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计算机断层投扫描技术(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疑似SAH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后,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CTA检查,结果:共37例颅内动脉瘤(40枚);DSA检查结果:39例动脉瘤(43枚);CTA的总诊断敏感性为94.29%,特异性为85.72%,准确性为92.8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CTA成像诊断,能够准确、快速确定患者发病病因,可将其作为临床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潮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64排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64排CTA检查显示61例为颅内动脉瘤(直径2~26mm),1例检查显示疑似动脉瘤,1例检查显示CTA阴性;DSA检查显示60例动脉瘤,2例检查显示DSA阴性。检测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DSA均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其中CTA的整体检测率略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3.
介入加中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中医附院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对33例中重型自发性SAH病人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动脉瘤的病人常规做介入栓塞治疗,并配合使用醒脑开窍、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中成药或中药。结果:33例中重型自发性SAH病人中动脉瘤引起的有21例(占63.6%),动静脉畸形(AVM)5例(占15.2%),余7例为未查出明确原因的。经过综合治疗,恢复良好17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0例。结论:通过引进现代医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运用介入栓塞方法,配合中医药辨证施治,可减低患者再出血机会,提高SAH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筛查与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5例头颅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11例行CTA检查后进行MRI及MRA检查,8例行DSA及手术治疗。结果:CTA显示25例患者中8例为动脉瘤,5例动脉狭窄、闭塞,1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4例为动脉瘤术后复查,3例动脉狭窄、闭塞治疗后复查,3例阴性,8例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疾病筛查、病因诊断、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化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析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A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血管瘤大小评估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有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及病情程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且具有低医源性损伤、快捷、方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0例疑似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展开3D–CTA检查,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CTA检查结果。结果:210例患者中颅内单发动脉瘤191例,颅内有2枚动脉瘤者15例。经3D–CTA检查,206例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为阴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D–CTA检查诊断该病的灵敏度为99.51%,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9.05%。结论:3D–CT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准确度高,操作简便,不会造成机体创伤,可为疾病诊断与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详细信息,可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张富生  王银霞 《中医药研究》2009,(12):1493-149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病率为6/10万。再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要杜绝再出血,关键是早期明确SAH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CT血管造影(CTA)在SAH早期病因诊断上逐渐体现出其准确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2007年-2009年我院对3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同时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对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介入诊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瘤18例,对其中12例予弹簧圈填塞。结果100%填塞9例,90%填塞2例,80%填塞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一例再出血。结论DSA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161例做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就检查率及脑动脉瘤检出阳性率行后谵性研究。方法:以2005年4月-2008年4月住院204侧SAH,做DSA161例,接受检查率动脉瘤捡出阳性率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接受DSA检查率占收治病例(204)78.9%,检出脑动脉瘤81例(50.3%)、脑动静脉畸形(AVM)24例(14.9%)、moyamoya病(烟雾病)1例(0.06%);有高血压史DSA阴性的SAH2254(13.7%),检查率及动咏瘤检出阳性率低,而无诱因DSA阴性的SAH33例(20.5%),比文献记载高.结论:客观认识DSA检查时SAH者诱发再出血、脑血管硅挛(CVS)微侵袭性,与有效救活方案策略的积极意义、决定性价值。改变观念,严守评级原则,相时抉择检查”安全时间窗,提高检查率。改善投照技术充分显影及高质量阅片,是DSA对SAH病因阳性检出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部3D CE-MRA检查,并对照介入栓塞治疗及开颅手术,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3D CE-MRA螺旋共发现15例患者18个动脉瘤:13例为单发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 mm,最大10 mm。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发现另有1例动脉瘤在3D CE-MRA检查时呈阴性。结论 3DCE-MRA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对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影像、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8例SAH患者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动脉瘤是SAH患者的主要病因,以青年居多;高血压动脉硬化次之,以中老年多见;血管畸形所致的SAH以青年多见。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脑CT、DSA、腰穿可确诊。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最常见的病因;CT显示出大脑侧裂池、鞍上池、桥池及环池高密度影,应高度怀疑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检出率和敏感度。方法:选取灵宝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将其中同时行CT血管造影的组别为CTA组,同时行磁共振的组别为MRA组。观察并记录DSA、CTA、MRA三种血管造影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MRA和CTA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诊断情况。