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KAP(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探索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河池学院1-3年级少数民族1 014名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9.84%;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2.29%;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为77.44%;有95.17%的学生认为对艾滋病病人值得同情;7.50%的学生有过性行为,但其中只有26.32%的学生在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88.6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获得系统的相关艾滋病知识。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相对欠缺,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662名大学生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81.2%。57.1%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9.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有性行为的学生中29.5%的人每次使用安全套。结论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充市某高校1~4年级14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5.2%的学生曾经发生过性行为,其中9.21%存在多性伴关系;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51.3%。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90.0%,对一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AIDS的知晓率偏低,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的知晓率只有37.8%;9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感染艾滋病的机会很小,42.4%的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存在恐惧心理。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武汉某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638份,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知晓率平均为90.00%,对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仅占45.37%;对共用牙刷和共用刮胡刀两危险行为的知晓率较低;对艾滋病病毒基本知识和国家相关政策了解较少;50.00%以上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或无所谓的态度;互联网和书籍是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最主要途径。结论应注重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获得知识的相关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锦州市某高校一、二、三年级共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得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性行为史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8.76%,其中男生知晓率为76.09%,女生知晓率为82.35%,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P<0.05),一、二、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1.48%、81.35%、83.95%,知晓率呈随年级增加趋势(P<0.05);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知识知晓率较高,均>90%,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等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较少;64.02%的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7.39%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比例为39.29%,每次均使用安全套占40.91%,14.29%学生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结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且年级性别差异明显,应加强艾滋病及安全性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  相似文献   

6.
席晖 《广东卫生防疫》2010,(4):43-44,46
目的了解中山市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获得知识的途径以及相关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山市3所学校(广东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孙文学院、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现场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青年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等。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收回有效答卷828份,有效率为98.57%。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血液和母婴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为98.43%和93.96%.但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只有54.23%。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85.02%)、报刊书籍(68.23%)、网络(64.13%)。8.82%(73/828)的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史,女生性行为发生率(12.03%,42/349)高于男生(6.47%,31/479)(P〈0.01),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47.95%(35/73)。结论目前中山市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一些非传播途径(如蚊虫叮咬)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艾滋病宣传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着力培养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技能和倡导正确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脆弱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感染的脆弱性,探索适宜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湖北省3所大学209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三条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超过92%,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48.2%;超过50%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模棱两可的态度;5.3%的大学生存在性行为,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39.6%;52.0%的学生接受过性病艾滋病教育。结论大学生对高危行为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学校对大学生的相关教育和支持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对成都市5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性交传播、母婴传播、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等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分别是89.7%、88.4%、64.9%和98.4%。56.4%的学生对我国面临艾滋病的严重挑战持赞成态度;对婚前性行为持无所谓态度的占64.7%,对多个性伴侣持反对态度的占74.6%,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的占89.0%。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大部分学生对有关防治性病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及性知识有较高的需求。结论在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9.
掌握河南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为制定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所院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4 570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为84.7%,不同专业、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20,34.28,P值均<0.01).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为94.7%,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1.8%.47.3%的学生对HIV携带者和艾滋病人存在歧视.80.9%的大学生知道安全套能有效避免HIV传播,64.4%的学生第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每次均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12.6%;0.12%的学生曾经尝试吸毒.艾滋病防治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是健康讲座(29.1%)、宣传栏(19.9%)和网络/电视(19.6%).结论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获取途径少,存在艾滋病歧视和相关行为不良.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相关态度、行为和需求,为制定宣传干预计划提供客观的指导意见。方法对重庆市某高校在校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自填表式问卷调查,所有数据经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916名大学生,其中男生占34.0%;他们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都在80.0%以上,对于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除了经蚊虫叮咬传播外,其余的知晓率都在85.0%以上;他们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仅约有50.0%的学生知晓每次性交使用安全套和不共用针具吸毒可预防艾滋病;他们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积极,80.0%的学生回答愿意关心帮助HIV感染者和病人;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刊杂志和宣传资料;53人(5.8%)有性行为史,8人有商业性行为,2人有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不用安全套的原因是不愿使用和认为没有必要,其中多数学生建议加强艾滋病宣传,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性健康的教育纳入教学中,提倡使用安全套。