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和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H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llo HSCT后发生aGVHD 15例(合并HC 5例),难治性aGVHD的13例(合并HC 5例)对一线免疫抑制剂及CD25单抗治疗无效,联合静脉滴注UCMSCs治疗。UCMSCs的平均使用剂量为3.6(1.3~6.0)×106/kg,平均使用次数为5(2~21)次,中位随访时间47(36~73)个月。然后观察aGVHD和HC的恢复、再发情况及UCMSC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3例难治性aGVHD联合UCMSCs治疗后8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5例HC患儿经水化、碱化治疗后效果欠佳,联合静脉滴注UCMSCs治疗后有效。未观察到UCMSC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Allo-HSCT后联合UCMSCs治疗儿童aGVHD和H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9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4次鞘内UC-MSCs移植术, 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制定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标准(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移植前后运动、感觉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患者感觉、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运动功能方面改善最为明显,ASIA评分治疗前61±22,治疗后70±18。均未发生术区感染、脑脊液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但有6例(15.4%)于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3例(7.7%)术后出现低颅压症状,2例(5.1%)术后出现腰部及下肢疼痛、麻胀感。结论 UC-MSCs鞘内移植可以改善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感觉、运动、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多方面的神经缺失症状,疗效较理想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消耗性、反复发作、以关节症状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女性,其发病率国内尚无精确的统计,估计在1.08%左右,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约为0.5%~3.0%。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膝等关节最常受累。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和关节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配合与观察方法的重要性。方法从脐带组织中利用酶消化法提取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推注无菌干细胞悬液,推注速度3~4 ml/min。术中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变态反应等。结果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均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6个月后随访患者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检查射血分数值增加,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适宜的静脉推注速度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与配合是移植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患儿流涎症的疗效。方法 25例脑瘫合并流涎症患儿被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位患儿接受4次腰椎穿刺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实验组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3、6个月进行流涎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SF)、唾液称重(W)、流涎商测定(DQ)。对照组于入组时及入组后1、3、6个月分别行SF、W、DQ评定。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SF、DQ在术后1、3、6个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F指标显示术后1、3、6个月治愈率分别为61.54%、23.08%、23.08%;DQ指标显示术后1、3、6个月治愈率分别为69.23%、46.15%、23.08%;SF、DQ术后1、3、6个月有效率均为69.23%。W指标显示术后1、3个月,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实验组治愈率分别为69.23%、38.46%,有效率均为69.23%;术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患儿个体比较,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治愈率为23.08%,有效率为69.23%。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患儿流涎症,从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及对比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移植治疗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的临床疗效。方法 CP患儿60例,随机分入BMSCs移植组和UCBMSCs移植组,并接受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术前与术后高级智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高级智能均有改善(包括:智力、语言、性情),高级智能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vs 6.7%,P〉0.05)。术后6个月运动功能两组较术前均有改善,BMSCs移植组在竖头(14.3%vs 2.7%)、身体居中性(7.7%vs 2.7%)、翻身(6.7%vs 0)、双上肢抓握等改善率均显著高于UCBMSCs移植组(P〈0.01)。结论 UCBMSCs和BM-SCs移植对高级智能功能均有改善;而BMSCs移植对CP患者活动功能改善显著优于UC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带和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分离培养和生物学性状的差异,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利用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MSCs,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胎盘MSCs。传代培养后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不同来源的MSCs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两者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差异,通过细胞周期和群体倍增时间测定比较两者生长增殖能力,体外成骨和成脂诱导比较其分化能力。结果胎盘MSCs和脐带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均一的成纤维样或长梭形外观,两种细胞均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胎盘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0.8 h,52.12%处于G0/G1期,脐带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为39.5 h,57.50%处于G0/G1期,表明两者增殖能力旺盛,且无明显差异;两者在体外均可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胎盘源MSCs具有与脐带源MS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两者均可作为临床治疗用细胞或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存在于多种组织、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由于作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经典来源的骨髓组织,可随老化而致干细胞含量及其增殖能力显著降低^[1],而且其标本需要通过骨髓穿刺来获取,是一个侵袭性、有创伤、易污染的过程。因此,寻找新的MSC来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研究越来越多,MSCs可以从骨髓、脂肪组织、肾和各种胎儿组织中提取,并能横向分化成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等不同胚层的细胞。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MSCs相比,具有来源广泛,易于采集、保存和运输,无异体排斥,避免伦理争议等诸多优点。本文就其生物学特征、优势以及临床应用前景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有效性。方法海军总医院儿科自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唐氏综合征患儿51例(年龄0.5~7岁),骨髓动员后进行骨髓采集间充质分选,分别行右侧侧脑室穿刺1次及腰椎穿刺2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次移植的细胞数为1×106/kg。每例患儿进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对术前6个月及术后6个月2个相同长度时间内发育速率进行自身对照观察。同时,对移植术后1、3、6个月患儿的发育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结果51例中1例失访,余50例完成观察。其中32例在术后1~6个月逐渐出现不同程度智力、语言、运动进步,术后6个月患儿细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进步月份值较术前6个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安全可靠,能改善唐氏综合征患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且主要表现在情绪、细动作能、应人能及应物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疾病谱比造血干细胞更广。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十多个间充质干细胞产品被批准临床应用,国内也有数个产品被批准临床试验研究。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发挥治疗作用。直接方式包括归巢、促进外源干细胞植入患处,以及定向分化与多向分化等;间接方式包括双向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纤维化、抗凋亡、造血支持作用及参与或促进血管再生、激活内源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患病组织器官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去分化,以及抗衰老、抗瘢痕等。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仍没有完全弄清,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治疗作用机制,对于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主要的医学相关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6月的小鼠动物研究,再通过人工检索纳入研究中的参考文献以进一步确定其他符合条件的实验研究。两名研究者分别根据检索词对医学数据库进行独立检索及筛选、评估,使用SYRCL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动物研究的偏倚风险。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在POI小鼠模型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采用hUC-MSCs可提高血清雌激素水平(均差=22.05,95%可信区间7.37~36.74,P<0.01)和抗苗勒管激素水平(均差=166.12,95%可信区间48.29~283.95,P<0.01),降低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均差=-2.77,95%可信区间-4.45~-1.10,P<0.01),增加初级卵泡数量(均差=11.02,95%可信区间10.56~11.47,P<0.01)和次级卵泡数量(均差=7.49,95%可信区间1.90~13.08,P<0.01),减...  相似文献   

13.
