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复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根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和人机合作机器人的原理恢复神经系统对行走功能的控制能力,促进患者恢复走路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针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全部实施常规的功能锻炼;然后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则使用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此后观察两组患者步行障碍等恢复情况,并在组间实施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6 min步行测试得分、Berg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组干预后观察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对照组6 min步行测试得分为(243.26±8.18)分,观察组(391.62±8.56)分则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可产生积极影响,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步行能力以及步态情况。结果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的步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的应用效果良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障碍常严重影响其日常活动和生存质量,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BWSTT)是近年来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改善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一种薪的康复治疗技术。本文旨在简要综述近些年来,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急诊观察与护理经验,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做为观察对象,进行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总结护理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中35例治愈出院,3例自动出院.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复杂.在正常治疗基础上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正确的心理和饮食指导、做好日常生活护理等,可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施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其患侧上下肢肌力和改善其神经功能状况,同时还能缩短其整体预后周期,进而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等常规肢体康复训练,每天1次,各50min;治疗组则在常规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训练5周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FMA)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评价,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每日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康复效率,使上肢功能尽快恢复正常,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改善平衡能力以及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偏瘫患者30例设为研究对象,随机法分为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中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0周的平衡、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步速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缺血性偏瘫患者中采用下肢Lokoma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步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并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9月168例脑卒中患者,按照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针灸并康复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Fue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且两组患者间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针灸并康复治疗在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比较常见的有肩关节半脱位、上肢痉挛和单侧忽略,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造成了很大影响。临床上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分类和临床应用,以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康复效果,并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进行小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上下肢肌力、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上下肢肌力评分与Barthel评分高于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后,研究组CSS评分低于干预前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肢体肌力与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干刺激疗法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神经干刺激疗法,选择尺泽(桡神经刺激点)、内关(正中神经刺激点)、小海(尺神经刺激点)和极泉下1~2寸(臂丛神经刺激点)等。均30 min/d,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步态参数、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B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FMA评分、FBS评分、步频、步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AS评分、左右步幅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FMA评分、FBS评分、步频、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MAS评分、左右步幅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神经干刺激疗法能更有效增强下肢肌力,缓解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  相似文献   

15.
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总结分析国内外近10年来临床康复中提高及改善偏瘫步态及步行能力的研究近况,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步行能力是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脑卒中患者由于肌张力异常、本体感觉障碍、姿势控制异常等原因,遗留步行功能障碍,导致行走不稳、跌倒风险增加。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能力康复训练,是提高其自理能力及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就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的影响因素及康复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与实验组(n=36),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施以家庭康复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7.22%;其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家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自2008年-2011年收治的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及语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HBO治疗.在治疗1M和2M后,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分别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1M和2M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11%、63.16%和65.79%、92.1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O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切脉针灸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针灸治疗,研究组应用切脉针灸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评分及负面情绪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SDS评分及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与常规针灸治疗相比,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采用切脉针灸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睡眠质量,缓解负面情绪,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