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并研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2013年5-8月对六安市5县3区1 05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由父母(或幼儿园老师、村医)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并设计教养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其中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这48条可归纳为6个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并与1978年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发放问卷1 055份,回收合格问卷1 003份,问卷回收率为95.1%。不同年龄组男童、女童各行为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得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男童、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7.32%、27.45%、27.15%,男童、女童在行为因子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心身障碍、焦虑、多动指数的检出率分别为34.3%、34.7%、59.5%、0.7%、1.46%、9.12%。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安市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行为因子表现不同;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组儿童在不同年龄组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不同;隔代教养对3~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毅  甘明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98-3400
目的:探讨北京市6~1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6~8月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问卷对北京市1270名6~13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4%,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18.4%、14.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童A行为(45.1%)明显多于女童(16.3%),女童N行为(60.5%)明显多于男童(35.3%)。行为问题以3、4年级的检出率最高。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儿童伙伴关系、家庭暴力、父母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父母对儿童期望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家庭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3~6岁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 541名,3~6岁幼儿园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是3~6岁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男童、3~<6岁、独生子女、近半年常与父母一方居住和睡眠不足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半年主要代养人为父母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安徽省3~6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干预应从儿童早期进行,应重点关注男童、独生子女、隔代教养和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京市城区1~3岁儿童社会性及情绪问题的发生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社会性和情绪偏离障碍的儿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5个街道的1 036名1~3岁儿童,采用中国城市儿童社会情绪发展量表(CITSEA)、自行设计的1~3岁儿童社会人口学问卷、母亲孕期心理行为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南京市城区1~3岁儿童社会性和情绪问题总体检出率为23.4%,不同性别的儿童社会性及情绪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月收入、母亲孕期睡眠/饮食质量、孕期胎教方式、母亲产后精神状况、0~6个月是否母乳喂养、是否进行早期教育、父母对儿童教养方式和儿童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态度均对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儿童社会性和情绪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对社会性和情绪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对1 800名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4~16岁儿童行为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8%,男女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各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受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父母间关系和社区环境等有关等因素影响。 结论 降低儿童问题的发生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宜昌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状,为进行早期有效的个体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保健服务的1~6岁儿童共计3 188名作为调查对象,由主要喂养人填写饮食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宜昌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总体检出率为46.93%,其中胃口差28.73%,不良进食习惯39.02%,对食物偏好16.53%,父母过度关心23.40%,害怕进食1.63%,潜在疾病0.88%。不同性别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进食习惯、对食物偏好、父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此四项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宜昌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评估应有早期的、全面的、多学科的评价,以开展医疗、保健、家庭和社会等全方位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白春玉  张迪  汤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605-4606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3所小学3~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1%;行为问题流动男童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分值高于非行为问题流动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行为问题流动女童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非行为问题流动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分析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饮食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3~6岁儿童,采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IMFeD)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家庭养育环境。 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5.89%;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与无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家庭养育环境各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及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6,-7.395,-9.393,-9.348,-9.773,-12.618,-13.633,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及环境气氛为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P<0.01)。 结论 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应积极改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以预防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太原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行为问题的分布和发生机制。方法:采用Acha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及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在太原市3个城市的三所小学所对1597名6-11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34%,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12.40%、12.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河西区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其他两个城区学校的儿童。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多动及违纪因子分高于女童;女童抑郁、躯体诉述及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男童。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婴儿期易带、母亲孕期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良好的情绪、孩子有自信心及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行为发展,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儿童看电视时间过久、挑食偏食、父母打骂冷淡孩子、对教养孩子有分歧意见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太原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儿童行为问题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性别、学校分布差异有显著性。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中山市3~6岁幼儿园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中山市幼儿园在读儿童,通过家长填写Conners简明问卷及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评估。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11个镇区66间幼儿园儿童参与调查,发放问卷13 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2 804份,有效率97.03%,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4.1%。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家庭管教方式和母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情况是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提高对有孕期不利情况、新生儿患病儿童及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低、教养方式专制或溺爱家庭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behavior problems, EBPs)关联中的作用,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六安市和阜阳市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文版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分别评估母亲ACEs、母亲教养方式和儿童EBPs,采用Bootstrap检验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  结果  母亲ACEs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呈正相关(r=0.28, P < 0.01)。消极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与母亲ACEs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0,0.21,0.31),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0.20,0.20,0.28)(P值均 < 0.01);积极教养方式(民主性)与母亲ACEs和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0.29,P值均 < 0.01)。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教养方式(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9.13%,7.34%,24.88%,12.05%,26.83%。  结论  教养方式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改善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减少ACEs母亲子代EPB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状况;对家长分层进行干预;了解家长处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探讨0~6岁儿童心理保健的干预技巧。方法 采用Carey和McDevitt设计,张劲松等修订的《3~7岁儿童气质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进行测查,另外自行设计结构式问卷。结果 静安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1.91%,男童低于女童;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气质类型及气质维度明显相关;父母亲的教养方式、父子关系及母女关系与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气质及儿童所处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积极改善环境,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以有效地防治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探讨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在长沙市5个行政辖区随机抽取854例3~5岁儿童,由家长完成受试儿童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 【结果】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0.4%,男童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01)。影响男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喂养方式、是否奶瓶喂奶、儿童食欲、孕期疾病、产后情绪、父母关系、母亲情绪、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看护人变更、父亲说梦话、母亲说梦话、小儿睡觉辗转不安;影响女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有无参加特长培训、夜睡时间长短、睡前30 min是否做游戏、睡前情绪、既往是否经常感冒、近一年生病情况、饮食是否规律、父母关系、母亲情绪、产后情绪、早产。 【结论】 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儿童癔症倾向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录凤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243-4244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具有癔症倾向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调查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态度;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评价儿童行为,调查10~12岁城市学龄儿童247名.[结果]学龄儿童具有癔症行为倾向的检出率为9.80%,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儿童具有癔症倾向的行为与父母早期教养方式、教育态度、期望值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儿童癔症倾向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民主的教育方式、正确的培养目标,恰当的期望值是促进儿童行为正常发育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了解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和行为问题状况及其关联,为儿童忽视防治及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农村6所幼儿园中1 326名3~6岁儿童,采用“Conners父母用问卷”和“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乌鲁木齐农村儿童总忽视率为51.89%,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37%.有行为问题组的儿童忽视各层面的得分均高于行为正常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7,4.05,2.95,2.44,3.01,2.71,P值均<0.05).情感层面忽视除与心身问题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18,0.80,0.15,0.14,0.19,P值均<0.05);教育层面忽视除与焦虑、多动指数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行为各因子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0.05,0.62,0.08,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农村3~6岁儿童忽视问题较为突出,行为问题比较多见.有关部门及家长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芜湖市经开区6岁以下儿童饮食行为情况,为制定干预和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经开区3个计划免疫接种点,利用自行设计问卷对6岁以下儿童开展饮食行为调查。结果调查715名儿童中,537名儿童存在饮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75.10%,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由0~2岁组68.09%上升至4~6岁组79.47%(χ2趋势=9.853,P0.001)。"不良进食习惯"检出率最高,为57.20%,其次为"胃口差"(53.85%),偏食挑食(38.04%),害怕进食(16.22%)。儿童家长喂养行为问题在不同年龄组均不同程度存在。结论芜湖市经开区6岁以下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不容乐观,应建立综合防控机制,帮助儿童从小养成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