王力  宗刚军  陈亮  王圩健 《转化医学杂志》2022,11(5):274-277+268
目的 研究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 WJ-MSCs)移植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 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WJ-MSCs并进行细胞表型鉴定。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CT组和WJMSC移植组。通过腹腔注射野百合碱制备大鼠PAH模型,2周后 WJMSC移植组大鼠从尾静脉注射WJ-MSCs细胞悬液,其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周后对比三组大鼠生存状态、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 RVSP)、右心肥大指数(right ventricle hypertrophy index, RVHI),肺组织病理观察肺小动脉形态,分析比较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管腔狭窄率。结果 无血清培养体系获得的WJ-MSCs表达CD44、CD73 、CD90、 CD105,而不表达CD45、CD34。与对照组及WJMSC移植组相比,MCT组大鼠病死率高,体重增长缓慢; RVSP、RVHI、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管腔狭窄率明显升高(P<0.01);与MCT组相比,WJMSC移植组大鼠RVSP(P<0.01)、RVHI(P<0.05)、中膜厚度占血管外径百分比(P<0.01)、管腔狭窄率(P<0.01)显著改善。结论 无血清体系培养的WJ-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特点。WJ-MSCs移植可显著降低PAH大鼠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肥厚,缓解肺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的预处理对HSCT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MSCs克隆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F),对比检测14例正常人和12例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HSCT前后骨髓中的MSCs数量;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CD45、CD34、CD44表达。结果:骨髓CFU-F正常人为(29.7±14.1)/1×106MNCs;移植前为(29.3±16.2)/1×106MNCs,移植后为(8.4±3.7)/1×106MNCs,移植前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明显少于正常人和移植前(P<0.01)。MSCs免疫表型为CD34-、CD45-、CD44+;指数增长期MSCs平均倍增时间均约为30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人、移植前后MSCs的S+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8.2%、17.9%和18.7%,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T前预处理对骨髓MSCs有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使MSCs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其细胞增殖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代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rn cells,UC—MSCs)的染色体核型,初步评价UC—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结构的稳定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UC—MSCs,贴壁培养传代,通过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利用G显带分析第3、5、7代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第3、5、7代UC-MSCs为正常二倍体核型,G显带未见染色体结构异常。,UC—MSCs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高表达CD73、CD90、CDl05,不表达CD34、CIM5、CD40、CD80、CD86、CDl54、HLA—DR;在特定的体外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软骨分化。结论UC-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7代以内染色体结构稳定,为临床应用UC—MSCs的安全性提供了遗传学方面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成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2只用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PBS缓冲液组及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培养后Hoechst33342标记,损伤1周后采取局部注射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移植6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移植后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结果: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提高显著,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在体内大量存活,多数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F-200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GFAP表达呈阳性。结论:局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例1,女,5岁,先天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言语障碍,肌张力正常,无癫痫及舞蹈样动作。脑MRI检查示头颅结构正常。患儿自2008—12—2009—08先后8次在我科进行亲缘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治疗前能独立行走,易摔跤,跌倒后不能爬起,精细运动欠佳;不能讲话,仅能叫“爸爸”、“妈妈”,理解、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同龄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损伤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犬急性放射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只比格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10 Gy单独照射组(B组)、12 Gy单独照射组(C组)、14 Gy单独照射组(D组)、10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E组)、12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F组)及14 Gy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组(G组),每组5只。对比格犬腹部进行X线调强照射,观察单独照射、照射后干细胞治疗的比格犬的临床特点、肠镜表现、生存时间,并采用组织病理学评分对放射造成的肠损伤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比格犬肠损伤程度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E、F组干细胞治疗后肠损伤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G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格犬生存时间与放射剂量呈负相关。F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E组与B组、G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放射剂量增大,比格犬急性放射性肠病加重,生存时间缩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12 Gy剂量的急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t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进行标记;重物打击致瘫痪造模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注射1 ml培养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Basso-Beattie-Bresnaban(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3周占4.4%,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r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AF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相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脊髓损伤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马林霞 《人民军医》2011,(9):796-797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补充B族维生素、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使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对照组采用硫辛酸600 mg,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36例,占87.8%;对照组总有效23例,占56.1%。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硫辛酸加脑心通在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和恢复神经传导功能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硫辛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