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CYP3A4~*1G和CYP3A5~*3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舒芬太尼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择期全麻下行颌面外科手术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1~69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ASAⅠ或Ⅱ级。采用聚合酶链(PCR)-基因测序法对CYP3A4~*1G和CYP3A5~*3基因位点进行检测,根据两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分型相互结合,分为Ⅰ、Ⅱ、Ⅲ+Ⅳ三组。待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后,0.5h时抽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患者体内舒芬太尼的血药浓度。术后24h时,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记录患者24h内舒芬太尼的用量。结果:Ⅰ、Ⅱ、Ⅲ+Ⅳ三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血药浓度及术后24h 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YP3A4~*1G与CYP3A5~*3共同影响舒芬太尼的体内代谢,两者基因多态性相结合,可作为术中指导舒芬太尼个体化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YP3A4^*1G多态性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男79例,女71例,年龄21~61岁,BMI 16~29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患者CYP3A4^*1G基因分型检测分为:野生型纯合子(CYP3A4^*1/^*1)基因型组(11组)、突变型杂合子(CYP3A4^*1/^*1G)基因型组(11G组)和突变型纯合子(CYP3A4^*1G/^*1G)基因型组(1G1G组)。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行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IA)。记录三组患者苏醒即刻、术后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记录镇静过度的患者例数。记录三组术后0~24和24~48 h地佐辛+舒芬太尼使用量、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采用PCR-RFLP对三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YP3A4 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11组患者93例(62.0%)、11G组患者50例(33.3%)、1G1G组患者7例(4.7%),CYP3A4^*1G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21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933)。三组不同时点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见镇静过度者。术后0~24 h、24~48 h 1G1G组地佐辛+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少于11组和11G组(P<0.05),11组和11G术后0~24 h、24~48 h地佐辛+舒芬太尼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G组和1G1G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YP3A4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11组(P<0.05)。三组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野生型纯合子比较,突变型杂合子和突变型纯合子基因型患者对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耐受性更低,所需剂量更少。该基因型可作为疼痛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在脊柱矫形术后持续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择期行脊柱矫形术患者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龄18~64岁,BMI 17~29 kg/m2,ASA Ⅰ—Ⅲ级。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组(ES组)和单纯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18例。ES组静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复合舒芬太尼1.5 μg/kg行PCIA,S组静注舒芬太尼2 μg/kg行PCIA。记录术后2、4、8、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PCIA中舒芬太尼总用量。记录术后住院时间、术后0~24、24~48、48~72 h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S组比较,ES组术后2、4、8、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8、12 h 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PCIA中舒芬太尼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0~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脊柱矫形术后可以提供更好的镇痛、镇静作用,减少持续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总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0.37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速度对超声引导下后入路腰方肌阻滞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拟在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Dixon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5~70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侧注射速度40 ml/min组(H组)和每侧注射速度20 ml/min组(L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后入路腰方肌阻滞,H组和L组每侧分别以40 ml/min和20 ml/min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记录术后4、8、12、24 h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内脏损伤、局麻药中毒、穿刺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L组比较,H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P<0.05);术后4、8、12、24 h静息、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补救性镇痛例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均无内脏损伤、局麻药中毒、穿刺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超声引导下后入路腰方肌阻滞中,0.375%罗哌卡因注射速度40 ml/min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20 ml/min。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等效剂量的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对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行射频消融的肝癌患者(单发肿瘤≤3 cm)211例,男166例,女45例,Child-Pugh A级。根据术中使用药物分为两组:芬太尼组(n=92)和舒芬太尼组(n=119)。记录性别、年龄、BMI、肿瘤大小、手术时间、吸烟饮酒史、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资料和ALT、AST、TBiL、ALP、LDH、ALB、GGT等肝功能指标,以及保肝药物(甘草酸二铵)的使用情况。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筛选肝癌射频消融患者术后1 d ALT>3×UL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两组术后1 d的ALT、AST、TBiL和LDH明显升高,术后7 d的ALT和AST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7 d的ALT、AST、TBiL和LDH均明显降低(P<0.05)。与芬太尼组比较,舒芬太尼组术后1 d的ALT和AST明显降低(P<0.05)。分层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使用舒芬太尼且年龄<65岁(OR=0.301,95%CI 0.149~0.610,P=0.001)、肿瘤大小1.1~2.0 cm(OR=0.417,95%CI 0.191~0.910,P=0.028)、手术时间10~20 min(OR=0.231,95%CI 0.081~0.658,P=0.006)是术后1 d ALT>3×ULN的保护因素。
