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康复护理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75例,其中37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排尿日记、膀胱压力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膀胱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每日排尿次数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64.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表现,促进其受损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杵针疗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治疗组)两组,对A组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对B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分别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八周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尿日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对比,排尿日记评定、残余尿量和ADL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结合杵针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残余尿量,增加自主排尿的次数,提高与排尿障碍相关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方法: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前后,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和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膀胱充盈量、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膀胱尿压测评系统测得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能够准确评估膀胱功能、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煎服五苓散,对照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一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结合煎服五苓散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歇导尿计划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动力学、尿常规及肾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常规及肾功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俞募穴配合艾灸法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和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5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合腕踝针和体针疗法;治疗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康复锻炼。疗程1个月。观察患者膀胱功能、泌尿系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膀胱功能、平均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尿量、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泌尿系感染情况改善明显,患者自主排尿时间也较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体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潴留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疗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治疗后,两组QOL评分、每次排尿量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均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排尿、贮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溴吡斯的明联合酚苄明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则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服用溴吡斯的明(30/60mg,tid)和酚苄明(10mg,tid),采用尿动力学检查评定膀胱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尿道压力、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尿动力学检查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溴吡斯的明联合酚苄明能有效增加膀胱逼尿肌及膀胱压力、降低尿道括约肌压力,促进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行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尿潴留情况及泌尿系感染情况的评估进而评定患者的膀胱功能。结果治疗组完全性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完全性排尿例数明显增多。结论神阙穴隔盐灸结合腰椎夹脊穴电针治疗能较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残尿量、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有利于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膀胱功能训练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行温针灸"中极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积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3组的膀胱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及膀胱功能训练组,残余尿量减少,膀胱积分提高(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着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B超检测残余尿量。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接受训练指导、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同时予电针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间歇导尿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尽快建立反射性排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0.
简版:目的:观察中医治疗与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与间歇性导尿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与护理方法。比较2组干预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观察泌尿系感染情况,干预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