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收治10例颞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6~47岁,平均25.4岁。病因:头部外伤3例,颅内炎症2例,高热2例,不明原因3例。病程1.5~24年。二、发作类型及频率:部分性发作3例,部分性发展至全身性发作4例,其中2例伴有攻击行为。全身性发作3例,其中2例有攻击行为,发作频率:每日1~6次者5例,2~3天发作一次者3例,一周内发作一次者2例。三、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10例,局限脑萎缩伴脑室扩大6例,脑电图检查10例,至少有3次脑电图显示有局灶性异常,痫样放电,多为棘波,棘慢波或尖波。四、手术中脑皮质电图描记,均发现痫样放电,其中在颞叶前部5例,颞前颞后2例,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病人进行神经学检查及EEG、CT、MRI及ECT检查,确定致痫灶后手术治疗,手术中行皮层及深部脑电监测。结果 外伤性癫痫病人32例,年龄10至45岁。临床主要表现有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发作、失神发作。头皮脑电图显示32例病人中30例患者有与损伤部位或对冲部位相符的恒定局限性高波幅尖波、棘波和棘慢波。所有病人均在皮层及深部脑电监测下切除病灶。术后15例已完全停止发作,16例已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改变。结论 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包括局灶性发作多见,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和致痫灶在影像学改变附近。手术切除病灶能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7~1990年,采用手术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外伤性癫痫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8~40岁。平均29岁。外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1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火器伤1例。伤后至癫痫发作时间:伤后1~2年7例,2~3年6例,3~4年3例,4~5年4例,5年以上3例。发作类型:全身性抽搐大发作13例,精神运动性发作3例,有局限性全身性发作2例,局限性发作5例。本组均系癫痫发作3年以上,平均每月发作4次左右。辅助检查:(1)头颅CT检查:有脑软化灶者8例,脑萎缩4例,脑室扩大4例,脑囊肿1例,金属异物1例。(2)EEG:均有尖波,棘波或棘慢波综合发放。(3)神经心理学测验:按Wechsler记忆量表评分,IQ<69分6例,TQ<79分8例,IQ<89分7例,未查2例。手术疗式:(J)在皮质脑电图监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5年10月至1997年12月,采用单纯病灶切除术,皮层电极监测下致痫灶切除术和/或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立体定向脑靶点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癫痫6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48例,女15例,年龄12~53岁。病程在2年以上,术前较长时间服用抗癫痫药物,但癫痫仍时常发作,每月发作3~80次。57例表现为全身性大发作,部分复杂性发作6例。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发现脑软化灶17例,脑囊肿、炎性结节、异常钙化、转移瘤,小脑膜瘤等病灶15例,31例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57例提示异常,多数为棘—慢波综合,部分为高波幅阵发或单发棘…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运用脑立体定向术治疗后,接受3年以上追踪观察的难治性癫痫200例,男121例,女79例,年龄7~51岁;病程3~31年;发作频率每月3~10次以上。发作形式:大发作141例,大发作+复杂部分发作50例,大发作+精神发作/或局灶性发作9例,本组200例中,有179例术前均接受2年以上一线抗痫药物治疗。辅助检查:本组200例中有189例术前行EEG检查,分别表现于尖、棘慢波或尖慢综合波,其中高度异常143例,中度异常33例,轻度异常13例;在有典型痫波发放者中,其中3/4以右侧为著。手术一般在强花局麻下进行,有的术中辅以氯胺酮麻醉。切口取眉间后12~13cm,中线旁开3.5~4.0cm,采用FY—Ⅲ型定向仪,作同孔脑室穿刺成功后行60%Conocvy2~3ml+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6例通过CT、脑电图和皮层脑电图完成的痫灶定位,男,24例,女,12例。年龄13~60岁,平均28.6岁。病程1—23年,平均9.3年,发作类型:大发作类型发作20例,大发作伴失神发作11例,单纯局限性发作4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例,均为长期口服抗癫痫药无效者。方法与结果 EEG:本组均反复多次作EEG检查,阳性33例,阴性3例。阳性率91.1%。背景活动多形性δ慢波11例,占30.5%,多形θ慢波20例,占55.5%,波幅为50—180μv,平均:72.8μV。 CT扫描:阳性16例,其中高密度改变7例,低密度17例,混合密度2例;阴性10例。  相似文献   

7.