结论 对于早期肝癌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术中使用舒芬太尼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使用芬太尼患者,术中使用舒芬太尼是术后1 d ALT>3×ULN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颊针疗法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4岁,BMI 18.5~25.0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颊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颊针组麻醉诱导前给予颊针疗法1次,术后每日上午9点行颊针疗法1次,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3 d;对照组不行颊针治疗。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记录术后1、4、24、48 h VAS疼痛评分。分别于入室时及术后1、2、3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颊针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1、4、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3 d CRP、IL-6、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喉痉挛及咽喉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运用颊针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20例,单胎足月妊娠,年龄22~35岁,BMI 25~30 kg/m2,ASA Ⅱ级。所有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使用0.5%布比卡因8~10 mg,硬膜外腔头端置管备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四组:C组(n=29)、S1组(n=28)、S2组(n=30)和S3组(n=29)。C组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1.5 μg/kg+托烷司琼4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S1组、S2组和S3组分别在C组配方基础上加入艾司氯胺酮0.1、0.2和0.4 mg/kg。镇痛泵参数设置:负荷剂量5 ml,持续输注量2 ml/h,单次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镇痛持续时间48 h。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艾司氯胺酮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术后镇痛补救例数、术后1周及6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情况和PPD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噩梦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S1组、S2组和S3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S1组、S2组和S3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1组、S2组和S3组术后1周和6周EPDS评分与PP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术后1周和6周EPDS评分与PP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1组、S2组和S3组产妇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四组产妇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比例和皮肤瘙痒、噩梦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剖宫产产妇术后PCIA复合使用艾司氯胺酮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术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PPD的发生率,其中复合艾司氯胺酮0.2、0.4 mg/kg效果优于艾司氯胺酮0.1 m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40~65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20例。S1、S2、S3组行双侧ESPB,每侧分别注射0.25%、0.375%、0.5%罗哌卡因,随后行全身麻醉;C组行单纯全身麻醉。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追加情况。记录术后2、8、12、24 h血清IL-6和IL-10浓度;记录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与S1组比较,S2组、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S2组比较,S3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三组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后2、8、1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8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S1组、S2组、S3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S2、S3组术后追加舒芬太尼例数明显减少(P<0.05)。与C组比较,术后8、12 h S1组、S2组、S3组IL-6浓度明显降低,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四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3组术后有1例(5%)出现肌肉震颤的局麻药中毒反应。
结论 超声引导下0.375%罗哌卡因ESPB可减少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减轻胃癌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意识指数(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指导老年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65~79岁,BMI 18~30 kg/m2,ASA Ⅰ—Ⅲ 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oC组和BIS组,每组32例。两组均采用双腔管全身麻醉。IoC组采用IoC监测,分为IoC1和IoC2,IoC1监测镇静程度,IoC2监测镇痛程度,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IoC1值40~60,IoC2值35~45。BIS组采用BIS监测,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40~60,根据HR和有创动脉压调整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术后1、2和4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和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术中知晓、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与BIS组比较,Io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术中知晓、体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意识指数IoC1联合IoC2监测用于老年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但不影响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手术患者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78~91岁,BMI 18~25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阻滞组(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5例。T组患者在实施全身麻醉前20 min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于患侧腹股沟韧带上确定好髂筋膜位置,采用平面内操作技术于髂筋膜下给予0.25%罗哌卡因+0.67%利多卡因共30 ml,10~15 min后测定阻滞平面。G组仅接受全身麻醉。术后两组均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0 μg+昂丹司琼24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VAS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行补救镇痛。记录麻醉诱导前(T0)、髓内针固定时(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6 h(T3)动脉血乳酸(Lac)和血糖(Glu)浓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尿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例数。记录术后6、8、12、24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羟考酮使用例数。记录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肺部炎症、阻滞部位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与G组比较,T1—T3时T组动脉血Lac、Glu浓度明显降低(P<0.05);T组术中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羟考酮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6、8、12 h T组静息及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T组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输液总量、出血量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皮肤瘙痒、肺部炎症、穿刺部位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单独全身麻醉比较,联合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降低应激水平,镇痛效果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TLIPB)对腰椎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收集超声引导下TLIPB用于腰椎手术的随机对照文献,两位研究员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参照Cochrane文件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和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患者841例。与对照组比较,TLIPB组术后12 h静息时(SMD=-1.89,95%CI -3.27~-0.51,P<0.01)及运动时(SMD=-2.03,95%CI -3.32~-0.73,P<0.01)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静息时(SMD=-1.78,95%CI -2.74~-0.82,P<0.01)及运动时(SMD=-1.64,95%CI -2.18~-1.09,P<0.01)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OR=0.32,95%CI 0.19~0.55,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OR=0.32,95%CI 0.21~0.49,P<0.01)。