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较高,只是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因此应加强学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西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编制调查问卷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使用EpiData31和SPSS170等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085名大学生,其中少数民族35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行为及整体的及格率分别为7463%、4366%、4543%、563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理工类高校、中学未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危险因素。认知因素对态度和行为,态度因素对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其OR值(95%CI)分别为263(156~458)、212(119~379)、220(138~350);家庭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态度与行为方面亟需加强;应逐步建立连续、系统、规范的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社会、高校与家庭的积极作用;重点加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徐州市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徐州市区1所大学、2所职业中专的1136名在校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80份。结果被调查的学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平均正确判断率为83.80%,大学组与职专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19.35%的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65.55%的学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有1.76%的学生有吸毒史,多集中于职专组。最近1年内有52.31%的学生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宣传服务,44.90%的学生参加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结论青年时期是健康性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等多方面的教育,平衡院校间教育资源和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民族地区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在湘西地区3所高校分层随机整群抽取1 301名大学生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4.6%。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3.608,P<0.01),本科生高于专科生(t=-12.223,P<0.01),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t=5.356,P<0.01),不同年级、高校层次、专业、户口所在地、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高校是否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或宣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因素有性别、高校层次、民族、专业、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高校是否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或宣传。结论 湘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为最主要影响因素,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征通过丰富课程内容、课外实践等途径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关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对艾滋病的自我感染危险预测值和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在大学生中采取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3月,分层整群抽取龙岩某大学大一~三年级的15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1464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0.88%。72.88%的学生认为应该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隐私保密,有21.79%的学生在大学前从未接受过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21.99%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在255名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有36.71%的人每次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认为自己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的占28.83%,认为自己不可能感染的占71.17%(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认为有过性行为同学、浏览不健康网站、对网络黄色信息的抵制力弱及曾有过性行为者更认为有可能感染HIV,OR分别为0.65、0.79、1.89、1.44。[结论]龙岩市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对艾滋病的自我感染危险预测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更好地发挥防控试点的有效性,了解某艾滋病防控试点学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现状,以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为该校制定科学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试点方案进而全面推广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艾滋病防控试点学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电子问卷,通过班级QQ平台发放问卷。 结果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8%。对国家标准版艾滋病相关知识8道题全答对率仅为29.3%,其受性别和专业因素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愿意和艾滋病患者一起上课的只有38.4%;15.8%的大学生有婚前性行为,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占43.0%,使用安全套的目的主要是避孕;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呈多方面,希望从互联网、电视广播和新媒体等途径获取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相关知识。 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性观念、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的态度,尤其要注重部分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因素,加强对大学生的性责任教育,以及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吉林省某高校在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及性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大一、大二教学班中18个班级6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59名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6.0%,其中基础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63.4%、92.8%、71.9%。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途径排在前3位的是老师授课(72.8%)、网络获得(68.3%)、社会医疗机构宣传(59.7%)。艾滋病相关行为观点调查中,认为性行为时采取保护措施中应该使用安全套占61.9%,可以口服避孕药占15.5%,应该阴道冲洗占11.7%,可以无措施占10.9%; 认为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应每次使用占34.3%,应经常使用占5.2%,可以偶尔使用占3.5%,可以不使用占57.1%。78名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其中男生52名(13.1%),女生26名(9.9%);其高危性行为调查中,有1个以上性伴侣占20.5%,有过同性恋、口交、肛交经历的分别占16.7%、21.8%、19.2%。结论 吉林省某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基础知识、非传播途径相关知识,学生中存在艾滋病传播的高危性行为因素,如男男同性行为等。应该加强高等院校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行为知识的传授和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及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某高校57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统一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相关书籍;AIDS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平均为33.9%~96.9%。[结论]高校对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艾滋病各方面知识的需求很高,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态度,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申涛  刘亚鹏  刘利 《中国校医》2010,24(10):777-779
目的了解徐州市区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徐州市区的1所高中、1所师范大学的91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判断率普遍超过80%。不同年龄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在态度和行为方面,49.51%的学生愿意与HIV感染者继续交往,74.64%的学生愿意成为防艾宣传志愿者,6.39%的学生有过异性性行为,其中只有50%的学生性交时使用了安全套,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高于女生。结论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师范大学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性观念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性观念的现状,为探索有针对性的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杭州一所大学师范类专业的1499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师范大学学生对于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掌握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基本知识女生正确率高于男生。41.1%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93.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很必要,88.5%的学生愿意学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结论对师范类大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性教育工作非常必要,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并促进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