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应用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对其肺呼吸功能、运动能力及FeN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期间93例收治住院的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47例给予联合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对比两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肺呼吸功能、运动能力、气道炎症反应。结果 干预过程中,观察组患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最大呼吸流量预计值(pre-PEF)、1秒用力呼气容积的预计值(pre-FEV1)以及最大肺活量(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峰值功率(PP)和平均功率(MP)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出气体中一氧化氮(Fe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无氧运动训练干预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可改善患儿肺呼吸功能,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提高运动能力以及降低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09年5月-11月于我院住院支气管哮喘患儿40例为病例组,3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对照组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NF-α、IL-6可能在支气管哮喘的发作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 ECP)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前瞻性地测定8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痰液EOS和ECP,其中24h内有哮喘发作59例(A组),哮喘持续状态22例(B组),另有21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窦炎患儿作为对照(C组),3组患儿分别于入院即时、72h以及7d采集痰液。结果 A组和B组患儿入院时痰液EOS和ECP的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患儿入院时痰液EOS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患儿入院时痰液EC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A组B组患儿第7d的痰液EOS和EC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患儿痰液EOS与ECP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6,P<0.05)。结论 联合动态检测痰液EOS和ECP水平可判断小儿支气管哮喘程度,ECP可更敏感预测小儿支气管哮喘转归。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嗜酸粒细胞;儿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生素D(VitD)缺乏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VitD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记录患儿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及喘息持续的时间。结果:(1)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较对照组低,血清ECP水平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itD治疗后患儿血清25-(OH)D3增高,血清ECP水平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itD治疗组1年内哮喘发病次数较常规治疗组少,发作时喘息持续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过程中,补充VitD可减少哮喘发作,缩短喘息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呼吸困难评分(PRAM)在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时对病情的评估作用,并分析PRAM与患儿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包括哮喘急性轻度(轻度组)、中度(中度组)及重度患儿(重度组)各60例。比较各组患者PRAM及肺通气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PRAM与患儿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PRAM评分为(2.17±0.83)分,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患儿PRAM评分为(4.82±1.00)分,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患儿PRAM评分为(8.17±0.81)分,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哮喘急性发作轻度患儿相比,哮喘急性发作中度及重度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比(FVC%)、最大呼气流量占比(PEF%)、用力呼气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比(FEF50%)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急性发作轻度、中度、重度患儿PRAM评分均与肺通气功能相关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小窝蛋白-1(Cav-1)水平、叉头框蛋白M1(FOXM1)基因表达与气道重塑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7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发作期92例(急性发作组)、临床缓解期86例(临床缓解组);急性发作期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n=47)和中重度组(n=4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Cav-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清中FOXM1 mRNA表达;应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FEV1/FVC;应用胸部CT检查患儿气道重塑情况,计算支气管管壁厚度与外直径的比值(T/D)、支气管壁占支气管总横截面积的百分比(WA)。结果 急性发作组患儿血清Cav-1水平显著低于临床缓解组,FOXM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P<0.05)。急性发作组患儿FEV1、FEV1/FVC显著低于临床缓解组,T/D、WA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外周血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8(ADAM8)表达水平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为儿童哮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96例作为急性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n=31)、中度组(n=37)与重度组(n=28),按1:2比例同期门诊收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8例患儿作为缓解组,48例非哮喘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FeNO、外周血ADAM8及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哮喘急性发作期FeNO、ADAM8mRNA与肺功能的关系,分析两者预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价值.结果 急性组FeNO、ADAM8分别为(58.96±13.65)ppb、(3.97±0.51),缓解组分别为(26.52±8.11)ppb、(1.12±0.27),均高于对照组的(12.75±4.01)ppb、(0.97±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缓解组FVC、FEV1、FEV1/FVC%、PEF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FeNO、ADAM8 mRNA高于缓解组,FVC、FEV1、FEV1/FVC%、PEF低于缓解组(P<0.0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度组FeNO、ADAM8 mRNA分别为(49.52±6.79)ppb、(3.45±0.67),重度组分别为(66.35±10.15)ppb、(5.16±0.95),均高于轻度组的(35.63±10.15)ppb、(2.15±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FVC、FEV1、FEV1/FVC%、PEF低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FeNO、ADAM8 mRNA高于中度组,FVC、FEV1、FEV1/FVC%、PEF低于中度组(P<0.05).FeNO与ADAM8呈正相关(P<0.05),两者与FVC、FEV1、FEV1/FVC%、PEF均呈负相关(P<0.05).ADAM8截断值为1.17时预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0.41%、87.50%;FeNO截断值为45.92 ppb时,预测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4.52%、75.00%.