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心主神明”立论浅析湖南中医学院(410007)周祖贻主题词心(中医)/生理学,《内经》“心主神明”论始见于《内经》,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内容颇为丰富,不但对心主神明的内在特征作了充分说明,还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也作了详细阑释。尽管限于当...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10.
中医心病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心主神明"是中医的传统认识,文章从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医学及临床联系等方面探讨"心主神明"理论是中医心病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心主神明”理论以藏象学说为基石,社会人文学、古代哲学与中医心理学思想渗透其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的实践反馈,其内涵愈发深刻,现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养生、发病原理、诊断辨证、治疗法则以及预后保健等。结合现代生理病理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心主神明”的科学性得到证实,并形成了心血管科和心理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双心医学”。“双心医学”强调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要,旨在跨越临床与人文的藩篱,追求心身健康的和谐统一状态。 相似文献
12.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13.
14.
心主神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顺天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1):14-16,18
1 心主神明是天人合一思想与取类比象理论的产物1 1 文献探讨中国古代文献中能见到对太阳神的崇拜。羲和是传说中的中国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人 ,相传他是黄帝时代的官。《史记·历书》记载 :“黄帝考定星历。”同书《索隐》引《系本》及《律历志》曰 :“黄帝使羲和占日 ,常仪占月……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所谓“占日”是指观测太阳 ,计算日于等等。又因为羲和在传说中与观测太阳有关 ,所以在古代神话故事中把羲和塑造为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 ,在东海之外有羲和国 ,国中有一女子叫羲和 ,嫁给帝俊为妻 ,生了 10个太…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明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自《内经》提出心主神明的学说以来,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上自轩岐,下至今人,历时两千多年,盖莫能变,似乎成了千古不易之定论。而现代医学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意识、思维等活动皆由大脑所主宰。并从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等研究得到证实,与心并无直接关系。鉴于此,重新审视心的生理功能乃至中医藏象学说,对于继承发展祖国医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什么古人将本属脑的功能划归于心呢?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诚望同道赐教。心主神明的涵义“神明”一词,古已有之,如《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这是讲卜筮的。由于古人对自然界缺乏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心律失常疾病越来越普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颤动,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从心主神明的角度入手,分析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借助于中医药手段,从而更清楚地理解和治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自公元前五世纪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之主。概括其功能有二、一是“心主神明”,二是“心主血脉”。 相似文献
18.
刍议“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神明”即神或精神。广义的“神明”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明”是指思维意识活动而言。《灵兰秘典论篇》载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关于“君主之官”的提出,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提出的,是以“朝庭”模式将心譬作君主,其它脏腑譬作臣属并集权于心的一种假说。关于“神明出焉《类经》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如之,故曰神明出焉张锡纯解释说:善言神明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他精辟地说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相贯而后可以成思矣”的心脑关系。也明确的指出心参与思维意识活 相似文献
19.
浅谈对“心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 相似文献
20.
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统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贵在清明。主明则德全不危,无病而来;主明则外邪避之有时,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劳作有度,内邪不生;主明则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正气,避其邪气。正邪盛衰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复发。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无力驱邪外出,发为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袭,正气愈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既要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能力;也要避其邪气,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君主清明,采取积极的措施,则可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展、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