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链霉素对膨胀离体豚鼠心室诱导的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观察链霉素对膨胀心室诱导的心律失常的影响来评价牵张激活的离子通道 (SACs)在机械电反馈中的作用。采用Langendorff方法灌流离体豚鼠心脏 ,剪开左房 ,将充有液体的乳胶球囊置于左室。记录膨胀左室前和向乳胶球囊注射液体膨胀左室过程中心外膜心电图和左室压力 ,计算对照组和链霉素组膨胀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通过乳胶球囊膨胀左室 ,使左室舒张末压增加相同的情况下 ,室性早搏在链霉素组的发生率为 2 0 % ,对照组则为 80 % ;室性心动过速在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和 6 0 % (P均 <0 .0 5 )。结论 :链霉素对膨胀诱导的心律失常有抑制作用 ,说明SACs在膨胀诱导的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钙预适应作为心脏内源性的保护机制之一涉及细胞内多种复杂的变化。预适应过程中升高的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的蛋白激酶C使心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产生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链霉素对心肌梗死大鼠离体心脏牵张时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链霉素对心肌梗死(简称MI)大鼠离体心脏牵张时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链霉素组、MI组、MI+链霉素组。离体心脏经Langendorff灌流后,通过改变水囊容积,以△V=0.1,0.2,0.3ml对心室牵张5s,观察牵张效应30s,记录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室性早搏(PVB)及室性心动过速(VT)的次数。结果牵张使正常对照组及MI组MAPD90显著延长(P<0.05或0.01),其中MI组在相应牵张幅度下其MAPD90增加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如△V=0.3ml,从63.2±4.95ms到55.67±4.39ms)。链霉素对基础状态下MAPD90无影响(P>0.05),但可使牵张后已延长的MAPD90显著缩短(P均<0.05;如MI组与MI+链霉素组,△V=0.2ml,从58.09±4.27ms到53.1±3.64ms)。正常及MI组PVB和VT发生率随△V的增加而增加,且后者高于前者。链霉素使两组PVB发生率显著下降,并可显著抑制VT的发生(P<0.005)。结论MI后牵张更有助于恶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和维持,链霉素可以明显抑制上述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牵张预适应对牵张体外大鼠左心室致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膨胀球囊牵张Langendorff方法灌流的体外大鼠心脏模型,观察牵张之前和过程中的心电图、左室压力的变化。结果:机械扩大左心室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时间依赖性的机械———电适应期,适应期内进行第2次牵张,由此引起的心律失常减少或消失。牵张预适应依赖于两次牵张的间期。第2次牵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随球囊膨胀体积的增加而增多。0.6g/L链霉素(一种非特异牵张激活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部分抑制膨胀致心律失常。结论:牵张预适应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抗牵张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为临床上心律失常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受体)在心肌梗死(MI)大鼠牵张所致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评价β2受体是否参与了机械电反馈。方法复制大鼠MI模型,同时设立假手术组。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ICI118.551组、MI组、MI+ICI118.551组,进行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自制球囊对左室进行牵张。记录并测量牵张后30s内各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50%和90%MAP复极时程(MAPD50和MAPD90),计算牵张诱发心律失常(SIA)的发生率。结果牵张后,MI组、假手术组MAPD、MAPD50和MAPD90均缩短(P<0.01或<0.05),且MI组缩短更明显;应用ICI118.551后,假手术组MAPD、MAPD50和MAPD90仍缩短(P<0.05),而MI组MAPD、MAPD50和MAPD90差异无显著性(P(0.05)。牵张后,MI组SIA的发生率较假手术组高(22.44%vs10.34%,P<0.05),应用ICI118.551后,假手术组SIA发生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I组SIA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β受体可能参与了机械电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6年Murry等[1] 首次证实 ,心肌在经受 1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及再灌注后 ,对嗣后更长时间的致死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增强。并将此现象命名为缺血预适应 (is 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早期关于IP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缩小梗死范围的作用方面。Shiki等[2 ] 在 1987年首次证实预先 5min的冠状动脉阻闭可明显降低在体大鼠心脏持续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此后许多学者对IPC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机制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综述。一、缺血预适应对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隋秋燕 《山东医药》2003,43(4):63-64
