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眩”之病机分为虚实两大类:虚为精血亏虚,清窍失养;实为水湿痰饮,上犯清窍,蒙蔽清阳,虚实之间又以水湿痰饮等病理因素为主。水湿痰饮致眩可导致肺中虚冷,津液不布;饮停胸膈,上蒙清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风湿郁遏;湿热蕴结等。因虚致眩可导致虚劳失精,正虚挟风等。制方合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等治法,用药以利水、健脾、温阳类为主。  相似文献   

2.
李文君 《河南中医》2009,29(5):422-423
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的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仲景根据水气病的病位、病势,提出发汗、利尿及攻下逐水的治则,即"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结合临床,本文提出仲景论治水气病的特色有:因势利导、不伤正气、养护脾胃、顾护阴液、重视温阳、兼顾脏腑特点、畅通气机、不忘理血。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认为,水饮有四种,分别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由津液输布异常、水液运行通路受阻所致,创立了“以温药和之”的治疗总则。水饮停聚较为轻浅,见短气之症者,治疗当通利小便,脾阳不足者予苓桂术甘汤温补脾阳、行气利水;肾阳虚损者以肾气丸补益肾阳、化气利水、通利小便;外感风寒,病位入里,饮邪停聚,表邪已散者,治疗当以攻逐水饮为法,用十枣汤使积聚之水饮从肠道而出;水邪不散,饮溢四肢,郁遏荣卫之气,荣卫之气不行,卫外不能,气闭不通见身体疼痛,水饮无路而出者,治以小青龙汤或大青龙汤,外寒里热予大青龙汤,外寒里饮予小青龙汤。水饮停留体内,欲使饮去,必有通路,或发汗使饮从表解,或利水使饮随小便而去,或攻下使饮随大便泻出,或气化使饮化为津液为人所用,终使人体津液代谢达到平和之态。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对痰饮确立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宗此说。然而,辛温燥湿,化痰涤饮之品,多有伤阴之弊,而痰饮为体内津液运化失常所致,必然耗损津液,又因痰饮病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提到两条治疗原则,即18条“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和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前者是为水气病所定的一般治疗原则,而后者则为水气病的特殊治疗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湿、痰、饮、水,异名同源,均与津液代谢障碍有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滓液,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因此临床四者难以截然划分,常通称为“痰饮”、“水饮”、“水湿”、“痰湿”等,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金匮要略》对此讨论主要集中在湿病、痰饮病、水气病及咳嗽上气等篇中,根据所属病症的不同,在辨治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0.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水饮病有较为完备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条文,探讨其所用药物的特点,对仲景以下法辨治水饮病内容进行初步总结。1水饮病内涵本文探讨的水饮病,在《金匮要略》中称为痰饮病及水气病,此两者均由水饮所致,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痰饮病与水气病的差异在于,痰饮病是局部  相似文献   

15.
汗证与痰饮病为中医临床常见病,二者都属于津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有着相同的基本病机。因二者病机相同,则痰饮病的治则、治法或当使用于某些汗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而且也是治疗一切水液停积之病的治疗原则。凡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则产生水、饮、痰,此即古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三者同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由于停积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辨析三焦膀胱水液代谢职司异同,提高识病察机立法遣方水平。方法:依据《黄帝内经》运气藏象相关论述,探究三焦决渎与膀胱州都职司水液代谢机理,以之为向导审病察机,解析经方治疗水肿效用原理。结论:三焦性属少阳相火,具有通行阳气、运化谷气、布化水气之能,主沟渠河川水道通调;膀胱性属太阳寒水,具有贮藏津液之能,得肾阳相火气化,主内布津液,外达水气;三焦与膀胱既有相火与寒水、化气与藏津、周身与局部之异,又有主从隶属、共主水液代谢之同。结果:停水留饮为肿,三焦膀胱同病,病机各有侧重,立法遣方不同。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异常性疾病,本文从痰饮与水气病的病名、病位、分类、症状、治则和方药运用等方面,辨析痰饮与水气病在诊治方面的异同。"饮"兼具流动性和积蓄性,强调饮邪停聚于人体某一局部;水气病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的异常。痰饮病致病部位较局限,多见咳、喘、短气、心悸、眩晕等上焦症状;水气病致病部位较广泛,以出现水肿、小便不利和全身症状为特征。痰饮病和水气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三焦水道受阻和(或)气化功能失常,故在治疗上,以疏利三焦水道和恢复气化功能为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病篇,分别论述了湿、饮、水肿证治。湿、饮、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邪为病,其源有内外之分。外湿者,每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湿从外袭所致;内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指出,“积水”之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对于水湿的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即宣开  相似文献   

2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所作的绑领性概括。本文试对“和之”大法的含义进行初步研讨,以期就正于同道。《金匮》“痰饮”的含义《金匮》所论之“痰饮”,与后世痰饮病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虽其痰饮之名相同,但究其实质内容有异。如仲景所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且看仲景对“痰饮”的临床特点所作的描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但(?)从仲景对“痰饮”的分类方法和所论述的临床特点来看,“痰饮”属于后世所述之“饮证”。“痰饮”之名,《素问》谓之“积饮”,在两汉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