两组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个体化PEEP对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6月。按照Cochrane指导手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RCT研究17篇,共计患者1 355例,其中个体化PEEP组670例,固定PEEP组685例。与固定PEEP组比较,个体化PEE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RR=0.60,95%CI 0.49~0.74,P<0.001),个体化PEEP组术中肺顺应性明显升高(SMD=1.41,95%CI 0.98~1.83,P<0.001),个体化PEEP组术后PaO2/FiO2明显升高(SMD=1.02,95%CI 0.61~1.43,P<0.001)。结论 个体化PEEP可提高术中肺顺应性、改善术后氧合,降低全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Ovid、Cochrane、Embas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集1996—2020年发表的FICB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照组在围术期给予生理盐水。按Cochrane指导手册的方法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发表于2007—2019年的RCT研究,共计675例患者,其中研究组353例,对照组322例。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24 h内患肢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SMD=-1.82,95%CI-2.26~-1.38),术后24 h内阿片类药物累计用量明显减少(SMD=-0.69,95%CI-0.95~-0.42)。两组术后24 h内患肢静息时VAS疼痛评分(SMD=-0.56,95%CI-1.44~0.31)、爆发痛发生率(RR=0.66,95%CI 0.36~1.23)、总住院时间(SMD=0.36,95%CI-1.50~2.23)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2.31,95%CI 0.24~2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使用髂筋膜间隙单次阻滞能够缓解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早期运动疼痛程度及总体麻醉药用量,但不会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前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检索ScienceDirect、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收集麻醉诱导前采用TEAS用于术后辅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820例患者,其中TEAS组409例,对照组411例。Meta分析显示,TEAS组术后4、12、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 h,MD=-1.45分,95%CI -2.69~-0.20,P=0.02;术后12 h,MD=-0.50分,95%CI -0.98~-0.02,P=0.04;术后24 h,MD=-0.75分,95%CI -1.10~-0.40,P<0.01;术后48 h,MD=0.38分,95%CI -0.74~-0.02,P=0.0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5,95%CI 0.24~0.51,P<0.01),两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等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0年9月关于TEAS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患者674例,其中TEAS组336例,对照组338例。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后24、48、72 h 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MD=-0.66,95%CI-1.10~-0.23,P0.05;MD=-0.65,95%CI-1.05~-0.25,P0.05;MD=-0.92,95%CI-1.44~-0.39,P0.05),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明显减少(SMD=-1.00,95%CI-1.82~-0.18,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RR=0.48,95%CI 0.36~0.63,P0.05),术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RR=0.38,95%CI 0.18~0.80,P0.05)。两组术后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AS可缓解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2年7月,收集TEAS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对纳入研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2篇RCT,患者980例,TEAS组503例,对照组477例。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SMD=-1.38,95%CI -1.87~-0.90,P<0.001)、首次排便时间(SMD=-0.81, 95%CI -1.26~-0.36,P<0.001)和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 (SMD=-1.13,95%CI -1.69~-0.57,P<0.001)均明显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RR=0.40,95%CI 0.27~0.58,P<0.001)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MD=-1.72 d, 95%CI -3.22~-0.22 d,P=0.02)明显缩短。
结论 TEAS可有效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在患儿全身麻醉气道管理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9年7月,纳入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在患儿全身麻醉气道管理中应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并根据Cochrane系统手册提供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喉痉挛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咳嗽、声嘶的发生率、MAP和HR的波动等。结果最终纳入35项RCT,共3 010例患儿,其中喉罩组1 502例,气管插管组1 50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气管插管组比较,喉罩组术后喉痉挛(RR=0.36,95%CI 0.24~0.54,P0.001)、咽喉疼痛(RR=0.32,95%CI 0.25~0.42,P0.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喉罩组支气管痉挛、术后咳嗽、低氧血症及术后声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5);喉罩组麻醉诱导期间MAP和HR的波动明显较小(P0.001)。两组术后黏膜损伤、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胃肠胀气及一次置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全身麻醉时选择喉罩可以有效降低喉痉挛和咽喉疼痛,且对患儿的血压、心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周璐  姚舜禹  朱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12):1280-1287

目的 比较股神经阻滞(FNB)与收肌管阻滞(ACB)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万方、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收集股神经阻滞(FNB组)与收肌管阻滞(ACB组)用于ACLR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手册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发表于2014—2021年的RCT研究,共计患者719例,FNB组359例,ACB组360例。FNB组和ACB组术后0~3、6、12、24、48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NB组与ACB组术后24、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篇文献认为ACB组能更好地保留患者股四头肌肌力,3篇文献认为ACB组与FNB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CB与FNB在ACLR术后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用量、患者满意度方面无显著差异,ACB在保留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方面可能更具优势,但还需后续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韩玉  蒋鹏  吴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10):1071-1077

目的 系统评价神经阻滞预防性镇痛对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收集髋部骨折后使用神经阻滞对患者行创伤后早期疼痛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根据Cochrane指导手册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篇RCT,共计患者1 241例,神经阻滞组603例,对照组638例。与对照组比较,神经阻滞(或给药)后24 h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MD=-2.16分,95%CI -4.04~-0.28分,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OR=0.33,95%CI 0.20~0.52,P<0.05)。两组补救镇痛率、神经阻滞(或给药)后30 min内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神经阻滞预防性镇痛可降低髋部骨折患者神经阻滞后VAS疼痛评分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但对补救镇痛率、神经阻滞后30 min内HR和MA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