198 6年 Murry[1 ]等首次证实 ,犬心肌在经受 1次或多次短暂重复的缺血再灌注 ,增强了嗣后更长时间的致死性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 ,从而提出缺血预适应 ( IPC)的概念。初期 IPC的研究仅限于延长产生不可逆心肌损伤的时间 ,但其后的研究发现 ,这一心脏的保护作用还包括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促进心肌收缩功能的恢复 ,预防心肌顿抑的发生。1987年 Shiki等首次发现大鼠心脏预先阻闭冠状动脉 5 min,其后持续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此后学者们对 IPC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综述。1  I…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适应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是指反复短暂的缺血使心脏产生快速适应 ,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Murry等 1986年在狗身上首次发现IPC现象。随后Yellon等首次报告人类亦存在IPC现象。早期IPC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缩小心肌梗死方面 ,Shiki等在 1987年首次证实预先 5min的冠状动脉闭阻可明显降低在体大鼠心脏持续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经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 :IPC明显降低缺血及再灌注所导致的室性早搏 (VPB)、室性心动过速 (VT)、室颤 (VF)的发生率[1~ 3 ] ,本文就IPC抗心…  相似文献   

10.
机械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紊乱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有很多病因,发生机制和触发因素等。业已确定,机械电反馈作用的异常增强是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独立机制,相应之下,机械性心律失常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就该问题做专题阐述。  相似文献   

11.
观察缺氧预处理对缺氧复氧乳鼠心室肌细胞游离钙的影响。建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设正常对照组(A组)、缺氧复氧组(B组)、缺氧预适应组(C组)。经Flou-3/AM负载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L型钙通道和钠钙交换电流的变化。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可显著增加细胞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P<0.01);L型钙电流密度明显下降,I-V曲线上移,半数失活电压(V1/2)减小,ICa,L失活曲线明显左移,而Na+/Ca2+交换电流显著增加。②与B组比较,C组可减轻缺氧再灌注时[Ca2+]i增加(P<0.01);可减轻再灌注对L型钙电流的抑制,使I-V曲线下移程度减轻,V1/2增加及稳态失活曲线的右移;减少Na+/Ca2+交换电流的增加;③与A组比较,C组钙内流和Na+/Ca2+交换电流有轻度增加(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使缺氧/复氧造成的[Ca2+]i增高的程度减轻,是通过抑制Na+/Ca2+交换电流的增加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钙池操纵的Ca~(2 )通道(store-operated Ca~(2 ) channels,SOC)是非兴奋细胞Ca~(2 )内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参与多种病理和生理过程,在钙信号通路的研究中,SOC的激活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迄今为止,钙内流因子模型(Ca~(2 ) innux factor model,CIF model)和构象耦联模型fconformational coupling model)受到广泛关注.部分学者已经从很多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提取出CIF,并证实钙非依赖性的磷脂酶A_2(Ca~(2 )-independent phospholipase A_2,iPLA_2)作为CIF的底物,在某些类型细胞的SOC激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ER- CIF-iPLA_2-CaM-LysoPLs-SOC通路模型.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蛋白与1.4,5-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 trisphosphate receptor,IP_3R)的结构连接作为构象耦联模型的基础已被广泛证实,随着对IP_3R,Ryanodine受体、肌动蛋白等在钙信号通路中所发挥作用的深入研究,构象耦联模型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SOC激活机制的破解,将对进一步完善非兴奋细胞的钙通道特性及其调节机制理论带来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兴奋毒作用下皮层神经细胞Ca^2+变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谷氨酸兴奋毒损伤时,有胞外有Ca^2 或无Ca^2 ,,或有尼莫地平和Ca^2 条件下,神经细胞内[(Ca^2 )]i的变化,方法:用Fura-2/AM体外检测新生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方法。结果:发现谷氨酸兴奋毒可使皮层神经细胞[Ca^2 ]i上升并有剂量依赖性,胞外无Ca^2 或加入尼莫地平时神经细胞[Ca^2 ]i虽也上升,但幅度降低。