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栀黄止痛散外敷联合依托考昔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院内制剂栀黄止痛散外敷。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尿酸(B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17例,好转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BUA、ESR、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栀黄止痛散外敷联合依托考昔对于控制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经方合方理论及其应用优势和组方思维,检索文献报道的临床疗效显著的治痹经方合方,纳入小乌桂汤、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当归四逆汤合四物汤合通脉四逆汤、甘草附子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合方,从方剂组合、药物配伍、适用范围、现代研究等方面探讨经方合方治疗风湿痹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患者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整理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使用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中药)73例,对照组(单纯中药)317例。分析患者的免疫及炎症指标。结果:①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均降低(P<0.05);而治疗组在改善hs-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球蛋白M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③关联规则分析显示,hs-CRP、RF、补体C3等指标的改善均与五味温通除痹胶囊有较强关联,且联合丹参、桂枝等中药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中成药。结论:五味温通除痹胶囊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寒湿证患者免疫炎症指标,且联合中药内服与指标的改善存在明显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痹方外敷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每次200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自拟热痹方患处外敷,每日1次。2组均治疗5 d。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5天VA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显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天,2组VAS评分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第5天,2组VAS评分均继续改善(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虽较对照组数值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SR、CRP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数值虽较对照组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痹方外敷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起效快、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类风湿腕关节炎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5例类风湿腕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1年采用VAS评分对腕关节疼痛进行评价,测量患者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VAS评分术前(8.5±2.7)分,术后1年(3.5±1.3)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77.0°±17.0°,术后1年117.0°±19.0°;RF术前(58.1±12.2)U/ml,术后1年(23.1±8.6)U/ml;CRP术前(31.3±4.0)mg/L,术后1年(13.1±3.0)mg/L;ESR术前(52.4±4.5)mm/1h,术后1年(22.5±3.6)mm/1h。术后1年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疗效评价:优15例,良1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74.29%。结论类风湿腕关节炎患者实施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提升关节活动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在改善产后痹症状及产后情绪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36例产后痹患者,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14 d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情绪评分的变化,以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36例产后痹患者,临床治愈7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物汤加味不仅可有效改善产后痹症状,同时可调节产后情绪失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与其病情活动度及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RA患者35例,健康对照个体31例,均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水平测定,并对RA组患者进行CRP、ESR测定及DAS28评分。对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阳性率进行比较,对RA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CRP、ESR及DAS28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肿瘤阳性率进行比较。采用ι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组患者血清CEA、CA125、水平及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血清CEA、CA125水平与ESR、CRP及DAS28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RA组患者肿瘤发生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RA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及CA125水平及阳性率升高,与疾病活动有关,但肿瘤阳性率未升高,故血清CEA及CA125水平可作为评估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免疫吸附对不同中医证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实证类(寒湿阻络证、湿热痹阻证、痰瘀互结证)和虚证类(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所有患者在入院第3,7,12天给予免疫吸附治疗,每次完成吸附立即检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记录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疾病及证候疗效评定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并观察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结果:经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DAS28评分、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证中医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优于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9)。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当归通痹汤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IL)-1β、基质金属酶(MMP)-3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热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当归通痹汤,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VAS评分、WOMAC指数和ADL评分,以及IL-1β、MMP-3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评分明显升高,WOMAC指数、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1β、MMP-3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当归通痹汤联合中药热敷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重骨颗粒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对软骨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住院或门诊KO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方案为盐酸氨基葡萄糖0.75 g/次,2次/d;对照组为重骨颗粒每次10 g,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服用12周。每组治疗前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来评定两组疾病活动度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IL-17、IL-35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蛋白聚糖水平。