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下颌骨侧位摄影是下颌骨的常规位置摄影。传统摄影方法获得的影像对比度低 ,清晰度差 ,下颌三个磨牙的牙根不能全部清晰显示。为此 ,我们通过几年的探索 ,对传统的下颌骨侧位摄影技术进行了改进 ,利用小角度、近距离的拍摄 ,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方  法1 摄影体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 ,头侧转 ,被检侧面靠暗盒 ,矢状面与暗盒平行 ,头稍后仰 ,使下颌骨颏部下缘与暗盒下缘平行 ,颧弓位于暗盒中点。2 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 2 5 ,通过上侧下颌角射至胶片。3 摄片距离  5 5cm~ 6 0cm。4 胶片尺寸  2 0cm~ 2 5cm(8× 1 0英寸 )。5 …  相似文献   

2.
<正> 编辑同志: 常规X线摄片检查髌骨轴位,由于被检者俯卧或侧卧于摄影台上,患侧膝关节需要极度屈曲才能够达到摄影目的。许多患者(尤其髌骨骨折患者)不能做到上述要求。摄影效果不甚理想。为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探索,设计了一种新的髌骨轴位投照法,即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左右投照。经过48例的试验,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 1、体位及片盒摆法:患者仰坐于摄影台一端,双手向后撑于台面之上,头后仰,双下肢自然下垂(以  相似文献   

3.
常规的颈静脉孔摄影方法是采用听眦线与台面呈4 5°角,中心射线向头侧倾斜15°角来摄取的。其缺点是,需角度测量和倾斜球管角度。笔者根据头颅的解剖特点及点线面之间的夹角关系,采用听眉线与台面平行且中心射线垂直的摄影方法,与传统摄影方法相比较,更具有优势。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 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 2~6 5岁,平均5 3.5岁。2 0例均为鼻咽癌侵及颅底患者,并且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静脉孔扩大。1.2 方法 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背及臀部用枕头垫高,头向后仰,听眉线与台面平行。中心射线:垂直通过两下颌…  相似文献   

4.
一、首先给患者摄取眼球的正侧位X线片,如果发现异物追摄定位片。二、定位方法:采用的是金属环定位法。三、步骤:患者点上麻药后,在角膜上缝金属环或放置定位窑作角膜标记,然后摄片。通常摄取眼球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垂位片。投照方法如下:1)眼球正位:一般取后前位。患者俯卧、头稍上仰,使听毗线与台面成45度角,患者双眼向台面垂直注视。中心线:垂直台面通过鼻根,射向胶片中心。2)侧位:取标准头侧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或坐于摄影台一端,视情况而定。头侧转,把患侧眼球放于胶片中心,使被检测眼球贴近台面,头部的失状面…  相似文献   

5.
颞下颌关节因其部位较特殊,邻近的骨骼解剖位置尤为复杂。一般的投照方法是让病人俯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床板,使头部转成侧位。X线管向足侧倾斜25~30度角,用沙袋或拳垫于下颌体部使头平稳不动。摄取两侧关节,以做比较。但此种方法有以下缺点。  相似文献   

6.
颞颌关节侧位是头部常见的投照方法之一。传统的颞颌关节侧位投照法是: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转成侧位,被检侧紧靠暗盒,使头部矢状面与暗盒平行,瞳间线与暗盒垂直,X线管向足侧倾斜25°~30°,对准对侧颞颌关节上方5cm处通过被检侧颞颌关节射人暗盒中心。但由于X射线机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几年引进无暗盒式X射线机,其X线管立臂均固定,垂直平移而不能做倾角运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院采用近距离斜射线投照下颌骨侧位,取得比较满意的摄影效果,现介绍如下。投照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下颌骨置于足侧垫高15°~20°的暗盒上。下颌仰起,下颌骨体下缘与暗盒下缘平齐,下颌齿列反咬。肢片尺寸:12cm×17cm(5×7).中心线:向头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对颈椎斜位摄影方法进行探讨 ,重点是椎间孔的显示方法。其结论是正确的颈椎双斜位摄影 :躯体冠状面与胶片成 6 0°角 ,而头部冠状面与胶片成 4 5°角 ,使上下颈椎倾斜角度略有偏转 ;球管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15°角 ,于 C3椎体下缘射入胶片中心。  相似文献   

