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抗菌药物整治的长效机制,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理论,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等过程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结果与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等得到了显著下降。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0.05)。结论在普外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管理,能够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钟建勋  程虹 《中国药事》2018,32(2):250-255
目的:评价PDCA循环法在改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环节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并对整治活动前后(2012~2016年)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过PDCA循环干预,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显著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3.37%降至38.6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8.43降至29.02,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由21.59%和57.34%分别上升至88.42%和99.07%,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84.5%降至28.6%。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范美 《抗感染药学》2019,16(12):2082-2085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对实施干预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1月—6月间PDCA循环管理前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料为管理前组,另抽取PDCA循环管理理论实施后(2017年2月—2019年5月)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料为管理后组,以每60 d为一个循环周期,观察和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情况以及药物总费用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的差异。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得到明显改善;药品总费用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组(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管理,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明显得到优化,且药品费用大大下降,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艳  王波  杨洪波 《中国药房》2014,(21):2014-2016
目的:探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我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先收集资料、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并拟订对策、检查和落实,最后对实施PDCA循环前后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专门监管、修订制度并培训、指标落实到具体科室、制订相应奖惩措施、进行专项处方点评、利用信息化软件协助管理等系列措施,我院抗菌药物AUD从61 DDDs/(100人·天)下降至28 DDDs/(100人·天),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从22.4%下降至1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从27.5%下降至16.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65.3%下降至43.7%,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从51.9%下降至28.9%,均达到了原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成效显著,可在医院其他管理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活动中应用PDCA循环的效果。方法以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实施时间为分界线,划分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为3个月:2018年5~7月为活动开展前,2018年8~10月为PDCA前期,2018年11月~2019年1月为PDCA中期,2019年2~4月为PDCA后期,2019年5~7月为PDCA末期。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比较各阶段门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结果PDCA循环管理后,门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现持续性下降。PDCA末期,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56%、39.04%,明显低于活动开展前的22.46%、6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逐渐降低,而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逐渐升高。PDCA末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26.80%低于活动开展前的100.00%,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6.36%高于活动开展前的14.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开展前、PDCA前期、PDCA中期、PDCA后期、PDCA末期抗菌药物DDDs分别为73.25、65.18、47.24、38.12、32.84。PDCA循环管理后,抗菌药物DDDs逐渐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持续下降。PDCA末期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6543.15±16.71)元低于活动开展前的(7561.12±14.26)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提高微生物送检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谢洁 《抗感染药学》2021,18(4):538-540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对提高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前,简称实施前组)住院患者72例临床资料,另抽取2019年8月-2020年2月间(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后,简称实施后组)住院患者72例临床资料;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药敏试验送检率、用药不合理率以及用药总费用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原因.结果:实施前组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般用药、限制级用药、特殊使用级用药药敏试验送检率和用药不合理率分别为70.83%、3.92%、19.61%、19.61%和56.86%;而实施后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不合理率分别降至52.78%和0.00%,一般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药敏送检率分别为13.16%、39.47%和47.83%,实施后组优于实施前组(P<0.05);实施后组住院患者用药总费用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低于实施前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有效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不合理率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提高了不同用药级别的药敏试验送检率,确保了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门诊抗菌药物管理和处方点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第3季度5 d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数量作为PDCA实施前组;另抽取2016年第1季度5 d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数量作为PDCA实施后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程序,分析实施前后的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结果:PDCA实施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26.98%降至23.50%,抗菌药物联用的现象得到一定改善,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口服处方均有所上升,输液处方均呈下降趋势;用药不适宜处方比例大幅下降,由2013年的65.85%降至15.35%;两组间用法次数不当、单次超剂量使用、超权限使用处方均下降,以及溶媒选用不当、门诊不可用药和其他不合理处方已基本杜绝。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干预管理,促进了处方点评开展。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6):1153-1155
