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而又缺乏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仅仅知道其作用机制与内脏敏感性、肠道运动异常、肠道感染及肠道炎症、精神神经因素、免疫因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肠道微生物失调、肠渗透性等有关。中医理论目前认为,本病发病的基础是脾虚湿盛,但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肝郁脾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病机关键之所在;肠风内扰则为本病发病之关键。本病久则脾阳日亏,可累及肾阳,肾阳命门火衰,无以暖脾胃之土,故水谷精微不化而泄泻愈重。目前西医的治疗效果欠佳,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成功,尤其风药的运用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风药味薄、气轻,具有升发、疏散、走窜的特性,有调脾胃之气机、升提脾中之阳、醒脾化湿及疏肝利胆等功效,而药理研究表明,风药能抗过敏、调节免疫、抗炎、调节胃肠蠕动、抑菌及镇痛,故临床上若疗效不佳,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加用风药。在临床用药中,诸多医家推崇风药用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雪  何玲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9):130-131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4.
风药在临床的拓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化民 《四川中医》1995,13(2):12-13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6.
7.
隔药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自制中药饼,在中脘、气海、足三里、大肠俞、天枢、上巨虚等穴位上作隔药灸治疗,并与西药对照比较。结果,隔药灸组总有效率达96%,而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隔药灸组对腹痛、腹泻、腹胀、腹部压痛等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柴胡疏肝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用柴胡疏肝散并配合心理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IBS)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药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43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给予中药柴胡疏肝散配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日3次;对照组20例,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日3次.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组照75%,两组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联合应用治疗腹泻型IB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药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的疗效。方法将IBS腹泻型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采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2例用谷参胺胶囊、谷维素、思密达冲剂治疗。结果临床治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2.2%、25.0%,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7.3%、65.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自拟火赤米药粥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们运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针药并用治疗肠易激综合(IBS)50例,现将临床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症候群.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又称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  相似文献   

14.
李柏群  陈绍成  彭腾  黄道秋 《中成药》2012,34(11):2229-2233
目的研究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黄复制小鼠脾虚腹泻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小鼠排便及肠推进率的影响;采用番泻叶及胶带束缚法复制大鼠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大鼠肠道敏感性、肠推进率及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量的影响;以及观察受试药物对冰醋酸致小鼠疼痛模型的镇痛作用。结果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具有止泻作用,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道功能。水煎液及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效果。结论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改善作用,其中水溶性部位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正丁醇部位在增加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敏感性方面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6例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210028)唐群,刘光元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西医认为是由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肠道生理功能障碍。其特点为:出现反复的腹痛、腹泻、便秘等一系列症状群,而经检查又无组...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一般认为 ,IBS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 ,但暗示治疗收效甚微。笔者用二白柴胡汤治疗 30例患者 ,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共收治 30例 ,男 19人 ,女 11人 ;年龄 2 0 4 0岁 ,平均年龄 32 7岁 ;病程最短者 2年 ,最长者 11年 ,平均为 5 39年 ;主要临床表现 :腹痛者 30例 ,大便次数增多者 2 4例 ,伴有腹泻者 12例 ,排便不畅者2 8例。均经西药反复治疗 ,病情无明显缓解。1 2 诊断标准参照 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及保留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采用针灸、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1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6例,好转10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6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药并用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例 1.秦某 ,男性 ,36岁。脘痞 ,腹痛 ,便溏 1年余 ,腹痛位置不固定 ,腹鸣 ,便溏 ,每日 3~ 6次 ,便后痛减 ,无明显消瘦。曾服抗生素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无异常 ,经胃肠透视 ,结肠镜检诊为肠易激综合征。舌淡 ,苔白腻 ,脉沉弦细。予痛泻要方 :防风 6 g、白术 12 g、白芍 15 g、陈皮 6 g,停用其它一切药物。 3剂后腹痛消失 ,大便每日 1次 ,先硬后溏 ,脘痞 ,舌淡红 ,苔黄腻 ,脉弦细。改用泻心汤法 :党参 15 g、半夏 12 g、黄芩 10 g、黄连 10 g、干姜 10 g、甘草 5 g。 3剂后脘痞减轻 ,舌淡红 ,苔黄腻 ,脉弦。上方加木香 6 g继服 3剂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逍遥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5例患者中采用逍遥散治疗观察。结果本组经治10天-2个月,显效12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逍遥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常因精神、饮食等因素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本病症属非器质性病变,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中医辨证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