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肝脾不和型经行泄泻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以及痛泻要方的方药组成和配伍特点。通过分析女性经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参考泄泻的相关古籍以及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肝脾不和型经行泄泻最为常见,痛泻要方又是扶脾抑肝的代表方,分析其组方特点为临床经行泄泻辨证施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妇女每值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行即泻,经净即止,中医称为“经行泄泻”。中医认为经行泄泻总由脾、肾虚弱所致,因脾主运化,而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滞,有碍脾肾,水湿内停,遂致泄泻。经行之后,气血恢复流畅,脾气得升,故泄泻可止。根据此机理,笔者对经行泄泻病人68例采用中医按摩手法进行护理,以求健脾益气、温肾扶阳、化湿调经、暖土固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即肝为木气,全赖脾土以滋培,脾土也得肝木而通条畅达。基于“木赖土以培,土得木而达”,阐述肝脾的密切联系对经行泄泻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经行泄泻的主要病机,疏肝理脾法为防治经行泄泻的主要治法,疏肝理脾方可有效防治经行泄泻的发生和发展。肝郁脾虚致肠道微生态失调,疏肝理脾方疗效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肠道微生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5.
久泻必调肝     
久泻,乃泄泻之日久者,习称慢性泄泻。久泻以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为特点。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提纲挈领说明:脾胃在泄泻中的地位,即泄泻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久泻虽然其本在脾,但不可疏忽调肝在久泻中的作用,治疗久泻必调肝。《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肝与脾之间为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肝木所胜者脾土,脾土所不胜者为肝木。正常情况下,肝木制约脾土,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肝的疏泄功能,可以疏泄脾…  相似文献   

6.
介绍张庆祥教授从肝论治慢性泄泻经验。张教授认为慢性泄泻有小肠泻、大肠泻、脾泻与肾泻之分,主要病机为肝脾失调,多寒热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强调调和肝脾,随证加减。创抑木扶土方为主方,功能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在主方基础上根据临床常见的寒湿中阻、湿热内扰、脾肾阳虚3种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7.
“痛泻要方”乃肝脾不和所致腹痛泄泻常用之良方。功能补脾泻肝。其主治之证,历代方书记载大同,多以痛泻二症为其辨证要旨。然据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所得,认为其适应症候  相似文献   

8.
<正>妇女每值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经行即泻,经净即止,中医称为"经行泄泻"。本病呈周期性发作只发生在月经前或经行期间。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最初认为是由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水钠储留,因而引起肠粘膜的水肿、充血所致。  相似文献   

9.
郑长松老中医治疗经行泄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父郑长松主任中医师,对经行泄泻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兹就其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简介如下。疏肝理脾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脾胃虚弱之经行泄泻。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病波及于脾,或脾虚肝木乘之皆可为病。证见经行心烦乳胀,胸脘胁肋满闷,腹痛便溏,或有呕吐,苔白脉  相似文献   

10.
葛惠男认为泄泻病多因饮食伤脾,或肝木犯脾,而致泄泻,日久脾虚肝旺,寒温失调,气血不和,泄泻迁延难愈,此时单纯补脾泻肝方药常难奏效。健脾止泻方功能健脾泻肝、平调寒热、疏通气血,治疗此类泄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肝脾不和泄泻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肝与脾克而互用的正常关系。脾的运化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肝需脾土提供的水谷精微之气的供养,才能保持升发条达之性。脾土健旺,气血有源,肝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性柔和条达,方能助脾运化。如果脾虚气土生化元源或脾不统血,可导致肝血不足,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2、肝牌不和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病因病机:一是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乘脾土,运化失常而致泄泻。二是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而致泄泻。而痛泻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3、肝脾不和泄泻的治则及方药。治疗原则是抑肝扶脾。代表方剂为痛泻要方。后世医宋根据痛泻要方的组方原则,在临证中又衍生出多种治法及方剂。  相似文献   

12.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指于经前周期性出现乳房胀痛、急躁易怒、头痛、发热、浮肿等症状的一种综合症候群,亦称经前期综合征.中医学将其归属"月经前诸症",按其临床表现分别称为"经行浮肿"、"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泄泻"、"经行情志异常"等,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气血失调有关.现将其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儿泄泻病因多归于外感,饮食、虫积、脾虚之列,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惊吓引起幼儿泄泻亦非鲜见,古称之为“肝泻”或“惊泻”,此与小儿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而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神气怯弱为肝泻的主要生理基础。木旺土虚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何耶?盖肝属春木,主升发,恶抑郁,与脾相关,若骤遇异物、异声、暴受惊吓,则气乱,而致肝木受抑,气机郁滞,不得条达,致肝气横逆,木乘脾土,脾受肝制,使原本有余之肝气得逞其凶,柔弱之脾失于健运,大肠传导失司而成泄泻,即“贼脾则泻”也。可见,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和脾,以肝为主。  相似文献   

14.
刘俊红  吴存亮 《光明中医》2011,26(3):576-576
痛泻药方具有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止泻的作用;四神丸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功。此二方被广泛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泄泻、慢性泄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脾肾虚寒的久泻、五更泄泻、腹痛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腰酸肢冷等症。吾师吴存亮教授临床经验30余载,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吴存亮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例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月经期间,大便泄泻,经净后即减轻或者停止者,称经行泄泻。经行泄泻的发病原因是当行经之时脾肾更虚,而致泄泻。笔者临床喜用《沈氏尊生书》方胃关煎加减辨证为治,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痛泻要方为中医调和肝脾主治痛泻证之要方,文章通过对痛泻要方组方原则的分析,初步探讨痛泻的病因病机及临证特点,并结合临床运用的经验,认为本方有补脾泻肝、缓急止痛、燥湿止泻之功效,土虚木乘、肝脾失调为痛泻要方的病机要点,临床运用上,痛泻要方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为临证要点,广泛运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等具有痛泻临床表现的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 泄泻是农村常见病,病虽复杂,但究其原因不外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几类。治疗上不外健脾用食、温肾益气之法。然而临床观察当中因惊恐引起的泄泻亦屡见不鲜,古人称此泻为肝泻或惊泻。本病与小儿的生理特点有关,因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脏气清灵,神气怯弱为肝泻的生理基础,木旺土虚是其病机。  相似文献   

19.
张珍玉论治泄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珍玉教授认为,导致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而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致发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治疗上当以健脾为治泻之首务,以疏肝为运脾之手段,以温肾为健脾之羽翼,以淡渗为止泻之蹊径。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珍玉教授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发为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而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致发泄泻的常见原因。治疗上以健脾为治泄之首务,脾健则湿除泻止;以疏肝为运脾之手段,肝畅促脾健运湿;以温肾为健脾之羽翼,火旺利脾气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