SHV为主,分别占61%和39%;DHA和ACT型p-AmpC检出率分别为41.5%和51.2%.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菌,ESBLs及p-AmpC基因携带率较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产ESBLs和AmpC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儿科临床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质粒介导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和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9年1至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对AmpC酶表型阳性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质粒AmpC酶MOX、CIT、DHA、ACC、MIR及FOX基因型.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共筛选出65株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菌株,经多重PCR扩增,有17株AmpC酶DHA型基因阳性,DHA型质粒AmpC酶的总检出率为26.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4株DHA-1基因阳性,检出率为38.9%(14/36);大肠埃希菌2株DHA-1基因阳性,检出率为7.7%(2/26);产酸克雷伯菌1株DHA-1基因阳性,检出率为33.3%(1/3).其余48株质粒AmpC酶MOX、CIT、DHA、ACC、MIR及FOX型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儿科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均有质粒介导DHA-1型AmpC酶的产生,其中肺炎克雷伯菌的产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情况及耐药模式,并对9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ESBLs菌株,以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在11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6株(5.45%)产AmpC酶,20株(18.2%)产ESBLs,1株(0.90%)同时产AmpC酶和ESBLs。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结论产AmpC酶和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多重耐药菌株,治疗产2种β内酰胺酶细菌引起的感染亚胺培南为首选,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胡巧娟  胡志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088-1090
目的 分析我院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IRABA)临床分离株头孢菌素酶(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产生情况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应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方法同时检测2008年1月-2009年9月我院临床分离的63株IRABA的ESBLs和AmpC酶,2-巯基丙酸协同试验检测MBLs.结果 63株IRABA中,45株(71.4 %)AmpC酶阳性,13株(20.6 %)ESBLs阳性,其中8株(12.7 %)同时产AmpC酶和ESBLs,未检出产MBLs 菌株.AmpC酶阳性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AmpC酶阴性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IRABA主要产AmpC酶,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转座子tnpU基因和β-内酰胺酶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转座子tnpU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MIC药敏法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转座子tnpU的总检出率为25.5%,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6.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8.3%(1株)、鲍曼不动杆菌占33.3%(2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43.2%(16株);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中,ESBLs的检出率最高,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的菌株大多数β-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转座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 转座子tnpU基因在非发酵菌中的分布较广泛,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肠埃希菌耐药特征及AmpC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耐药表型和AmpC酶基因型。方法:用双纸片扩散法和E-test筛选确认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酶菌株,通过PCR基因扩增对AmpC酶耐药基因型进行确认。结果:68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为AmpC酶。结论:大肠埃希菌是产生ES-BLs的常见菌,同时产生AmpC酶的菌株使其耐药性增强,实验室对其检测和监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产生β-内酰胺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双纸片协同试验和标准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8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ESBLs检出率,双纸片协同试验为10.1%、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为11.2%,两法符合率为90.2%;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阳性率为84.3%,其中有5株细菌产生ESBLs和AmpC两种酶。产酶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在60%~10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多重耐药,耐药率达70%~83.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10%~2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是产AmpC酶,产ESBLs较少;同时产ESBLs及AmpC酶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耐药性严重,仅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β-内酰胺酶的分布、表型及其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纸片法进行初筛后,分别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推荐的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和用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s酶。结果367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经ESBLs药敏初筛和确证试验,有115株(31.3%)产ESBL,有17株(4.6%)头孢西丁三相试验阳性者。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β-内酰胺酶以ESBLs为主,AmpC酶占4.6%。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耐药特征。方法: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运用三维试验检测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AmpC酶等产生情况与变化,以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琼脂稀释法检测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和Van基因。结果:肝移植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粪肠球菌(15.0%)、阴沟肠杆菌(13.9%)、真菌(13.3%)、大肠杆菌(10.7%)。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的ESBLs酶检出率分别为32.4%和36.8%;AmpC酶的检出率为33.8%和10.5%,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Van基因检出率分别是VanA 7.5%和11.1%,VanB 3.8%和7.4%,VanC 1.3%和0。结论:肝移植术后以肠源性感染为主,产ESBLs与AmpC酶是肝移植术后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肝移植术后的检出率增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