结果:CTA组检出率为66.67%,MRA组的检出率为70%,与DSA检查的9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DSA结果作为金标准,CTA组和MRA组所测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与DS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和MRA检查的检出情况明显低于DSA检测,但这两种检查对于患者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的敏感度与DSA检查并无显著性差异,而这两种方式较DSA检查方式方便,患者不适感轻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固始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颅内动脉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后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种方法在检出率、所检出的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全面反映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可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对脑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脑内小动脉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机检查并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等进行三雏图像处理。对所有患者行DSA检查,与CTA的结果对照分析。结果:DSA证实40例病人4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0个,大脑中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13个。CTA检查共检出40个动脉瘤,1个大脑前动脉瘤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未能检出,检出率和准确率为95.23%(40/42)。结论:多层螺旋CTA是无创性检查脑内小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采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与 X 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黄河中心医院于 2013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84 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多排螺旋 CTA 检查与 DSA 检查,分析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影像质量优良率。结果:84 例患者经多排 螺旋 CTA 诊断可观察到动脉瘤 92 个,直径在 3.0 ~ 24.0 mm 之间,经 DSA 诊断可观察到动脉瘤 85 个,直径在 2.6 ~ 22.0 mm 之间,其中多排螺旋 CTA 检出动脉瘤率为 97.87 %,显著高于 DSA 的 90.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排螺旋 CTA 动脉瘤影像质量优占比 70.65 %,DSA 诊断动脉瘤影像质量优占比 51.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可采用多排螺旋 CTA 诊断、DSA 诊断,其中多排螺旋 CTA 检出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影像质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确诊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有计划地决定治疗策略。结果全组病例诊断明确,按照Redekop分类法:AVM团内型1例、血流相关型3例,无与AVM无关型。团内型先行介入栓塞治疗,3个月后行γ刀治疗;血流相关型2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1月后行AVM介入栓塞治疗;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治疗应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现手术方法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脑血管病患者行MRA及DSA检杳,血管直径狭窄率大于50%为严重狭窄。结果脑梗死患者39例中,共检查血管240根。DSA发现闭塞血管10根,严重血管狭窄34根,狭窄病变血管57根,MRA发现闭塞血管12根,严重血管狭窄37根,狭窄病变血管61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7例中共检查血管132根,DS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37根,MR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41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5例中共检查血管83根,DS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11根,MRA发现狭窄病变血管13根。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病患者17例中DSA发现动脉瘤6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MRA发现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结论MRA对脑血管病诊断有其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复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多层螺旋脑部 CT 血管成像(CTA)诊断脑血管病的价值。 方法:选取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 70 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血管造影检 查确诊,同时均进行多层螺旋脑部 CTA 与复合 MRA 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诊断准确度、检查结果。结果:血 管造影确诊的 70 例患者中,发现脑出血患者 1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8 例、脑梗死患者 48 例。复合 MRA 检查现脑出血患 者 14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7 例、脑梗死患者 49 例。多层螺旋脑部 CTA 检查发现脑出血患者 10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5 例、 脑梗死患者 40 例。复合 MRA 检查诊断准确率为 95.7 %(67/70),高于多层螺旋脑部 CTA 的 85.7 %(60/70),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脑血管病诊断中,与多层螺旋脑部 CTA 相比,复合 MRA 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检查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MSCT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观察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分析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疑似患者中,经DSA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6例,检出率为82.35%,经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4例,检出率为79.41%;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时间短于DSA检查,检查费用低于DSA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灵敏度为94.64%,特异度为91.67%,准确度为94.12%,阳性预测值为98.15%,阴性预测值为78.57%。Kappa检验显示:MSCTA三维重建技术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κ=0.810,P <0.001)。结论:MSCTA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较好,与DSA检查一致性强,且检查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MR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同时行CTA检查(CTA组)与MRA检查(MRA组),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组和MRA组的诊断符合率和图像质量。结果 59例患者共检出肿瘤72个,DSA、CTA、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71/72)、85%(61/72)、82%(59/72),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DSA(P均<0.05),但CTA和MRA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在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直径<3 mm的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P<0.05)。结论 CTA、MRA对颅内动脉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A的显示效果略优于MRA,尤其是在小直径肿瘤方面有优势,但MRA具有无对比剂不良反应、无辐射、检测费用较低等优点,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这两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