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肘腕部快针法对中风后手指拘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手指拘挛患者编号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施以快针法治疗。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手肌张力评定(Ashworth量表)和手运动障碍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价。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6.7%,对照组80.0%,治疗组对手指痉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指肌张力评分及手运动功能评分两项比较中,治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肘腕部快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手指拘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平衡肌张力针法对硬瘫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平衡肌张力针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6例中风硬瘫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运动疗法配合平衡肌张力针法,对照组行运动疗法,4周后根据Ashworth痉挛评级和Fugel-Meyer肢体功能评分表(FMA)评定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且2组间Ashworth分级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平衡肌张力针法对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曾氏太极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常规予以脑痛科药物治疗,治疗组予以曾氏太极针法取穴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穴位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 AD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后手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手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太极针法为治疗中风后手指功能恢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例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普通针刺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VAS评分、上肢FMA评分、水肿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水肿评分较治疗前将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透三间穴降低中风后遗症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加用合谷透三间穴,对照组加传统合谷穴。治疗前和治疗后15天及治疗后30天,分别采用Ashworth量表和FMA量表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量表评分及FMA量表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刺合谷透三间穴对缓解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有显著疗效,能明显改善手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六合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小六合针法,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在Ashworth量表评分及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六合针法在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上优于醒脑开窍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内协定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八邪穴配合后溪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能力评价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手握固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江钢辉  李艳慧  黄勇  李健萍 《针刺研究》2004,29(1):63-65,68
目的 :观察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定位围针对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的 40例中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 2 0例用MRI定位围针法治疗 ,另 2 0例用传统头针法治疗 ,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针法对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均有改善作用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 ,MRI定位围针法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传统头针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MRI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5,(11):1518-1519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法对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芒针透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肌张力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行手功能及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手运动能力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观察组手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配合雷火灸可以提高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分级法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2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BI及GQOL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可以加快患者肢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肌张力及肌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评分、肢体肌痉挛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肢体肌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等长练习,在肩活动范围内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完成等长练习(健侧上肢作阻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中药内服身痛逐瘀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低切、中切、高切)指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效果理想,其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吴中朝  栗新 《中医杂志》2012,53(20):1746-1749
目的 比较巨刺针法与传统患侧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取健侧手阳溪、阳谷、合谷、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关节的运动;对照组取患侧手相同穴位.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穴行针1min.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根据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法、Fugl-Meyer评价量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法、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手肌张力分级、手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平衡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巨刺针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恢刺经筋结点对其肌张力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医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予恢刺经筋结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3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可有效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障碍,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巨刺法结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病例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巨刺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巨刺法结合中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神经功能的评分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巨刺法结合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二透刺联合火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偏瘫肢体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刺夹脊穴治疗早期中风偏瘫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平衡补泻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手法。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ADL评定表评分,观察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肌张力下降优于对照组,改良氏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通过降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通督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通督针法治疗,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Barthel氏ADL指数、简式Fugl—Meyer评价法等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的63.3%。结论醒脑通督针法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0.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