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文献考证及对《伤寒杂病论》中论治虚烦不眠证的部分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得出虚烦不眠证之本质属无形之热扰于胸膈,此无形之热包括外邪客中、病后余热未清和内生虚热,其也可相兼为病。并对张仲景治疗虚烦不眠的三个代表经方——栀子豉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分别所主的方证病机概要、方药配伍进行对比研究,解析张仲景治疗虚烦不眠的处方用药精髓,以期对临床失眠病证的治疗提供经方理论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吐下后,身热虚烦不眠,剧者则心中懊(?),反复颠倒,或胸中烦热窒塞,按之心下濡,嘈杂似饥,舌苔微黄”等证。历代众多医家多崇“涌吐剂”之说,认为淡豆豉催吐,热扰胸膈之虚烦可以涌而越之,一吐则舒。清·张锡驹则否认涌吐剂说,认为“本草并不言栀子能吐,奚仲景用为吐药,此皆不能思维经旨,以讹传讹者也,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张氏认为淡豆豉的作用是发表退热。据此,可见争论的焦点在淡豆豉的功用上。近年出版的中医院校的教材中,淡豆豉大都被列在发汗解表药中。1979年,李孔定医师在《试论栀子豉汤的功效》一文中,提出淡豆豉既不能催吐,也不能宣泄,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他指出栀子豉汤的功效仅次于黄连阿胶汤,具有清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呕下不止.发汗呕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原方主治热郁胸膈证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近代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呃逆、胃炎、食管炎、胆囊炎、痤疮、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方面[1].现介绍本方治疗热扰心神之心悸1例.  相似文献   

4.
酸枣仁汤养肝血以宁心神,清内热以除虚烦,以养为主,养中兼清,有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之效。栀子豉汤重在清热,降中有升,宣郁达邪,两药合用,共奏辛开苦降、清热除烦之功。酸枣仁汤与栀子豉汤均能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但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内伤失眠,而栀豉汤用于外感风寒邪气入里化热,上扰心神所致的外感失眠。二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热虚热之别,临床运用时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黄连阿胶汤一方,见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方由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等五味药组成。方中黄连、黄芩清热泻火、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白芍敛阴和血。原书三百○三条云:“少阴病,始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方原为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的虚烦不得眠而设。但临床上本方的运用远非只限于心肾不交的虚烦不得眠,凡属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所致的各种病证,用本方加减运用得当,每获良效,兹简介于后,供诸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二、热扰胸隔证(一)主证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8)本条主要阐述热扰胸膈证的病因、主证及其治疗方法。太阳伤寒证(原文中省略了这一前提)治疗不当(汗不如法,或误用吐下),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部位,出现不同的证候。轻则虚烦不得眠。所谓“虚烦”,是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历代医家对这里的“虚”字认识颇不一致,但多数认为,“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  相似文献   

7.
栀子豉汤证是《伤寒论》中主要证型之一,历代伤寒学家对此议论颇多,但在其所属何经病证的问题上认识不一。有认为邪热客于胸中或上焦者,有认为邪热涉及阳明,属阳明轻证者。笔者认为,栀子豉汤证当属少阳三焦证,兹论述之,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一、栀子豉汤证治分析据论中所述,栀子豉汤证的主要见症有“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76条);“烦热,胸中窒”(77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78条);“饥不欲食,但头汗出”(228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221条)等等。综合这些病症可以  相似文献   

8.
栀子豉汤属于经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药组成,本方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疗虚烦懊恼不得眠之良方.心身疾病中所包括的疾病如抑郁症、不寐、焦虑症、郁证所表现的症状如心烦、失眠、胸中烦热等症状经过辨证,可以使用栀子豉汤治疗.本文主要介绍了栀子豉汤的理论基础及在心身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栀子豉汤与黄连阿胶汤是医圣张仲景的两个经方,二者的共同点是均可以治疗失眠证,但是二者同中有异,笔者就其病证病机之异同,结合部分医家方论,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临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马德孚指出 ,热扰胸膈主证是心中懊恼 ,反复颠倒 ,自觉身体烦热 ,虚烦不得眠。对气阴两亏 ,郁火上扰 ,治宜清心除烦 ,利湿化痰 ,方用栀子豉汤合三仁汤加味。认为热扰胸膈常几种证型兼志夹 ,单一证型并不常见 ,需几方合用 ,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11.
吐法亦名撩痰,其主治正如《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①王冰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②又曰:“上盈不愈者,吐而夺之,此病乃瘳。”③例如汉代张仲景用葱豉汤引吐,治伤寒头痛;用栀子豉汤引吐,治伤寒发汗吐下后的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用瓜蒂散引吐,治宿食在上脘及中暍、酒疸等证。张子和遵《内经》之旨,继前贤之法,擅长汗、吐、下三法。  相似文献   

