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温热塑板矫形器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服用巴氯芬,治疗组则配合佩戴低温热塑板矫形器,观察治疗前后肘关节最大伸展范围、疼痛指数(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肘关节最大伸展范围、VAS评分、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温热塑板矫形器合巴氟芬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上肢痉挛患者的肘关节最大伸展范围,缓解疼痛及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BI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浸浴及内服柔筋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对痉挛程度、偏瘫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柔筋汤内服,柔筋解痉、通经活络中药外用浸浴。评价指标采用修订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治疗后上、下肢MAS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BI也明显提高,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综合疗法能降低中风患者的偏瘫痉挛程度,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照组仅进行与治疗组相同的上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随访时,比较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上肢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时,两组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FMA评分、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及治疗前与随访时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能有效降低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上肢肘关节、腕关节活动度,提高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上肢智能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伸肘位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下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恢复期偏瘫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康法,即头穴丛刺配合抗痉挛针法及康复训练,每天1次,治疗1个月。治疗组在针康法基础上,加用上肢伸肘位矫形器治疗。1个月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和简化的Fugl—Myeer运动功能评分、ADL指标评定两纽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上肢屈曲性痉挛均有改善,治疗后改良的Ashworth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肢体运动功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伸肘位矫形器能够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探讨互动式头针治疗、头针后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康复治疗及单用PNF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PNF组、互动式头针组与头针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与PNF康复治疗。互动式头针组于头针治疗期间进行肢体PNF康复训练,头针组于头针治疗结束后行PNF康复训练。头针穴取病灶同侧(肢体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干预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上肢MAS分级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组患者FMA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FMA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BI评分均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头针后采用PNF及单用PNF康复治疗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患者痉挛发生率、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加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疗程为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MA评价法与BI评分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痉挛防治情况及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痉挛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增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大(P0.05)。结论:早期采用针灸辅以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有助于防治痉挛,并提升患者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蜡疗配合火针组MAS评分低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1);蜡疗组FMA评分高于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蜡疗组的83.3%和火针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单纯火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均给予上肢智能反馈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结束后,两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MAS、FMA及BI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肌内效贴结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与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脱离4例)上肢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 DCS组19例、电针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3组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t DCS组还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实验前后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期和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的上肢部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t DCS组和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t DCS组改善幅度较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t DCS或电针配合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t DCS改善效果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3.
唐毅  郑全成  黄建福  陈颖 《河北中医》2023,(2):276-278+282
目的 观察经筋触骨针法配合手部运动治疗卒中后手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62例卒中后手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2例予经筋触骨针法配合手部运动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 2组治疗1、3个月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1、3个月上肢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1、3个月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2组治疗1、3个月IEMG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 经筋触骨针法配合手部运动治疗卒中后手痉挛,可明显改善手痉挛程度,提高手腕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音乐联合康复组(25例)和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26例)。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音乐联合康复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师用节奏听觉刺激、模式性感觉促进及治疗性器乐演奏3类技术为患者治疗;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在音乐联合康复治疗基础上,予头针疗法,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透刺并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次2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及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BI、MAS这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康复组(P0.05)。结论: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相比,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5.
洪东方  李斌  李帅帅 《新中医》2021,53(18):142-145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 例。2 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Bobath 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加用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治疗4 周后,观察2 组临床疗效,并对2 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为88.24%,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改良Ashworth 量表(MAS)、上肢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dl 指数(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上肢FMA、BI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推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改善效果良好,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霍琦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6-1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配对设计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执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像疗法的实施;持续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生活功能指数(BI)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FMA、BI评分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结局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将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临床强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调督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调督解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21/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调督解痉针法能够较好地缓解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状态,促进生活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对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伴下肢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作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进行治疗,总疗程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liniespastieityindex,CSI)评估患者下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过治疗,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分数为28.57±2.87,明显高于对照组25.97±4.13(P0.01);两组BI分数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SI评分中腱反射分数为2.43±0.55,肌张力分数为4.25±0.67,阵挛分数为1.41±0.51,均小于对照组各指数,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可有效缓解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和改善步态异常情况,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