三种条件下神经细胞在兴奋毒作用下[Ca^2=]i变化各不相同。结论:表明谷氨酸活化神经细胞膜上受体,使胞内钙库动员和细胞膜Ca^2 通道开放,导致[Ca^2_]i在短时间内总体表现为持续上升,存在兴奋毒损伤过程中有膦脂酶A2活化过度参与的信使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对小鼠神经细胞内游离钙(Ca~(2 ))的影响,为探讨氟中毒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采用细胞培养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神经细胞。根据加氟剂量(NaF,0、5.0、10.0、15.0、20.0、40.0 mg/L)不同分为6组,在培养第15天,收集各组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记录细胞内Ca~(2 )荧光图像;②出生后7d小鼠,按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氟溶液(0、0.7、2.8、11.2 mg/kg)分为4组,于注射后8h处死小鼠,收集脑细胞,制备细胞悬液,记录细胞内Ca~(2 )荧光图像。结果体外培养加氟(≥5.0 mg/L)和体内腹腔注射氟溶液(≥0.7 mg/kg)均可导致神经细胞内Ca~(2 )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20、93.83,P<0.01);各加氟组细胞内Ca~(2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诱导神经细胞内Ca~(2 )增加,且随着加氟剂量的增加,细胞内Ca~(2 )水平也增加,二者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心力衰竭(HF)时肌浆网(SR)钙离子调节蛋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造瘘术建立幼鼠HF模型,术后8周随机分为2组:未治疗组和治疗组(管饲缬沙坦),另设假手术组.对各组幼鼠左室组织提取SR膜,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受磷蛋白(PLB)磷酸化水平,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钙离子(Ca2 )的重吸收和渗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未治疗组体重降低(P<0.01),左室相对质量(LVRW)、右室相对质量(RVRW)均明显升高(P<0.01),16位丝氨酸磷酸化-受磷蛋白(Ser-16-PLB)蛋白量显著降低(P<0.01);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体重(P<0.01)升高,LVRW、RVRW降低(P<0.01),Ser-16-PLB蛋白量明显升高(P<0.01),接近假手术组水平;3组总PLB蛋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分别向含有3组SR的缓冲液加入ATP(0.5 mmol/L)后,未治疗组的Ca2 的重吸收量同假手术组和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当分别向含有3组SR的缓冲液中加入毒胡萝卜内酯(1μmol/L)后,未治疗组同另外2组比较出现明显的Ca2 渗漏(P<0.01);而当毒胡萝卜内酯(1μmol/L)和FKBP抑制剂FK506(30.μmol/L)一起加入3组SR的缓冲液中,假手术组、治疗组出现明显的Ca2 渗漏(P<0.01),而未治疗组较单独加入毒胡萝卜内酯时Ca2 渗漏仅轻微增多(P>0.05).结论:HF时心肌组织肥厚,细胞Ca2 重吸收量降低、渗漏明显,心肌PLB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缬沙坦一方面抑制Ca2 渗漏,另一方面提高PLB的磷酸化水平,恢复Ca2 -ATP酶的Ca2 重吸收能力,提高心脏功能并有效抑制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 转运功能变化的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19例风心病患者(风心病组)和6例意外脑死亡者(对照组)心肌肌浆网钙泵蛋白和兰尼碱受体含量,同时采用草酸盐易化的肌浆网Ca2 摄取法测定两组心肌肌浆网的Ca2 摄取功能,采用测定“裸露”心肌束的咖啡因敏感性方法测定风心病患者心肌肌浆网的Ca2 释放功能。结果:风心病组钙泵蛋白和兰尼碱受体相对含量比对照组分别显著减少23%(P<0.01)和10%(P<0.05),心肌匀浆肌浆网Ca2 摄取量和摄取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并且风心病患者钙泵蛋白相对含量变化与肌浆网Ca2 摄取率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1,P<0.01),“裸露”心肌束的相对Ca2 释放速率变化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且与兰尼碱受体相对含量变化密切相关(r=0.67,P<0.05)。结论:风心病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 摄取和释放功能下降的机制主要与肌浆网的Ca2 摄取和释放蛋白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不同年龄组大鼠肝细胞中 MDA、Mn-SOD、GSH、GPX、Ca~(2 )、Mg~(2 )-ATPase 的含量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膜和胞液的 MDA 均随增龄而呈递增趋势,其中尤以膜 MDA 升高明显,与青年组相比,膜 MDA 在中年组和老年组均显著升高(P<0.05);胞液 Mn-SOD 的活力则随增龄呈递减趋势,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GSH 含量和 GPX 活力随增龄的改变趋势相同,与青年组相比,中年组GSH 和 GPX 均显著升高(P<0.01),而从中年到老年其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或0.01),但仍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或0.01);膜 Ca~(2 ),Mg~(2 )-ATPase 的活力从青年到中年显著上升(P<0.05),从中年到老年该酶活力则明显下降(P<0.05),甚至略低于青年组。