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使用皮层电极监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探讨致痫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43例。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9例,巾度异常脑电罔26例,重度异常脑电图8例。CT或MRI检查皆可见占位病变。常规手术开颅显露相应部位脑皮层使用皮层电极对脑电进行监测。确定大体致痫范围,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再行脑电监测,若仍有癫痫波,根据皮层电极之定位切除致痫灶。结果22例病人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5例病人近全切除肿瘤.6例病人次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6个月~6年。34例(79.1%)病人癫痫症状消失,7例(16.3%)病人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例(4.7%)病人癫痫症状未见好转。总有效率(93.7%)。结论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的脑肿瘤病人.只有在切除胶质瘤时一并切除致痫灶,才是治疗肿瘤并根治癫痫的最佳方法。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是治疗有癫痫症状的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麻将性癫疒间 临床少见 ,现报告 3例如下。1 病例 1.1 例 1 男 ,80岁。因发作性左上肢抽搐及意识障碍 15年 ,频繁发作 4d于 2 0 0 1年 7月 2 2日入院。患者从 15年前起每在打麻将或看别人打麻将时出现发作性左上肢抽搐、意识丧失 ,持续 3~ 5min缓解。 15年来共发作 2 0余次。发作间歇期脑电图 (EEG)正常。患者入院前 4d ,在打麻将时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摔倒及尿失禁。送往医院途中 ,出现左上肢抽搐 2次。入院后作EEG :右侧大脑广泛的棘波、尖波、尖慢波及棘慢波。头颅CT :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为复杂部分性癫疒间 。给予抗癫…  相似文献   

9.
额叶癫痫的外科治疗(附3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额叶癫痫外科治疗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63岁,病程1~24年,临床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全身强直性发作28例,失神发作4例。根据患者癫痫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结合术前的EEG/V-EEG、CT/MRI和发作间期SPECT/PET的结果,对患者的致痫灶进行定位,术中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手术。其中18例行一侧额叶皮质切除术,12例行一侧额叶皮质切除术 胼胝体切开术,2例行一侧额叶切除 MST 皮层热灼术,1例行双侧额叶切除术,1例行左额叶MST,1例行左额叶切除 MST,1例行右额叶切除 皮层热灼术。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示15例患者疗效满意,10例疗效显著,2例效果良好,效果较差9例,手术总有效率为75%,优良率为69.4%。结论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特点是病情比较严重,但手术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联合性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采用几种联合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30例顽固性癫痫采用痫灶切除与脑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或颞叶内基底部切除加新皮质MST;广泛性双额叶MST加胼胝体前2/3切开;限局性病变、痫灶切除加周边区(叶)MST的联合手术治疗。其中男98例,女32例。年龄10~55岁,平均30.7岁,大发作70例,失神发作25例,限局性发作30例,其它发作5例。术前根据EEG、CT、MRI、SPECT/PET‘定位。术中用ECoG皮层探测,构划出手术切除及MST范围。在显微镜下完成全部手术操作后,再用ECoG对手术区复查,无棘波出现才完成手术。结果 130例术后痫性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发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120例随访1~6年,平均4.7年。72例(60%)发作消失,35例(29.17%)发作显著减少或1年中偶发1~2次;10例(8.33%)发作减少≥50%;3例(2.5%)差,术后2年随访期又出现大发作。有效率97.5%,显效率88.17%。结论 几种手术方法的联合应用,不但提高了控制痫性发作的疗效,还可保护部分大脑皮层的组织神经元免遭切除或损害,这是治疗顽固性癫痫较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使用皮层电极监测切除致痫性脑胶质瘤,探讨致痫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病人35例,男19例,女16例.