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JF(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常规的物理治疗及运动想象治疗,B组则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NJF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结合运动想象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组方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euromuscular joint facilitation,NJF)技术对脑卒中软瘫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软瘫期患者188例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给予NJF技术治疗,联合组给予中药组方联合NJ...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NJF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配合NJF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吕素珍  韩玉兰 《河南中医》2016,(10):1739-174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滨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每组59例。A组患者给予功能训练和常规对症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B组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90.66±3.31)分,A组生存质量评分(81.06±2.57)分,B组优于A组(t=7.67,P0.05)。B组患者治疗后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环境评分、社会评分分别为(24.85±3.00)分、(19.97±2.05)分、(29.87±1.85)分和(11.32±2.58)分,A组治疗后生理评分、心理评分、环境评分、社会评分分别为(19.06±2.21)分、(17.44±1.98)分、(23.44±1.51)分和(9.05±2.12)分,B组优于A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军涛  邹亮  孙国栋 《新中医》2016,48(3):117-119
目的:观察骨盆牵引联合穴位推拿、中药热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骨盆牵引治疗,B组给予骨盆牵引联合中药热熏治疗,C组给予骨盆牵引联合穴位推拿、中药热熏治疗。10天为1疗程,治疗4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下腰痛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A组70.0%,B组75.0%,C组95.0%。临床疗效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JOA、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JOA、VAS评分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牵引联合穴位推拿、中药热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内收治的146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资料,A组(73例)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B组(73例)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总有效率、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30%,低于B组的95.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9%,高于B组的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A组低,日常生活能力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王新宇 《中国针灸》2007,27(3):179-181
目的:探寻改善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A组)148例、康复训练组(B组)142例、常规穴位配合康复训练组(C组)144例和药物组(D组)144例4个研究组。用Fugl-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M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A组明显优于B、C组(P<0.05),B、C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机能恢复,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高效率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减血府逐瘀汤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在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帕罗西汀20m g/d,晨服,并服用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B组在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帕罗西汀20m g/d,晨服;C组给予卒中常规治疗;3组均配合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2月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神经功能量表(neurologic deficit scale,N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H AM D、NDS、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后,A组和B组三量表评分均优于C组(P0.05)。治疗2月后A组和B组三项量表评分显著均优于C组(P0.01),且A组H AM D量表评分优于B组(P0.05)。A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具有理气、化瘀、解郁作用的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有较好临床疗效,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骨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利用优化运动技能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仅给予与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表量表(MPP)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MP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FAC各级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运动技能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躯干骨盆稳定性、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穴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予针刺阳经穴位肩髃、臂臑、曲池、外关等穴位;B组予针刺阴经穴位极泉、天泉、曲泽、内关等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法。共治疗28天。治疗后观察两组上肢肌张力改善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1)经治疗,A组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评分均增加(P0.01或P0.05),但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3)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均有提高(P0.01或P0.01),而A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针刺阳经穴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有效改善上肢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评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励志英  李晶 《天津中医药》2019,36(7):685-690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调整骨盆控制能力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及针刺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PNF组则予以PNF技术调整骨盆控制能力。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髋、膝、踝关节肌张力;Fugl-Meyer量表评价运动功能;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价平衡能力;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评价跌倒风险;10 m步行测试评价步行功能;印迹法评价步态。[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髋、膝、踝关节MA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FMA-LE和MBI评分显著提高(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行和平衡能力明显提高,抗跌倒能力增加,步态明显改善(均P0.01);且PNF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 PNF技术通过调整骨盆控制能力来增强骨盆及躯干的稳定性,能有效纠正偏瘫患肢的异常肌张力,进而改善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组(A组)、传统针刺合巨刺针刺组(B组)、泻阴补阳针刺组(C组)和传统针刺组(D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B组给予传统针刺合巨刺针刺法,C组单纯给予泻阴补阳针刺法,D组给予传统针刺。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Fugl-Meyer积分高于B组、C组和D组,与C组、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肢体功能活动评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自身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靳三针联合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3年~2015年鹿寨县中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靳三针组、B组为Vital Stim组及C组为综合治疗组(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合靳三针)各40例,A组给予Vital 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B组给予靳三针刺治疗,C组予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合靳三针治疗,治疗2月后,分别对其吞咽功能、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2.5%,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与B组的吞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发生0例不良反应,B组共发生1例不良反应,C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例,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与靳三针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情况,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4,(9):1145-114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低剂量黄芪组(A组)、中剂量黄芪组(B组)、高剂量黄芪组(C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治疗1月。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C组患者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变形指数的改善明显大于A、B组(P<0.01或P<0.05);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C组临床疗效及NIHSS、Barthel评分改善均优于B组和A组(P<0.01或P<0.05)。结论:大剂量黄芪配伍的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更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科PT3室符合生命体征稳定、无认知功能障碍等要求的脑卒中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不做其它干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核心力量训练,C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核心力量配合呼吸训练,每次训练45min,每周5次,共8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进行核心力量和ADL测试。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训练,三组核心力量评分和ADL评分较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P0.01),B组、C组效果优于A组,末期C组优于B组。结论:呼吸训练配合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B组(电子生物反馈组)和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各30例,分别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1),B、C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神经递质、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19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A、B组(65例、54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法及温针灸法,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肌张力,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Fugl-Meyer评分法、Ashworth痉挛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DA、5-HT水平均上升且A组水平显著高于B组,NE水平均下降且A组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各水平均下降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NRS、Ashworth痉挛评分均下降且A组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FuglMeyer评分均上升且A组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递质表达含量及其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放血疗法配合肌注腺苷钴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B组23例和C组24例。A组采用放血疗法配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B组采用单纯放血疗法治疗,C组采用单纯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1.3%,B组为72.0%,C组为62.5%。A组疗效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疗效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差值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差值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血疗法配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结合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Hand-Arm Bimanual Intensive Training,HABI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1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镜像疗法,B组给予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C组给予镜像疗法和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改良Barthel指数对三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和8周后评估:三组患者各量表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量表评分均优于A组和B组同时间点,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雷火灸、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及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仅给予吞咽训练,B组30例采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结合吞咽训练方法治疗,C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雷火灸、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吞咽训练方法治疗,3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0次。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困难评分,统计3组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高于A组(P0.05);3组治疗后吞咽困难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5),而B组明显低于A组(P均0.05)。结论针刺结合雷火灸、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及吞咽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降低肺部感染及营养不良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