9.
胡少平  丁勇  周咏平  马季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45-1147
介绍了对颈椎斜位摄影方法进行探讨,重点是椎间孔的显示方法.其结论是正确的颈椎双斜位摄影:躯体冠状面与胶片成60°角,而头部冠状面与胶片成45°角,使上下颈椎倾斜角度略有偏转;球管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角,于C3椎体下缘射入胶片中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技术探究肩关节骨性结构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单侧肩袖损伤患者及100例正常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全部受试人员肩关节扫描,测定并分析肩关节骨性结构指标,分别比较正常组及患者组左右两侧指标参数的差异及组间指标参数的差异。结果正常受试者各指标左右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患侧肱骨头侧头结节仰角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组(P0.05);患者组患侧肩胛盂向上倾斜角及扭转角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组(P0.05);患者组患侧头顶肩距小于健侧及正常组(P0.05)。结论采用MSCT进行肩关节骨性结构指标的测量操作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肱骨头头结节仰角、肩胛盂侧扭转角、倾斜角及头顶肩峰距等骨性结构指标与肩袖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1.
Zhou JB  Tang KL  Xie MM  Tao X  Li H  Xu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35-3338
目的 明确肩胛盂倾斜角和扭转角与冈上肌腱全层撕裂的关系.方法 42例经临床确诊为单侧冈上肌腱全层撕裂而对侧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者,用16排螺旋CT扫描,三维CT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技术,测量双侧肩胛盂倾斜角和扭转角,运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 肩胛盂倾斜角:患侧为(97.6±4.0)°,健侧为(96.1±2.9)°,双侧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比健侧大;扭转角:患侧为(-3.2±5.0)°,健侧为(-3.1±4.7)°,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结论 冈上肌腱全层撕裂与肩胛盂倾斜角大小具有相关性,与肩胛盂扭转角大小无关,提示肩胛盂倾斜角过大可能更容易引起冈上肌腱全层撕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与传统头影侧位片标志点清晰度的差异.方法比较50幅头影侧位DR影像处理前后与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标志点的清晰率.结果50幅头影侧位原始DR影像的19个软硬组织标志点清晰率(77.7%),比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85.9%)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R影像经影像后处理,19个软硬组织标志点清晰率(90.5%)比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85.9%)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以普通骨为自动曝光标准,软组织显示差,若只比较16个硬组织标志点,则50幅头影侧位定位DR影像处理前后16个硬组织标志点的清晰率分别为89.3%、98.1%,均比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16个硬组织标志点的清晰率(83.5%)高,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影侧位定位原始DR影像清晰率不如传统头影侧位胶片,但经影像后处理,清晰率比传统头影侧位胶片高(P<0.01),而DR影像处理前后硬组织清晰率均明显高于传统头影侧位定位胶片(P<0.01).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为面颅骨,呈马蹄形,分中部有牙齿的下颌体和两侧的下颌支,二者相交处为下颌角。下颌骨是造釉细胞瘤、含齿囊肿、根尖脓肿、骨肉瘤等的好发部位。牙源性骨髓炎、牙龈癌也常常侵及下颌骨,外伤也可引起骨折,所以下颌骨的投照在临床工作中常被用到。常规投照,需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部向足端下移,前臂伸直沿躯干平放,对侧身体抬高,臀部后移,下肢屈曲以固定身体,前臂屈肘,平置腰间,便于肩部后展,头侧转,使被检侧下颌贴近暗盒,片盒下垫一使颏高头低(倾斜15°角)的暗盒架,使被检侧下颌贴近暗盒,头颅矢状面取枕高面低倾斜,斜度依要求…  相似文献   