目的:比较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对急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影响。方法:调取HIS系统中2016年4—6月间每月急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率为PDCA实施前组和2017年4—6月间每月急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率为PDCA实施后,按照PDCA循环管理分析其原因,制定计划,检查落实和结果反馈。结果:PDCA实施后通过完善信息系统设计、加强急诊外科医师的培训和改进处方点评机制,急诊医师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46.82%降至37.54%,其使用率符合卫计委相关规定要求。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急诊医师抗菌药物的治疗实施干预管理,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DCA 循环在降低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中的作用。方法:2022 年1-6 月我院儿科住院 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均未达标,使用PDCA 循环方法进行干预,分析干预后(2022 年7-12 月)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 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达标情况。结果:应用PDCA 循环管理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逐月下降,2022 年9-12 月稳定控制在医院标准内。结论:将PDCA 循环管理用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对降低儿科住院 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调查分析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处方用药情况,针对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干预并考察干预成效。 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作为干预措施,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回顾性调查该院急诊干预前期(2015年)、干预期(2016年)、干预后期(2017年)所有处方信息,对干预前后急诊处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有效干预,急诊合格处方比例上升,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降至40%以下。药物处方总费用下降,每张处方平均费用、用药品种数、注射剂使用率均下降。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总费用、每张处方平均费用、联合用药处方数下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下降。喹诺酮类药物处方数下降,其中静脉给药处方数降低。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总体分布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合理运用医院电子信息系统,医院多部门联动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处方监管,可获得显著成效,有利于促进急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循环法在中药处方点评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4个阶段的过程管理对2021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药处方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以1—3月32 292张处方为对照组,以4—8月50 557张处方为管理组,比较PDCA循环法运用前后发生率较高的2类不合理处方(饮片颗粒用法混淆处方、证型未使用中医证型处方)的数量、中药门诊处方合格率和住院中药处方合格率。结果 中药门诊处方合格率由实施前的97.6%(965/988)上升到97.8%(1 506/1 540),住院处方合格率在实施PDCA循环后从89.1%(106/119)上升到95.6%(259/271),发生率较高的2类不合理处方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在中药处方点评中运用PDCA循环法,提升了处方的质量,规范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同时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叶立新  龙娜 《中国医药》2013,8(10):1462-1464
目的探讨医院合理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药占比)的管理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门诊处方、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及临床路径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合理控制我院药占比。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我院药占比得到有效的控制,2012年上半年药占比与2011年上半年相比有大幅度的下降[1月份34.70%比39.41%,2月份33.18%比39.43%,3月份33.83%比37.50%,4月份33.41%比36.76%,5月份33.06%比35.06%,6月份33.97%比3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处方合格率有明显提高[1月份94%(94/100)比86%(86/100),2月份94%(94/100)比78%(78/100),3月份91%(91/100)比86%(86/100),4月份94%(94/100)比81%(81/100),5月份96%(96/100)比88%(88/100),6月份93%(93/100)比76%(76/100)](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合理控制药占比各项措施的持续改进,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某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方法医院HIS系统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每月5,15,25号全部处方)3 212张儿科门诊处方,进行按种类归类,总结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情况。结果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共1 098份,占比34.18%,抗菌药物口服有753份,占比68.58%,输液有330份,占比30.05%,口服+输液15份,占比1.37%;抗菌药物单一使用855份(77.87%),二联使用231份(21.04%),三联使用12份(1.09%)。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处方总数为68份(6.19%),分别为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有22份(32.35%);药物选择不合理20份(29.41%);用法用量不合理10份(14.71%);溶剂选择不合理1份(1.47%);联合用药不合理15份(22.06%)。结论该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合理,但是也存在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较高和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处方,相关的儿科医生和药师都要针对这样的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相关规定的管理,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理论,提高门诊处方质量,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结合门诊药房处方调剂过程中不合理处方干预与改善成效问题,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制定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PDCA循环实施3个月,门诊处方质量明显提高,不合理处方比例从0.19%下降至0.06%,不合理处方减少了68%。结论:PDCA循环模式管理是提高处方质量、提高调剂质量、促进医院合理用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PDCA循环在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医院处方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Epidata软件录入不合理处方并进行汇总分析评价,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观察效果。结果 PDCA循环后,我院不合理处方数和百分率显著下降(P<0.01)。①调剂药师组:不合理处方百分率从0.44%下降到0.31%(P<0.01),下降幅度31.01%,其中不规范处方从0.23%下降到0.16%(P<0.01),下降幅度32.98%;用药不适宜处方从0.17%下降到0.12%(P<0.01),下降幅度31.75%;超常处方从0.04%下降到0.03%(P<0.05),下降幅度17.42%。②临床药师组:不合理处方百分率从4.96%下降到3.16%(P<0.01),下降幅度36.38%,其中不规范处方从2.63%下降到1.61%(P<0.01),下降幅度38.23%;用药不适宜处方从1.94%下降到1.19%(P<0.01),下降幅度37.66%;超常处方从2.63%下降到1.61%(P<0.01),下降幅度23.40%。临床诊断不全、剂量和单位不一致处方数和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1),中药注射剂、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处方质量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PDCA循环用于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处方质量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居琼华 《中国药业》2012,21(4):70-71
目的 应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规范门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管理.方法 按照PDCA循环法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程序,实现对医院门诊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控制.结果 实施管理1年后,门诊氟喹诺酮类药物用药总量同比2009年显著下降,平均降幅为50.54%(P<0.01).门诊氟喹诺酮类药物处方总金额占门诊西药处方总金额比例由2009年的3.29%降为1.43%.门诊处方合格率由2009年的98.05%提高到98.12%.结论PDCA循环对促进门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促进急诊病房合理用药,降低医嘱的不合理率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 临床药师依据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将病历医嘱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医嘱的不合理率,并对不合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后,急诊病房病历医嘱的不合理率从10.42%降至3.56%.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了急诊病房病历医嘱的不合理率,是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齐跃东  王松  陈成群 《中国药房》2014,(30):2851-2854
目的:探索提升我院麻醉药品及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简称"麻醉及精一处方")质量的有效途径,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期间的麻醉及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点评管理,对PDCA循环实施前后两组处方的退回率、用法用量不适宜率、通用名不规范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DCA循环实施后,处方退回率显著低于PDCA实施前,降低了0.81%;通用名不规范率显著低于PDCA实施前,降低了0.28%。两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循环是提高麻醉及精一处方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