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FeNO、外周血ADAM8均呈异常高水平,随肺功能受损程度加重而上升,可能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呼气相气道内负压法(NEP)检测呼气流速受限(EFL)在儿童哮喘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及支气管激发和扩张试验中实施的可行性,及其与常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吸困难严重程度(MR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儿童哮喘患者80例,先给予MRC评分,然后分别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及NEP法检测EFL.从48例缓解期患儿中随机选取35例进行支气管组胺激发试验.对32例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同时行支气管扩张试验.结果 :48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坐位和仰卧位均未出现EFL,35例进行支气管组胺激发试验的缓解期哮喘患儿,激发试验前无1例病人出现EFL,激发试验后有1例病人出现仰卧位EFL,而无1例病人出现坐位EFL.32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前12例坐位和仰卧位均存在EFL,20例坐位时无EFL,仅仰卧位出现EFL,在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20分钟:所有患儿无论坐位还是仰卧位EFL均消失.结论 :(1)NEP法检测EFL与FEV1显著相关.(2)NEP法检测EFL指标与FEV1均与MRC评分显著相关,但EFL与MRC评分的相关性更强.(3)NEP法检测EFL能应用于支气管扩张试验以检测气道阻塞的可逆性.(4)NEP法检测EFL应用于支气管激发试验时,不能敏感反映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判断指标(FEV1下降≥20%)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以及与气道阻力值(Rint)、外周血氧分压(PaO2)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发作组)和30例缓解期患儿(缓解组)血浆的AM、TNF-α水平,且与Rint及PaO2进行相关分析。同时以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结果发作组血浆的AM、TNF-α分别为(31.45±6.51)、(1.73±0.49)ng/L,明显高于缓解组的(13.26±4.12)、(1.45±0.43)ng/L及对照组的(11.43±3.52)、(1.21±0.41)ng/L(P<0.01)。发作组血浆的AM水平与TNF-α水平、Rint呈正相关(r=0.58,P<0.01;r=0.73,P<0.01),与PaO2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AM在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文付  杨红  谷强  陈志刚 《农垦医学》2011,33(5):393-395
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在支气管哮喘发作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阐明支原体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0年8月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儿48例、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45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IL-6水平.结果:外周血IL-6水平在支气管哮喘并MP感染发作组(13.86±12.46 pg/mL)明显高于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组(7.94±8.51 pg/mL),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并MP感染患儿外周血IL-6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支气管哮喘发作患儿,表明MP感染在支气管哮喘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吸入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雷他定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并变应性鼻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2例支气管哮喘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分为氯雷他定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氯雷他定和安慰剂治疗3个月。记录患儿的哮喘症状评分、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间、感冒样症状发作次数、喘鸣发作次数、β2-受体激动剂的用量,并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浓度。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哮喘症状、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间、哮喘发作次数、感冒样症状发作次数、β2-受体激动剂用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sICAM-1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血清sICAM I-1浓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剂量吸入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雷他定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症状,降低血清sICAM-1浓度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延续性随访护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延续性随访护理。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家属疾病认知水平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情况(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再入院次数及住院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2.45%(4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6%(4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家属疾病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支气管哮喘发作次数、再入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随访护理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疾病控制率,减少出院后的疾病发作次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血浆内皮素(ET-1)的水平,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肺炎支原体组(MP组)和非肺炎支原体组(哮喘组),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TNF-α含量和ET-1水平,并与5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MP组和哮喘组TNF-α与ET-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MP组较哮喘组显著升高(P<0.05);2组TNF-α与ET-1均呈正相关(r=0.976,P<0.05和r=0.741,P<0.01)。结论:TNF-α与ET-1水平高低可作为哮喘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诊断与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4 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sICAM - 1的水平 ,其中有 2 8例测定了恢复期血清sICAM - 1的水平 ,同时以 2 0例正常儿童血清sICAM - 1作对照。