本文认为上述化合物均可以用来作为研究细胞衰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检测窦房结不同区域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在窦房结增龄性中的变化 ,进一步阐明病窦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我们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复合物技术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幼年兔组 (1~ 2周龄 )、成年兔组 (5~ 6月龄 )和老年兔组 (40~ 70月龄 )窦房结组织不同区域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荧光强度。结果 :光镜下 ,幼年兔组的窦房结组织细胞最密集 ,成年兔次之 ,老年兔最少 ,老年兔有细胞核固缩、裂解现象 ,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细胞数分别为 :2 6 .4 0± 3.2 7,15 .6 0± 2 .88,11.10± 1.91,其中两两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三个年龄组的兔窦房结组织的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荧光强度在外周区与中心区均有显著性差异 ,除了成年组 ,余年龄组的交界区与中心区表达也有明显差异 ;幼年组和成年组在窦房结中心区表达的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荧光强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49.95± 5 .74vs 6 0 .5 5± 10 .5 4 ,P <0 .0 1)。结论 :兔窦房结组织细胞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 ,并且在老年兔组出现核固缩、裂解现象 ;兔窦房结表达的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具有异质性 ;从出生到成年 ,兔窦房结组织中心区表达的L 型电压门控钙通道蛋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但在成年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Magnesium sulfate (Mg)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VF)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preven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VF have not been defined. The aim of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g in the prevention of VF and the mechanism of those effects. Series 1 studied antiarrhythmic effects on VF. Isolated rat hearts were perfused in the working heart mode with Krebs'-Henseleit bicarbonate buffer (KHB). Whole heart ischemia was induced by a one-way ball valve with 300 beats/min electrical pacing for 10 minutes followed by 20 minutes of aerobic reperfusion. After control perfusion, Mg was added from 5 minutes before ischemia and was continued to the end of ischemia (1.2 mM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2.4, 3.6, 4.8, and 9.6 mM for the study animals) or during reperfusion (3.6 mM).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aortic flow, and ECG were monitored. Series 2 studied the effect of Mg on [Ca2+]i. Hearts were perfused by the Langendorff mode and were loaded with 4 M of Fura 2/AM as a [Ca2+]i indicator. Ca2+ was monitored using the ratio of Fura-2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t excitation wavelengths of 340 and 380 nm. The hearts were subjected to a 20 minutes of low-flow ischemia followed by 20 minutes of aerobic reperfusion. Then 3.6 mM Mg was added to the KHB medium during ischemia. The duration of VF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in the 2.4, 3.6, and 4.8 mM/L Mg-added groups (472 ± 173, 779 ± 159, and 525 ± 202 second,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1200 seconds). Magnesium sulfate suppressed the fluorescence ratio of the diastolic Ca2+ level at the end of 20 minutes of ischemia from 40.5 ± 3.6% to 9.0 ± 1.0% (P 0.05 vs. control heart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g had a beneficial effect on VF and that the optimal Mg concentration was between 2.4 and 4.8 mM. The mechanism of the prevention of VF by Mg could be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Ca2+]i retention during ische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