术前行EEG、CT或MRI检查.EEG示轻度异常脑电图7例,中度异常脑电图22例,重度异常脑电图6例.CT或MRI检查皆可见占位改变.其中额叶11例,颞叶8例,额顶叶7例,顶叶5例,颞枕叶3例,岛叶深部1例.常规手术开颅显露相应部位使用VEEG1161型伟思脑电图仪对皮层脑电进行监测.监测范围包括全部肿瘤,重点于肿瘤周边脑组织.确定大体致痫范围,行肿瘤切除.肿瘤切除后再行脑电监测若仍有癫痫波,根据皮层电极之定位切除致痫灶.直至致痫灶全部切除.对疑有深部癫痫灶者,使用深部电极经皮层穿刺对深部脑组织进行监测描记.对重要脑功能区予以保护.结果全部病人皆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8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再发生癫痫者29例(82.9%);总有效率94.3%.结论只有在切除胶质瘤时一并切除致痫灶,才是治疗肿瘤并根治癫痫的最佳方法.使用皮层电极监测胶质瘤的切除,具体很多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毫针蝶骨电极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常规脑电图加用蝶骨电极的指征。方法102例临床诊断为癫痫的患者于发作间期行常规脑电图及毫针蝶骨电极脑电图描记,分别对其癫痫波的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经χ2检验分析,蝶骨电极脑电图可提高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3种发作类型癫痫的痫样放电检出率,其中以复杂部分性癫痫尤为显著;此外发现43例常规脑电图描记时耳垂单极导联可见单侧或双侧正相尖(棘)波或正相尖(棘)慢波,而在蝶骨电极描记时均记录到明显的癫痫波。结论蝶骨电极可提高癫痫患者的痫样放电检出率,常规脑电图描记发现耳垂单极导联出现正相尖(棘)波或正相棘(尖)慢波,加用蝶骨电极多可记录到典型的癫痫波,具有临床确诊价值,应列为临床脑电图的常规描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癫痫手术中运用皮层和深部电极描记,能够确定癫痫灶的切除范围,不仅有助于准确切除痫灶,还能避免伤害重要功能区,对癫痫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报告临床应用中的初步体会。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11~39岁,平均20.8岁;病程5~16年,平均11.3年。病因以原发性较多,其发作类型2/3病例为大发作或伴有失神发作;临床上均符合顽固性癫痫或颞叶癫痫的诊断标准。术前行皮层脑电图检查,在有定位性改变的28例中均可见痫性波放电。头颅CT扫描23例与头皮脑电图定位相同。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头皮EEG及头颅CT扫描确定手术方式。术中脑电监护:定向术中一般先测杏仁核,后测Forel—H区,当痫性放电波不明显时,可用射频仪刺激器,5~110Hz,4~10秒刺激。前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皮脑电图(EEG)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癫(痫)病人发作间期的特点及定位致(痫)区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50例行颅内电极埋置术,并经病理证实为FC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颅内电极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des EEG,IEEG)发作间期放电(interictal discharge,IID)与头皮脑电图(EEG) IID分为四种类型:A型独立棘波;B型重复棘慢波;C型多棘波;D型阵发性快活动.IEEG发作期放电(ictal discharg,ID)分为3型:Ⅰ型阵发性快活动;Ⅱ型棘波节律;Ⅲ型小于8 Hz的节律性电活动.将50例患者头皮EEG-IID与IEEG-ID分析比较.结果:50例头皮EEG-IID的A、B、C、D各型的波形、部位与IEEG-ID相比,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6例头皮EEG-IID在D型中,5例IEEG-ID为Ⅰ型,术后随访预后均为EngleⅠ级;10例头皮EEG-ID在C型中,7例IEEG-ID为Ⅰ型,术后随访为Engle Ⅰ级的6例;C、D型Engle Ⅰ级1 2例.而头皮EEG-IID中A型16例,术后随访EngleⅠ级的4例,定位意义明显弱于其它类型.结论:50例中头皮EEG-IID以棘波、尖波波形较为多见,且范围较IEEG-IID广泛.经过由皮层到头皮的传导,不论是IID还是ID,异常放电形式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头皮EEG的C、D型IID较为局限,定位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们随访1例反射性癲痫9年,现报告如下: 陈××,女,18岁。9年前在上学途中受到惊吓,尔后途径该地时即突然站立不动,叫之不应,约数秒钟后恢复正常,无跌倒。开始每2~3天发作1次,以后每天都有发作。改变上学路途,或不上学在家也发作,发作时间与上学途中发作的时间相近。当时查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EEG示顶枕部间歇性2~2.5c/s100~200 uv复形δ波及棘慢综合波,两侧基本对称,过度换气后双顶、枕、颞后部持续2c/s正相棘慢综合波。深呼吸停止后棘慢波逐渐减少。诊断为失神小发作。7年前  相似文献   

17.
