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又称为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UCAD),是一组危险性很高的临床综合征。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血运效果显,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本通过对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早期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在急诊科,ACS的诊断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了TnI测定,并观察1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56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1个月内TnI值增高?0.1μg/L者24例,TnI增高者发生心性猝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TnI<0.1μg/L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文献   

4.
徐辉  房志华  肖志茹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48-1048,107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黄秀兰 《华夏医学》2006,19(5):1042-10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三者共同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病理改变。斑块出现继发病理改变时,患者往往有胸痛。提高对这类胸痛患者的重视,进行观察及危险分层,作出正确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和抗栓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心病急性发病的临床表型,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无ST段抬高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后两者常被称为无ST段抬高ACS。ST段抬高AMI约90% 最终演变为Q波性AMI,无ST段抬高AMI 中的80%演变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危险性及预后的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者发生率超过后者,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住院原因之一。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CS),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和Q波AMI。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发生ACS的基本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诱发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机制。近年来许多学者根据心电图是否有ST段的抬高将ACS分为ST段抬高的ACS与无ST段抬高的ACS,认为ST段抬  相似文献   

9.
应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人们把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它包括了3种不同表现形式:(1)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2)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不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3)不稳定性心绞痛(UA)。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而将ACS分成ST段抬高的ACS及非ST段抬高的ACS,后者包括UA及绝大部分NQMI,两者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UCAD).ACS治疗上主张对患者进行"预治疗"应积极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治疗或血运重建,本文旨在观察加用低分子量肝素对ACS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其共同的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凝血酶系统,形成血栓,导致冠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发生心肌缺血或原有缺血恶化或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段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5 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ST段与冠状动脉造影及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关系。结果 :① 17例左旋支阻塞者ST段抬高Ⅱ /Ⅲ≥ 1、<1,分别为 15、2例 ,45例右冠状动脉阻塞者ST段抬高Ⅱ /Ⅲ≥ 1、<1,分别为 2、43例。 5 4例患者单支血管病变 19例 ( 3 5 .1% ) ,伴胸导联ST改变者 4例 ( 2 1.1% ) ,多支病变 3 5例 ( 64 .8% ) ,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 2 8例 ( 80 .0 % ) ;②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较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高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Ⅱ /Ⅲ≥ 1,对诊断左旋支阻塞有意义 ,ST段抬高Ⅱ /Ⅲ <1,对右冠状动脉阻塞的诊断有意义 ,伴胸导联改变者常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并且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综合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运田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5):196-200,23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与增加心脏原因死亡,心肌梗死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性相关的一组临床症状,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其范围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指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 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 I)。现有充分证据表明发生ACS的关键因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从而造成斑块的不稳定,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炎症细胞导致斑块破裂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1]。炎症血清标志物已被试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后评估[2],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新的依据。目前已知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有瘦素(leplin)、内脂素(visfa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微小心肌损伤(MMI)。微小心肌损伤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1]。心肌肌钙蛋白I(TnI)作为心肌损伤最特  相似文献   

18.
背景: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作者拟研究血小板计数对目前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 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含1616例连续U A或NSTEM I患者。在入院24h内,所有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若有指征随后施行基于导管的血运重建术。根据血小板计数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五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长达60个月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结果:随访期间(中位期为17个月,IQ R6~31个月),共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近期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2例,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各46例,同时入选胸痛就诊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测定NT-proBNP浓度,分别于造影前及造影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STEMI组和UA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NT-proBNP明显高于UA组(P<0.05).NT-pro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NT-proBNP可以预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年龄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急诊PCI治疗的14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I组53例(<65岁)、II组51例(65~74岁),III组44例(≥75岁)。术后随访36个月,统计三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I组发生MACE 2例(3.77%),II组发生MACE 5例(9.80%),III组发生MACE 11例(25.00%),三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MACE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