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sICAM - 1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较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重度哮喘发作患儿较轻、中度发作升高更显著 (P <0 0 1)。结论 sICAM- 1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 ,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1464-1467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FN-γ)、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水平变化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哮喘组,10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MMP-9、IFN-γ、MIP-1α水平和呼气峰流速(PEF)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探讨血清MMP-9、IFN-γ、MIP-1α与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患儿血清MMP-9、MIP-1α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而哮喘组血清IFN-γ水平及肺功能PEF、FEV1/FVC则低于健康组(P<0.05)。哮喘患儿血清MMP-9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均呈显著负相关(r=-0.399,P<0.05;r=-0.407,P<0.05),MIP-1α水平与PEF、FEV1/FVC也呈显著负相关(r=-0.380,P<0.05;r=-0.346,P<0.05);而血清IFN-γ水平与PEF、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5;r=0.431,P<0.05)。治疗后,治疗有效组患儿血清MMP-9、MIP-1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血清INF-γ水平则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MMP-9、IFN-γ、MIP-1α水平与肺功能状况密切相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判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miR-125a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患病风险、急性发作风险、严重程度与炎症水平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和匹配的健康儿童各70例,收集受试者实验室检测及肺通气功能检测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受试者血浆miR-125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试者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7的水平。 结果 miR-125a在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P<0.001)和健康儿童(P<0.001),在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中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2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miR-125a能显著区分3组受试者。同时,miR-125a表达水平与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疾病严重程度(P<0.001)、TNF-α(P=0.005)、IL-1β(P=0.007)及IL-17(P=0.037)呈显著负相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FEV1/FVC)(P<0.001)和FEV1实测/预测值百分比(P<0.001)呈显著正相关。miR-125a表达水平还与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TNF-α(P=0.032)及IL-17(P=0.001)表达水平和健康儿童IL-6(P=0.024)及IL-17(P=0.026)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循环miR-125a表达水平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风险、急性发作风险、严重程度及炎症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肺炎患儿各5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日本富士凝集实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西门子BN特种蛋白仪测定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结果: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有2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48%;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8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高于MP-IgM阴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患儿64例(哮喘组),肺炎患儿78例(肺炎组),分别送检血清支原体抗体IgM(MP-IgM)及血清总IgE。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8.4%vs 30.8%)(P0.05)。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总IgE显著升高[(327.7±124.2)U/ml vs(189.4±113.6)U/ml](P0.05)。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中,MP-IgM阳性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437.4±58.2)U/ml Kpa vs(323.8±103.2)U/ml](P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与支原体感染有关,支原体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将96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48例/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及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91.67%)以及护理依从性(89.58%)均较对照组患者更优(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适合推广应用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中,可使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率和护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croRNA-1与microRNA-126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患儿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48例,设为哮喘组,同时纳入同时期内5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外周血,并进行microRNA-1与microRNA-126水平检测,同时检测IL-4、INF-γ水平。结果:哮喘组患儿IL-4、INF-γ水平分别为(109.65±74.31)ng/L、(70.47±11.96)ng/L,对照组患儿IL-4、INF-γ水平分别为(78.47±75.78)ng/L、(77.05±17.21)n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哮喘组患儿microRNA-1与microR-NA-126水平分别为(2.15±0.97)、(7.34±1.26),对照组患儿microRNA-1与microRNA-126水平分别为(5.81±1.29)、(3.66±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microRNA-126、microRNA-1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中的灵敏度与在对照组的特异度分别为85.42%、79.17%、78.85%、73.0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865。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外周血中 microRNA-126水平升高, mi-croRNA-1水平降低,两者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