我院从1984年以来,用日本光电6b18型脑电图机对61例脑外伤合并癫痫进行脑电图观察,报告如下。本组男45例,女16例。年龄1~3岁10例,4~10岁32例,11~20及20岁以上19例。局限性发作6例,继发性全身性发作8例,伴有意识障碍大发作35例,肢使不规则发作5例,不能分类7例。病程3~10年,发作的时间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脑电图改变:一侧或两侧病灶区的阴性棘波及棘慢波活动,全部导联阵发节律或非节律性的棘慢综合波活动,全部导联阵发节律性2.5~3c/s的慢波活动或暴发性尖波和尖慢波活动。背景脑电图常伴有弥漫性的慢活动,过度换气后病理波明显增加。 CT检查:10例为局灶性低密度影,1例男孩第三脑室轻度扩张,其他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埋藏皮层电极监测脑电,结合皮层电刺激、影像融合技术探讨皮层切除治疗伴原发性脑穿通畸形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例伴有原发性脑穿通畸形难治性癫痫患者埋藏皮层电极,行皮层脑电监测及皮层电刺激定位致痫灶、病灶周围功能区。神经导航系统融合头颅CT、MRI影像,三维可视化致痫灶与脑穿通畸形囊解剖关系,第二次手术行致痫性皮层切除术。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埋藏皮层电极,皮层脑电图监测捕获惯常发作,皮层电极准确定位致痫灶、功能区,将多层次数据成功融合。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致痫性皮层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至今,未出现痫性发作(Engle评级I级),另1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至今,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显著减少(Engle评级Ⅱ级),2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多手段联合运用精确定位异常放电皮层后行皮层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脑穿通畸形合并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87车~1990车12月,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4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31例,女12例。年龄6~48岁,平均25岁。病程3~34年,平均12年。病因:外伤5例,脑炎4例,难产2例,高热5例,缺氧1例,其它4例,病因不明23例。本组病例均经系统药物治疗2年以上,每月发作次数4次以上。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发作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7例,全身性发作23例。其中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者1例,表现为智能、记忆减退、幻听及人格障碍和冲动攻击等行为异常。 (二)术前检查:本组病例术前均行三次或三次以上EEG检查(包括蝶骨电极、睡眠诱发等),局灶性异常12例,弥漫性异常两侧对称17例,两侧不对称12例,正常EEG 2例。脑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89年起对12例顽固性癫痫进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随访1年以上,本文对随访结果,结合文献进行疗效分析。一般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17~35岁,平均27.4岁。病程2年~25年,平均9.4年。外伤性2例,小血管畸形2例,囊肿l例,可疑脑炎后,产伤各1例。全部病历经2年以上正规抗痫治疗。发作类型及频率:复杂部份发作1例,部份发作伴全身发作1例,全身性发作5例。发作频率为每日10余次至每月2次以上不等。神经系统检查;病变对侧肢体轻瘫2例。神经放射学检查:头部摄斤7例,显示陈归性颅骨凹陷骨折、颅内异物;脑血管造影4例,小血管畸形2例,2例正常,头颅CT扫描4例,低密度病变2例,2例正常。脑电图检查:均经五次以上,除常规导联外,还采用睡眠抑制,诱发试验,密集电位、三角定位,显示棘,尖波或棘慢波,其中4例呈局限性异常,3例呈弥漫性异常。韦氏智力测定5例,4例轻一中度损害,正常1例。治疗;胼胝体前部切开2例,颞叶前部切除+胼胝体部份切开1例;痫灶切除2例,脑膜脑瘢痕切除+凹陷骨折复位2例。疗效:近期疗效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