结果 治疗后各组KOA患者WOMAC评分、VAS评分、Lequesne评分、中医证侯积分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MMP-13、COMP及IL-17、CRP、ESR水平明显下降(P<0.01);BMP-2、蛋白聚糖及IL-35水平显著上升(P<0.05或P<0.01)。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疾病活动度评分、MMP-13、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与其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外周血,检测Treg细胞数量、Foxp3荧光强度、IL-35水平.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照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杵棒点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6例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遵医嘱予温经散痹方口服及传统督脉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温经散痹方口服,并在进行传统督脉灸治疗前,先用杵棒依次按摩刺激督脉上的穴位(大椎至腰阳关等腧穴)及肾俞、气海俞,每日1次,每次30~40 min,7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两组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改善效果。结果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杵棒点穴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寒热证候与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收集RA患者72例,其中热证42例,寒证30例。同期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患者30例,健康人40例。收集患者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清维生素D浓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等资料,分析各指标在RA寒热证候中的差异。结果 RA中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分别为45.8%和41.7%,其比例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RA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AS组和健康组(P0.01);RA热证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寒证组(P0.01);RA维生素D水平与RA病程、CRP、DAS28评分、RF、抗CC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的不足或缺乏,其浓度与RA寒热证候有关,RA热证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寒证组,提示维生素D浓度降低是RA热证的客观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筛选100例RA并焦虑抑郁患者,比较各证型一般资料、焦虑抑郁评分(SAS、SDS评分)、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Pearson相关分析SAS、SD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焦虑抑郁程度分级上,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为主,中度至重度皆以肝肾亏虚证为主。(2) 4种证型中,痰瘀痹阻证PLT水平高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P <0.05);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PT高于痰瘀痹阻证(P <0.05)。(3)相关性分析发现,湿热痹阻证SAS、SDS评分与FDP呈正相关,与PT、APTT、TT呈负相关。寒湿痹阻证SAS评分与DD呈正相关,SDS评分与PLT呈正相关。痰瘀痹阻证SAS评分与DD呈正相关。肝肾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DW)、血小板压积(PCT)]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来氟米特和塞来昔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评分及血清中PLT、MPV、PDW、PCT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RF、ESR、hs-CRP、DAS28评分、PLT、MPV、PDW、PCT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0.01);且治疗组RF、ESR、hs-CRP、DAS28评分、PLT、MPV、PCT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针刺能够明显提高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观察~(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疗效及骨代谢情况。方法选取60例住院的RA并发O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另一组给予MTX联合~(99)Tc-MDP治疗。另选取30例原发性OP患者,给予~(99)Tc-MDP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DAS28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血清炎性细胞因子、骨转换标志物、双能X线(DXA)及QCT测得的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MTX联合~(99)Tc-MDP组与MTX单药组相比,治疗后患者DAS28评分、VAS疼痛评分、β-CTX显著降低(P0. 05),炎性细胞因子较治疗前下降,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MTX联合~(99)Tc-MDP组治疗前后QCT骨密度值有显著变化(P0. 05),且与β-CTX呈负相关(P0. 05)。(3)应用DXA、QCT计算的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MTX联合~(99)Tc-MDP可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及骨质疏松,应用QCT检查能早期从影像学上观察到~(99)Tc-MDP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引起的骨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评价该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方法:将72例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通络方。2组以1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分、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关节炎影响程度测定(AIMS)、健康生活量表(HAQ)、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总有效率为94.44%,优于对照组的7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西医疗效以ACR50为标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2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症状、晨僵时间、实验室指标、DAS28评分、VAS评分、AIMS评分、HAQ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0.01);除中医证候积分中关节肿胀、头晕目眩积分,实验室指标中类风湿因子外,其他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 &l...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腰腿痛宁胶囊联合八段锦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思路.方法:将8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给予腰腿痛宁胶囊联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治疗,根据病情临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及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硫酸羟氯喹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使用t检验分析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予以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研究组治疗4周后的膝关节冠状面与矢状面畸形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t=7.222、2.226、16.611、13.035、14.563、4.344,均为P 0.05);而两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水平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33.330、3.578、2.819,均为P 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膝关节冠状面与矢状面畸形率均低于治疗前(22.5%vs 52.5%,20.0%vs 50.0%;χ~2=7.680、7.912,均为P 0.05)。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vs10.26%,χ~2=0.777,P 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RF、CRP、ESR水平,提高患者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继而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且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