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靳三针疗法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与单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靳三针疗法,穴取四神针、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膝三针、足三针及承筋、承山等,然后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连续进行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估及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55.32±17.10vs 47.48±17.18,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腓肠肌Ashworth痉挛分级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36/40)vs(72.5%(29/40),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功能,疗效优于单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加用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 myogram,sEMG)信号采集及肌力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周,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及肌力均有提高(P0.05),试验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15.57±2.31μV、1.04±1.38级提高到治疗后110.38±68.20μV、4.20±0.82级;对照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16.35±4.30μV、1.64±1.47级提高到治疗后62.34±4.29μV、3.10±0.40级。治疗后试验组sEMG信号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综合康复与单纯头穴丛刺康复和单纯使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B组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C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综合康复治疗方法。3组的治疗均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4周为1个疗程,治疗持续3个疗程。3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小腿腓肠肌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综合康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单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B组(电子生物反馈组)和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各30例,分别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1),B、C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焦作市中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0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的疗效、下肢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MAS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G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具体机制可能与脑血流量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损伤是指因多种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伤,患者在神经受损相应平面以下出现感觉、运动、括约肌等功能障碍以及病理反射和肌张力改变等症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在受损相应平面以下尚保存部分运动和感觉功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本研究中,笔者采用针刺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中风患者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干预4周后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y-Meyer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及Berg平衡量表评估。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MBI、BBS得分均提高,且实验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早期中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改善显著,不用考虑患者的认知问题,早期治疗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部针刺配合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儿童医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6例痉挛型脑瘫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部针刺辅助治疗。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PADL)和粗大运动功能(GMFM)系统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GMFM、PADL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周后试验组GMFM、PADL分值明显提高(P <0.05)。结论头部针刺配合MOTOmed训练模式对脑瘫儿下肢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循经刮痧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脊髓损伤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另予以循经刮痧治疗,1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下肢肌力和步行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和步行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循经刮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确切,能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hera-Band弹力带训练对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住院的30例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Thera-Band弹力带训练法进行训练,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6min步行距离测试、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及脊髓独立性评定第3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经6min步行距离测试、10m步行速度及脊髓独立性评定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hera-Band弹力带训练法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可明显改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分析其对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智力发育水平、免疫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治疗的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接受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康复治疗.连续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站立斜板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脑梗死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外加站立斜板训练。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BI)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以上两个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立斜板训练有助于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取T8-T10夹脊穴、大椎穴、命门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及足三里穴(双侧),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定运动功能,检测胫前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静息期(CSP)及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评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CSP均明显升高,RMT、MEP明显降低(P 0. 05),MAS评分及CMAP无明显变化(P 0. 05);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RMT、MEP及CSP改善优于常规训练组(P 0. 05)。Spearman结果显示,患者LEMS及WISCIⅡ与RMT、MEP、CSP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B组仅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下肢,C组除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外,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施治偏瘫九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星期接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和简化的Fugl-Meyer(FMA)量表的下肢功能评分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星期3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C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A组、B组对应时间点作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瘫九针配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FMA下肢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一月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