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而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对于疼痛没有客观的测量,只能通过主观的自我描述(如疼痛的刻  相似文献   

2.
非特异性腰痛为腰骶部疼痛,就其康复治疗进行循证,在cochrane图书馆收集了11篇文章,系统评价了针灸、推拿、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的传播形式及效果。方法将206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观察组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知识评估问卷、遵医行为评估问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知识知晓率、遵医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手机短信形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平衡罐疗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75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拔罐组与平衡罐组,分别采用双氯芬酸钠肠溶胶囊口服、拔罐与平衡罐治疗,观察治疗3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平衡罐治疗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Oswestry指数均低于拔罐疗法组与对照组(P<0.05),而拔罐疗法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平衡罐疗法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周  蒋丽琴  许婷婷  孙莹  郑洁 《中国康复》2014,29(6):457-458
目的:观察干扰电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推拿及中药熏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干扰电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1d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0%、65.0%,P〈0.05)。结论:干扰电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技术能有效缓解下腰背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气动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患者使用气动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热磁治疗,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指地距离(FFD)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FD均改善(P<0.05),治疗后VAS评分及FFD的差值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动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优于热磁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核心肌群训练,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使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观察腰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改良JOA腰痛疗效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30.0%,P0.05)。结论:电针治疗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膏药刮疗联合摩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符合标准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5例,采用铁包金按摩膏刮疗并联合摩法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所有患者获3个月的随访。分别在疗程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及随访3月后测定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y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SF-36)。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标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患者的VAS评分,疗程开始前为(7.02±0.89)分,疗程结束后为(2.61±0.48)分,随访3月后为(2.55±0.53)分。患者的SF-36评分,疗程开始前为(33.62±7.24)分,疗程结束后为(62.71±3.42)分,随访3月后为(63.95±4.11)分。末次随访时,按疗效标准评定,有效率97.14%。结论:膏药刮疗联合摩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与正常者腰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差异。方法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半桥动作、单侧足支撑半桥动作时腰肌的活动进行肌电信号的分析比较。结果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组双侧多裂肌在实施实验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时阈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双侧多裂肌在实施实验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时阈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双侧多裂肌收缩失平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人群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广州市某两个社区常住人口,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部分,其中70%用于建模,30%用于考核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结果:共回收1 953份有效问卷。其中NLBP 459例(23.50%,95%CI:21.12%~25.38%);NLBP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性别、教育程度、锻炼频率、劳动强度、振动接触、BMI、年龄、心理状况;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1.44%(95%CI:78.12%~84.76%)。结论 :所构建模型可用于临床上NLBP的辅助诊断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1.
推拿加腰背肌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推拿加腰背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作用机理。方法20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患者分为4组:空白组、训练组、推拿组、推拿加训练组,各50例。在治疗开始和治疗4周后,对4组患者进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及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定。结果4组患者的CK、LDH、SOD和MDA含量以及VAS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推拿加训练组的CK、LDH、SOD和MDA含量以及VAS指数均明显优于其他3组(均P〈0.01)。结论中医推拿技术结合主动功能训练治疗NLBP具有明显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2.
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的临床循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何成奇  丁明甫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34-2035,2046
非特异性腰痛为腰骶部疼痛,就其康复治疗进行循证,在cochrane图书馆收集了11篇文章,系统评价了针灸、推拿、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走罐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走罐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NLBP门诊患者随机分成走罐、药物治疗两组。走罐组37例,采用隔日1次走罐治疗,6次为1疗程;药物组33例,采用右旋布洛芬0.15g口服,每日3次,若腰痛连续2日消失即停药,最长疗程为12d。使用VAS疼痛视觉模拟量尺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后)VAS指数及SF-36得分,走罐组分别为6.11±2.08(1.29±1.62)及33.79±8.75(63.12±12.89);药物组分别为5.86±1.99(3.57±2.96)及34.51±9.43(53.81±13.33)。治疗前、后VAS指数差值及SF-36得分差值,走罐组分别为4.83±2.58、29.33±13.24;药物组分别为2.29±1.92、19.30±12.14。治疗前、后比较,两组VAS指数及SF-36得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VAS指数及SF-36得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走罐疗法和右旋布洛芬均能明显改善NLBP,但走罐的疗效优于右旋布洛芬。  相似文献   

14.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的关系,HCMV活动性感染与NLBP临床症状和内皮素(ET)的相关性。方法:PCR、HE染色检测尿沉渣HCMV—DNA和包涵体:ELISA、放免法测定血浆HCMV抗体和内皮素水平。结果:(DNLBP患者病毒包涵体、HCMV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NLBP患者HCMV—IgM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疼痛加重病程、疼痛程度和内皮素水平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4.74(P〈0.01)、3.67(P〈0.01)、4.32(P〈0.01)。结论:NLBP患者腰痛症状可能与HCMV活动性感染相关。成年人HCMV活动性感染后导致的NLBP患者,尿沉渣涂片经HE染色后光镜下见不典型HCMV包涵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1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人)和对照组(45人).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共18次治疗,治疗组患者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磁热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1年后分别评价其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在随访1年后仍然得到维持(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碍的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7.
18.
腰痛患者中 ,少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 ,如骨折、肿瘤、感染、风湿、结核、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而大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的诱因 ,X线、CT、MRI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 ,常靠病人的疼痛部位压痛点诊断为腰肌劳损、小关节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等 ,其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有文献统称之为“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 [1] 。本文就其病因综述如下。1 机械性因素1.1 腰椎后关节紊乱 :生物力学研究已证明腰椎后关节主要作用是防止脊柱前移和伸展旋转[2 ] 。Goldthwait[3 ] 于 1911年推测腰椎后关节可能是腰痛的主…  相似文献   

19.
<正>以腰痛就诊的患者中,一部分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感染、肿物、结核、风湿、骨折、骨质疏松等,其他大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在腰椎X线、CT、MRI等检查多无阳性发现,一般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在此类病例中,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占绝大部分,约为80%[1],与脊神经后支主干受直接刺激有关,亦有学者称为脊神经后支综合征[2]。本院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神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脊柱功能评估训练系统(Tergumed)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将4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接受Tergumed治疗,B组采用传统治疗,即主动运动配合磁疗和中频电温热治疗。在患者初次就诊、治疗7周后分别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DQ)评价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同时测量躯干肌(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长收缩肌力。结果:治疗7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RDQ评价值、躯干肌等长收缩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躯干肌等长收缩肌力的各项参数指标增加幅度明显优于B组(P0.001),两组间患者VAS评分、RDQ评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ergumed治疗可以显著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在增强躯干肌力方面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