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瑜  顾一煌 《山西中医》2010,26(4):61-61
《易筋经》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易筋经》中的基本动作都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找到相应的导引姿势。根据现存有关文献分析认为,《易筋经》源于古代导引术,并非达摩所创,而佛教在《易筋经》的流传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为和济水火之机,亦为升降木金之轴,两者纳化相依,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共建"中气"而为气血生化之源及后天之本。一切外感、内伤诸病皆因"中气"失运,升降反作而起,笔者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临证之理法方药皆首重"中气",疗效显著。本文试以先哲对"中气"理论之认识为经,以时间推移为纬,结合笔者之粗浅分析,对"中气"理论进行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浙南瑞安张氏“杏园世医”的诞生与传承历史,论述了奠基者、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的学术理念与临证经验,体现了世代为医、赓续有术的中医世家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锋 《气功》1995,(10)
南少林奇功“老虎吊”李锋“老虎吊”是南少林五大象形拳龙、虎、豹、蛇、鹤中虎尊拳的绝技之一,系近代虎尊拳师、杰出的武术技击家周子和(1874~1926)所传。周子和先生字永宽,号郇山道者,福建闽侯县南屿芝田村人,曾学有鱼、鸭、牛、犬、猴、鹤、鸡等南派象...  相似文献   

5.
陈彩凤  邹浩波 《中医杂志》2011,52(8):715-717
始于《黄帝内经》,由喻昌提出、张锡纯进一步发展的大气论及其证治在临床上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在先秦时期对“气”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基础上,西汉期间产生了“元气”之说,指元气为天地未分之前的浑沌之气。查《太平御览》中有《淮南鸿烈传》一语:“宇宙生元气,有涯垠”。说明“元气”一词最早的可靠文献记载当为《淮南子》。《鶡冠子·泰录篇》曾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之说,但相传鶡冠子为战国楚人,姓名不详,后人一般认为该书系伪托,恐非先秦旧文。《吕氏春秋》虽有“与元同气”一语,但也未直言“元气”。在哲学概念与医学概念的互相渗透和影响下,中医元气学说保留了哲学思想的痕迹。但中医学元气概念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学术思想源流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般认为,张氏学术观秉承于金·刘完素。笔者认为,张子和学术理论基础,从《内经》及王冰注《素问》中获得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可以发现,子和许多观点与《内经》并不完全合拍。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在目前公认的七大流派(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伤寒、温热)中是较为独特的一家。其独特之点在于,它的学术渊源承受似有别于其他学派,把张氏学术思想、治疗方法、方药医案等资料与扁鹊学派人物和著作的学术观点作一些对照,有相通之处。子和的贡献在于将扁鹊学派的理论、治疗方法潜移于祖国医学的统一理论体系之中。故可认为是扁鹊学派传人。  相似文献   

8.
散剂是将原料药物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本文通过查阅散剂的相关中医古籍文献,系统梳理散剂发展历史,将其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黄岩为我国清代岭南著名医家,其著作《眼科纂要》,论证准确,用药精当,治疗上以内治法为主,创制了多首经典眼科方剂,保存了较多的眼科医案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文拟对该书的学术源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医论坛》2000,15(2):19-20
  相似文献   

12.
决明子应用源流浅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成熟的种子,以其有明目之功而名之。味苦、甘、凉。为平肝息风类主药。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山东等地。据载秦汉时已行用,彼时即称“决明子”,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上经决明子》:“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轻身。...  相似文献   

13.
祛湿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祛湿法;《伤寒论》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和相应方药,创立解表祛湿和健脾利湿等多种祛湿法;《金匮要略》将祛湿法分为微发汗和利小便两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晋唐时期发展了淡渗利湿等治法,创制清热祛湿方剂;金元时期拓展了宣上导下和升阳除湿等祛湿法,从上下、内外和三焦辨治湿病;明清时期确立了内科和妇科带下湿病的相应治法,温病学派完善了治疗湿温和寒湿等的多类祛湿法和方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脏腑辨证是祖国医学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对脏腑疾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通过四诊八纲来辨别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等变化,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它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以及气血痰饮津液等辨证方法,相互羽翼,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了祖国医学完整的辨证体系。而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却导源于内经中的脏象学说。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脏象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及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间的关系加以讨论,挂漏之说,尚冀同…  相似文献   

15.
16.
17.
脾胃湿热理论的完善,经历了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实践.脾胃湿热理论萌发于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论述了脾胃与湿邪热邪之间的关系.金元时期渐见雏形,众多医家进一步探讨了脾胃功能与湿热的相关性,期间朱丹溪首次提出脾胃湿热一词.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脾胃湿热理论的衍变,关于湿热证发病机理的论述渐...  相似文献   

18.
"望色"为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之一。该文从"望色"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望色"之同义词,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望色"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  相似文献   

19.
"问诊"为中医诊法中重要名词术语之一。从"问诊"一词源流出发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同时列出"问诊"之同义词及曾用名,并从字面含义及内涵等方面详细讨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准确内涵。同时,根据其名词演变追源溯流,以明晰"问诊"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研究认为,"问诊"这一名词术语最初意出《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自《内经》以来问诊这一名词的内涵比较明确,清以前各类著作中分别以"问""问证""问病"等名称来统称问诊,名称不一。"问诊"一词与"望诊""闻诊"一样首见于《医学研悦》。之后明清诊法著作中在论及问诊时有言"问诊"者,亦有仍称之为"问证"者。到近现代"问诊"的名称被逐渐统一,这一名词术语被准确定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清代岭南名医黄岩所著《眼科纂要》现存的三种版本:九经堂刻本(简称“九本”)、铅印本、千顷堂本进行研究,结合黄岩的其他著作进行考证,发现作者系黄岩本人而非托名.《眼科纂要》一书,当著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1819年),黄岩的出生时间应该在1749年后到1753左右.在版本的比对分析基础上,得出如下推想:铅印本的家传本与九本可能来自同一个祖本.因九本与魏翼齐据家传本所刻印的铅印本在内容、字体字号上的惊人的吻合性,但铅印本之蓝本即魏翼齐先生的家传本早于其后出版的九经堂本(清光绪五年1819年刻),因此本阶段工作对确立底本、主校本、参校本,为后续的点校工作及其学术源流探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