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阴火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传诵广泛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但各位医家对其理解却有所不同,本文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治法方药诸方面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作了探讨.立足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及其有关阴火理论原文进行解析,力求渗透东垣阴火理论的真谛,笔者认为"阴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世医家对二者有所混淆,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即包括了广义阴火又包括了狭义阴火,是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李东垣提出"阴火"概念以来,后世对于"阴火学说"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论。认为阴火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的邪火,其病位广泛涉及五脏六腑,与血虚发热、阴虚火旺、食积发热等均有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4.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其对后世的影响,独树一帜,无可非议。而李东垣先生之"阴火"却成为后世理解其思想的最大障碍,后世有非议者,有赞成者,可对阴火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通过对李东垣亲作之《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的仔细研读,认为李东垣所论阴火即相火也,阴火相火同一根源——肾间命门。阴火概念的提出是后世相火的前驱,不仅成就了其以重脾胃思想为主的补土派,而且对内伤虚损病的治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62-1363
"阴火论"是金元医家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即由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引起的内伤发热。文章通过对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分析探讨,发现这些症状以脾虚为基础,从病因病机上均符合李东垣"阴火"之说,而提出从"阴火学说"出发辨证施治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探讨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总结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内伤,百病弗生论""脾胃为升降枢纽论"的理论,概括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理论思想。同时对李东垣用药规律予以了分析、归纳,总结其"善用甘温,注重升阳""屡用风药""祛湿化浊散阴火"的用药特点,对指导后世医家临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蔡淦教授的学术思想体系极为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并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患。"补脾胃、泻阴火"是李东垣针对内伤疾病"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治法,蔡教授运用此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临证重视阴火内涵,善用补脾胃、泻阴火;治脾胃内伤,可宗东垣之法则;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各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以其独特的脏腑辩证体系独步医林,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更是以其脾胃思想而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开端了中医自此以后近千年的重脾胃思想。作为李东垣代表作的《脾胃论》在重脾胃的同时,却也时时伴随阴火概念的出现,且是脾胃病变证纷起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东垣先生并未在书中表明阴火的概念,以至于近千年来大家对阴火的内涵争论不休,至今未止。在仔细研读李东垣著作的基础上,发现东垣先生所说的阴火,实是因闭藏太过导致的无生发之性的郁火,其来源于下焦包络相火,上传为"代君行令"的心火,进而侮脾乘肺,实肝扰肾变证丛生。阴火是李东垣脾胃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阴火”的本质是什么?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历代医家亦争论不休。现根据《脾胃论》与《黄帝内经》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的角度入手来探讨其本质。1阴火的概念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述中多次明确指出,“阴火  相似文献   

11.
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二阳结谓之消"原文为依据,李东垣以脾胃为着眼点对消渴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消渴病机应从"气""火"立论,脾胃兼及他脏致消。基于"内伤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上冲-气机升降失常"层次理论,李东垣独创性地把内伤脾胃作为消渴病机理论的核心,元气亏虚作为内在根本,脾胃之阴火传变既是消渴产生的病理因素又是消渴变证的重要环节,气机失常贯穿消渴始终并以脾胃为中心与其他四脏相兼为病。故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脾胃与气、火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李东垣在《东垣十书》《脾胃论》等著作中提出"阴火"一说观点,数百年至今,医家不断对其探讨,丰富了中医学术园地:有源于《黄帝内经》探本朔源的论述;有"阳火""阴火"综合的辨证讨论;有从"脏腑辨证"观点的论证等。各抒己见、纷繁灿烂,唯未见八纲辨证专文讨论。文章拟从八纲辨证理论,将"阴火""阳火"的病机一并论证,并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归纳四类分述之,欲助推这一观点的探讨向系统化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金元时期"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笔者认为"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阴火法时、升降浮沉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理法概念之一,李东垣既然抛开《黄帝内经》众多“火”的概念,在火字前冠以“阴”字,则说明经典中已有“火”的概念不足以表达其本质内涵。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与“阴火”理论的立论关系,可以得出“阴火”概念的指向为“病起于阴者”。“阴火”理论重要的病理机制是:“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不及,导致“脾胃之气下流,湿气闷塞其下”,其核心病机正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在中焦脾胃的具体体现。李东垣论治“阴火”的理法思维与“甘温除大热”不同,当加以区分,组方之法为“辛甘温为主,佐助用苦”,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通过探讨《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阴火”理论的关系,笔者认为,“阴火上冲”的病理状态符合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李东垣治疗“阴火”之方药与麻黄升麻汤和奔豚汤在理法思维上具有相同的方证规律。  相似文献   

15.
"心脾相关"为李东垣《脾胃论》中重要理论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心脾间生理与病理之间的联系,探讨"心之脾胃病"及情志病与脾胃的关系。《脾胃论》中所载的心脾理论创新性强,提出"心之脾胃病"的概念,并通过"阴火"理论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来阴火的几种主要认识进行辨析,结合研读原著相关条文,指出李东垣提出的"阴火"不能简单归类于心火、肾火或血中伏火。阴火起自脾胃不足、气机不升,由此病机引发的各种证候,无论"热中""寒中"均属阴火证范畴。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阴火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步满  吴深涛 《河北中医》2007,29(5):451-453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他提出“阴火”病机理论,首创“甘温除热”治疗法则,遣方用药均以“升发脾胃阳气而泻阴火”为基本原则,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近读《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籍,对书中所述之阴火理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阴火"学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垣提出的“阴火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脾胃气虚、诸病乃生;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谷气下流、阴火上乘,临证要掌握阴火证的特点,透过发热假象,抓住脾胃气虚的本质,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升阳气,降阴火。  相似文献   

19.
论学习运用李东垣“阴火”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之一。综观《脾胃论》,李氏所论阴火,概言之是在脾胃元气虚弱基础上,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于常度,以及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虚郁滞所产生的內伤性火热证候。由于阴火病理复杂多端,故东垣论治亦不囿于甘温除热。兹就学习心得及临床运用体会,对阴火病机与治法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倡导脾胃学说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被后世推为“补土派”代表。李氏以《内经》理论为依托,提出“阴火”的概念,作为补土派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针对接受化疗患者的病情特点,运用李氏“阴火”理论指导肿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辨证用药,临床效果较好,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