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温病条辨》12个承气汤方为代表的温病承气下法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精神,并在扶正祛邪、固护津液等方面有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下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瑭继承了张仲景下法思想,充分发挥和扩展了“三承气汤”下法适应证,使温病下法自成体系。现就《温病条辨》诸下法内容予以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下法的发展过程:下法理论起源于<内经>;汉·张仲景的承气汤首次将下法应用于临床;金元医家刘完素、张从正等拓展了下法的内容;明清时期的吴有性、叶天士总结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这些都为现代临床用下法治疗急重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八法之一。它原载于《内经》。汉·张仲景用之治疗热病,《伤寒论》详载三承气汤之辨法,即是其例。尔后则代有发挥,如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三十余证”;叶天士亦谓:“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戴北山甚至认为“温病下不嫌早”。种种论说,均阐明通下法在温病治疗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吴鞠通氏对温病运用通下法颇多创见,现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方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是《温病条辨》活用仲景承气法的典范,它们的创立,提升了下法在急性热病治疗中的地位,也为现代临床治疗腑实证和与之有关的疾病,提供了可供直接利用和辨证思路上的宝贵借鉴。并对阳明温病下之不通五证和五方进行了理论和应用上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正> 温病中运用通下法,是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之治疗方法,具有“祛邪存正”之意义。其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粪,保津液,祛淤结。其应用范围之广,方法之多,用药之精,辨证之详,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现对温病中通下法的运用试作探讨如下。一、继承仲景之法,贵在创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承气汤之类,开逐邪热下燥屎治病之先河。明清温病学家宗其说,继承仲景运用承气之法,刻意创新。温病下法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通下等多种治法。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机、病位加减变换其方,极力扩大承气汤在温病中的应  相似文献   

7.
调胃承气汤出自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病误汗后的阳明结实,或伤寒直中阳明所致燥实,但气滞不甚之证。到后世温病学形成,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温病条辨》载有诸多应用下法方证,运用承气汤也有颇多创新。而温病之用又与伤寒之用有不同,讲究"下不厌早"之说,又忌辛温苦燥之品伤津,故多选调胃承气汤治疗阳明热结及兼证、下焦热瘀互结证,更有"以泻代清"之用。  相似文献   

8.
<正> 在“寒”、“温”之争的历史上,人们对使用下法也有过分别.如清·戴北山说:“温病下法,亦与伤寒不同: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伤寒在下其燥结,温病在下其郁热;伤寒里证当下,必待表证全罢,温病不论表邪罢与不罢,但兼里证即下……”把急性热病中应用下法的目的和时机,划了个深深的鸿沟,使之成为对立的两个天地.这种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弄清是非,今将《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三书中有关承气汤证的论述,作一比较,以见伤寒和温病在使用下法的原则上有无区别.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关于承气汤的论述对后世各医家影响深远,对此试加整理,并通过对吴鞠通、俞根初和吴又可运用承气类方的变通化裁经验,探讨了承气汤类方不断发展扩大的应用范围.张仲景承气类方确立了攻下法,吴鞠通大大扩展了张仲景承气汤类方的治疗范围,确立了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地位,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扶正攻下的原则,使之能符合临床实践,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声生  朱培一 《北京中医》2006,25(4):215-217
张仲景关于承气汤的论述对后世各医家影响深远,对此试加整理,并通过对吴鞠通、俞根初和吴又可运用承气类方的变通化裁经验,探讨了承气汤类方不断发展扩大的应用范围。张仲景承气类方确立了攻下法,吴鞠通大大扩展了张仲景承气汤类方的治疗范围,确立了下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地位,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确立了扶正攻下的原则,使之能符合临床实践,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下法在温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温病的下法具有它的源流、分类、范围等,"温病下不厌早"更是有其独特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明末医家吴又可以其“戾气”、“祛邪”学说跻身温病名流.在《温疫论》一书中强调祛邪治疗,提出“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善用汗、吐、下法,尤其擅长下法,推崇大黄,临床取得独到疗效。吴氏运用下法的理论是(?)下里邪、疏通气机、开门(?)贼。认为“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所调“承气”即下法的代名词,把下法广泛用于祛邪治疗,非攻下(?)屎专用,扩大了《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范围。吴氏在分析邪热与结粪关系时说:  相似文献   

15.
急下存阴     
泄下法、早见于《内经》,张仲景继《内经》设三承气汤和三急下证,意在泻热而保存津液,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而且泻热,倡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及时逐邪,勿拘结粪。叶香岩《温热病篇》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可见不论病在气分,营分、血分均有可下之证。至于病有兼夹证,随证可以下法与他法合用,如热邪搏结的心下痞,则拟下法与清热法合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水热结实之大结胸证,则拟泄热逐水之大陷胸汤;蓄血在里,则拟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之挑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病因热灼津枯  相似文献   

16.
下法是中医特色治法之一,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完善和成熟。从金元时期三化汤及三一承气汤的提出,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至现代中风病诊疗规范中星蒌承气汤的推广应用,应用下法治疗中风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下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下法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灵活运用,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   

18.
陈朗清老中医临床六十余年,所治温病为数甚多,经验丰富,尝云:“温病里结阳明,邪热熏蒸,最易化燥伤阴,当及时用下。”因此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下法,屡起沉疴。兹将陈老治疗温病运用下法的经验,择其要者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9.
下法在临证中的意义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维斌 《中医药学刊》2004,22(8):1556-1557
温病是由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具有发病急剧,传变迅速,变证多端,热势亢盛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还易出现内陷营血,化燥伤阴,动内痉厥等变证。故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祛除病邪是治疗的关键。王孟英指出,温病使用下法,“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下法是驱邪外出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温病学诸多的治疗方法中,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目的:探讨温病下法的意义特点和临床应用。方法:从温病下法的作用机制、特点、指征、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温病下法具有祛邪解热,保存阴液,荡涤积滞,推陈致新,调畅气机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苦寒攻下法及扶正泻下法,用下法的目的是逐邪泄热而不专事通便,临床上不论燥结是否形成,但见里热炽盛,邪势亢奋即可用下。结论:温病下法的概念已远远超出了通便泄热的局限意义,而成为祛邪扶正,疏导气机,调节阴阳平衡,截断病势等积极有效手段,用之得当,每可挽回沉疴。  相似文献   

20.
攻下一法,源渊深长,其首见于《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历代医家也非常重视攻下一法,张仲景《伤寒论》113方,其中泻下方有18首,如大承气汤;金元刘河间善用下法,张子和更以用下法而著名;明吴又可运用下法的原理,对治疗温疫强调以通邪为第一要领,主张六症宜急攻为先;清代吴鞠通创造了六承气汤等方剂,强调治疗温病应该用下法;近代对下法的运用更有创新,特别在治疗急腹症中的显著疗效,为中西医学界所公认。笔者在3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运用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每能获效。举例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