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颇具江苏地方特色的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探讨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的学术继承特点及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归纳两个学术流派的诊疗思想在皮肤病治疗中具体体现为卫气营血辨证施治,辨证细腻、治法灵活,用药轻灵、醇正和缓,注重养阴、顾护脾胃。总结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皮肤科相关临证经验,可更好地发挥学术流派的优势与特色,从而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是延续中医药事业的根本途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中医药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传承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多元化。然而,大量隐性知识存在于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难度。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现代医学诊疗中已有了初步应用,它可以拓展人类局限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能力。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中医传承模式,可以深度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主要介绍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探讨并展望人工智能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中的应用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以源远长流的川派中医学历史、独特的川派中医特色、名医辈出的川派医家队伍、丰富多彩的学术流派成就了其"中医之乡"的美誉,四川中医学派众多,但凡能称之为派者,皆在学术上有创新发展,有新的学术主张和理论,或有见解独特的著作出版,或临床辨证用药风格独特,或其弟子众多,实力雄厚,学术风格传承有绪。而四川中西医结合学派在继承祖国传统中医学术  相似文献   

4.
王凤岐  王雷  吴大真 《光明中医》2009,24(2):220-223
孟河,古称南兰陵,今指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孟河镇,是孟河学派的发祥地,为我国著名的“名医之乡”。在孟河学派中以费伯雄、丁甘仁、马培之、巢崇山为代表的孟河四大家,早已名噪中华,是我国晚清后中医学派中的一支奇葩。孟河学派对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与传承,对于中医理论的造诣与研究,以及中医药临床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孟河学派为中国近代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萌  张冬梅  李翠 《中医教育》2013,32(2):65-67
燕京医派是形成于北京地区的中医学术流派.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与时代背景影响下,燕京医派形成了宫廷医学、四大名医、医教研名家三大门户.他们传承有序,既代表了燕京医派的3个发展阶段,也是中医学从古到今的一个历史缩影.搭载在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医教研平台之上,燕京医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厘清他们的学术传承脉络,将会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医中和理论是传统中医学的精华,甚至也有人将中医定义为中和医学。中和医学的临床作用及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和医派应运而生,中和医派的思想可能会在糖尿病的诊疗方面提供难能可贵的经验,对于糖尿病的诊疗更具指导意义和学术启迪。  相似文献   

7.
张珍玉教授一生钻研经典,学以致用,深研中医理论,坚持临床实践,传承中医精粹,引领中医创新。通过梳理张老学习经典、应用经典的案例,总结张老的创新理论及临床诊疗的学术思想:既要传承经典,亦要守正创新。张老在理论上创新性提出"血到之处气必到,气到之处血未必到""经络是生理现象而非客观实体"等观点;在临床上重视脾胃的作用,创立"齐鲁补土派",治疗杂病重视从肝论治,主张治咳之要在宣降、消渴从肾论治等。  相似文献   

8.
"海派中医流派"是发展、形成于上海地区的,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独到的临床技艺和诊疗特色、较为清晰的学术源流、传承脉络以及一定的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中医学术派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作为"海派中医流 派"传承研究基地,承担多项中医流派的传承及特色技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说,在中医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核心内涵,治疗热性病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尤其在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吴门医派对杂病等方面的诊治亦颇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胃阴学说"等学说指导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医学术界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的时候,忽然发现我们曾经拥有的许多宝贵经验却正在逐步丢失.但无论如何今天重视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对弘扬发展中医学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中医学术流派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怎样传承?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着重传承中医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除此以外,笔者以为,对形成学术流派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是不可忽视的.历史告诉我们,各种不同文化是形成各地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1.
张琪  曹震 《江苏中医药》2016,48(10):58-62
孟河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医家众多,著述繁盛,素有"吴中医学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医之众冠于吴中"之称,以其学术精深、名医辈出、传承有序,在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孟河医派以和法缓治为其学术根蒂及临证治疗指归,在寒温融合、中西医汇通等新学术主张亦有创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实践中,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及把握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体系中有关科学与哲学、医学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引进了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词汇,但通过将其与五脏名称聚合,使其成为中医学术语的后缀性构成要件,实现了哲学术语的医学化改造;中医学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并参与了中华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但文化要素并没有改变中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本属性,在学科分类中依然是医学而不是文化;中医学在百余年前发生重大转折,现行理论主要是汇通学派的学术见解和主张,技术传承也具有自发性、粗放性特点,实现核心理论回归经典本原,对接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是中医学持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是对某一特定地域医家特点的整体概括。以新安医派、岭南医派、齐鲁医派等为例,揭示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地理学属性,提出将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引入到地域性中医流派研究中,并初步构建了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模型。该模型以地理学属性为横轴,以历史学属性为纵轴,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不同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此模型可用于评价揭示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时空属性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齐鲁针灸推动了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通过系统收集、梳理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齐鲁针灸医家的特色针法和学术思想,深化对齐鲁现代针灸针法优势与特色的了解,以期探索新时期齐鲁针灸针法的传承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其传承研究对于弘扬发展中医学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历史背景,论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对现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及中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对策,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生存壮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中医文化现象,是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疗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名医大家的产生。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趋于淡化,发展日渐衰退。中医药文化对整个中医药产业链具有带动作用,称为"以文引医"发展模式,其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方面效果明显。本文就中医学术传承创新需首先做好"以文引医"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中医文化现象,是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诊疗创新与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名医大家的产生。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趋于淡化,发展日渐衰退。中医药文化对整个中医药产业链具有带动作用,称为"以文引医"发展模式,其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方面效果明显。文章就中医学术传承创新需首先做好"以文引医"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传承名医经验、发展中医学术、创新中医理论为目的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在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通过研究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治则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特色有效方药的传承方法,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采集与传承应用的国家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传承与应用的方法问题,将进一步提升传承效果,促进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  相似文献   

19.
系统梳理广西针派的传承人及其论著,采访广西针派相关传承人,发掘传承脉络及演变路径。广西针派早期以注重子午流注、脉学与针灸结合等为学术特色,在天津中西医汇通思潮及历史、社会、政策等影响下发生演变,针灸教育、科研和临床方面成绩突出,为天津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王新佩教授在教学、医疗与科研一线工作近40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注重中医学经典尤其专注于张仲景经学研究,擅长杂病,尤精于血证诊治,常能立起沉疴。现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1用整体观念全面综合识病诊治模式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第一基本哲学观点,强调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并与外环境相统一的思想。血证是临床急危重症,在繁忙的诊疗中王老师更重视辨病、辨病和辨证的整体结合。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