12.
半夏能治夜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其意思很显然,半夏本身并无安神助眠之能,而用治不寐,是与秫米相配之散。其实,半夏本身确有安眠作用,除了《内经》半夏秫米汤外,历代用半夏治不寐的方剂不乏其例。如《小品》流水汤,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疗虚烦不得眠。《千金》温胆汤是著名的治不寐效方,其用半夏配合降气清热化痰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外台》在“伤寒门”亦收有半夏茯苓汤,用治伤寒不得眠。《古今医鉴》中有张小有名气、治“心  相似文献   

13.
何太文  王雄  张利 《吉林中医药》2009,29(3):242-243
《伤寒论》中有些经方,如栀子豉汤、大承气汤、黄连阿胶汤等,明确指出了其用于“不能卧”“不得卧”“不得眠”“卧起不安”等症,而亦有其它经方,如四逆散、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等,虽未明确指出其用于“失眠”,但后世诸多医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加减用于治疗失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凡见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憹之症几乎都用了栀子,张元素在《珍珠囊》中直接指出其“治心烦懊憹不得眼”。但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憹究竟是心胃还是肺胃之病?是虚证还是实证?为什么栀子善治本证等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大正 《河南中医》2006,26(4):14-16
经方药简力宏,用治于妇科杂病,功效卓然。兹举验案5则,供同仁参考。1栀子豉汤合白虎汤栀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的方剂,白虎汤是《伤寒论》治疗“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的方剂。胡某,35岁,2005年9月2日就诊。月经7月28日  相似文献   

16.
<正> 不寐即失眠,是指不易入睡,或睡而不实,时睡时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纵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不寐证出现于20余条文之中。现就张仲景辨治不寐证的特点浅谈如下:一、热扰神明为因病位主要在心仲景认为,不寐一证,究其病因,不是实热,便是虚火;其病位主要在心。其机理为心失所养,神明受扰。如书中所列心肝血虚之酸枣仁汤证,心肾不交的黄连阿胶汤证,以及心肺阴虚的百合病证等均见有不寐证的出现。这多为素体阴虚,或伤寒误用汗、下、温针等伤津耗液,阴虚阳亢,上扰心神而见虚烦不眠,其证属虚。临床上多表现为久久不易入睡,或时睡时醒,同时可见舌尖红、舌体瘦、脉细数等证。实热之邪也可导致不寐,如热郁上焦胸膈,内扰心神之栀子豉汤证、阳明腑实之大承气汤证,乃因燥屎内结,邪热攻冲,扰乱神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为治疗发汗吐下后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之证.对于具体的症状,我们就从伤寒论的原文里来探讨.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条文76)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条文77)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解,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原文78条)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条)又日: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相似文献   

18.
余洁英  陈洁昂  王静  韩新  马俊昌 《新中医》2018,50(10):235-236
张仲景将异常睡眠分为不寐、嗜睡、欲睡不睡三类型;病机要素集中在邪热扰心、阴虚阳亢、阳虚神浮;用药方案分别是清热安神、滋阴养神、温阳回神;代表方剂有:栀子豉汤、茵陈蒿汤、甘草泻心汤、黄连阿胶汤等。  相似文献   

19.
<正> 六经辨证三、太阳病变证(一)热证1.太阳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临床表现】主症: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次症:胸中窒塞,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能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舌脉:舌红苔微黄,脉数。  相似文献   

20.
栀子豉汤,《伤寒论》用于治疗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为主的热扰胸膈证(原本78、79、80、231、374条)。《金匮》用于治疗“下利后虚烦,按之心下濡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据仲景原文及后世验证,该方对无形邪热郁于胸膈的“虚烦”、“心中懊憹”之证疗效确实,其清热除烦、宣郁宁心的功效非他方可比。但该方“方后注”中,有“温进一服,得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