14.
颧弓轴位的X线摄影通常采用仰卧颌下顶位的投照方法,因该方法存在摆位困难、患者不易配合等因素,常使影像产生倾斜,且对老年或驼背等患者明显不适用。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总结出颧弓轴位—顶颌位投照方法,经过颅骨标本及13例颅面部外伤患者的投照,证明此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方法及效果(1)位置摆法:患者坐于摄影台旁,身体前倾、颈部前伸、下颌内收,使听眦线与胶片平行,被检侧颧弓置于胶片中心,头向健侧倾斜,使矢状面与胶片呈75~80°。中心线对准被检侧颧弓中央垂直射入胶片。(2)效果:颧骨弓部及颧弓的颞侧与颧侧根部暴露较充…  相似文献   

15.
<正>外踝骨折是常见踝关节骨折类型,临床主要采用踝关节正侧位摄影为检查与诊断依据,笔者发现在采取常规踝关节正侧位摄影未发现骨折的患者中,部分患者于伤后3周复查X线检查时发现外踝有骨痂形成,针对该部分患者出现漏诊  相似文献   

16.
<正> 肱骨上段侧位像一般采用穿胸侧位投照,但因穿胸侧位机体较厚,重叠的骨骼和软组织较多,X线胶片很难将肱骨上段侧位像满意显示。有些书籍及刊物对肱骨上段穿胸侧位摄影虽有论述,一般采用70~100cm距离投照,但实际投照的X线胶片总是不甚清晰。笔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参考了一些有关肱骨上段X线近距离摄影技术,对肱骨上段穿胸侧位用近距离摄影,这样可使近X线焦点重叠较多的骨骼和软组织放大失真,使投照的肱骨上段影像更加清晰,此投照位置对检  相似文献   

17.
<正> 日常工作中,有时碰到个别因头颅外伤,临床医师怀疑颅底骨折者,需要摄取颅底位平片,但常规法来摄取颅底位为禁忌症。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种适合这种病人的颅底摄影方法。现介绍如下。 患者呈仰卧位于担架车上,将担架车患者头侧置于立位胸片架(有活动滤线栅)前,患者头顶靠近胸片架并置于胸片架中心位置。患者颈后部垫一棉枕,使头  相似文献   

18.
赵海  李霞  温蜀江 《黑龙江医学》2005,29(10):729-731
目的探讨在拍摄C6~T2侧位时,如何避免椎骨不与肩部骨质重叠,提高相关椎体的诊断,并研究其被遮挡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1)回顾分析268例成人颈、胸椎侧位常规摄影,其中156例C6~T2被肩关节及上部肋骨遮挡;(2)牵拉侧位:被检查者双手在外力作用下被动牵拉,使双侧肩关节与C6~T2不相重合;(3)游泳者位:被检查者一侧上肢上举,另一侧上肢靠外力被动向下拉伸;(4)卧位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10°角,对准被检椎体经滤线器射入胶片中心;(5)被检查者不允许移动或昏迷时,采取双侧仰卧35°角斜位替代常规侧位。结果156例C6~T2在侧位摄影时被肩关节及上部肋骨遮挡,而采用此方法后均得以解决。结论上述检查方法有利于C6~T2的显示,是一种有效、经济、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与传统头影侧位片标志点清晰度的差异。方法:比较50幅头影侧位DR影像处理前后与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标志点的清晰率。结果:50幅头影侧位原始DR影像的19个软硬组织标志点清晰率(77.7%),比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85.9%)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R影像经影像后处理,19个软硬组织标志点清晰率(90.5%)比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85.9%)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以普通骨为自动曝光标准,软组织显示差,若只比较16个硬组织标志点,则50幅头影侧位定位DR影像处理前后16个硬组织标志点的清晰率分别为89.3%、98.1%,均比50例传统头影侧位胶片16个硬组织标志点的清晰率(83.5%)高,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影侧位定位原始DR影像清晰率不如传统头影侧位胶片,但经影像后处理,清晰率比传统头影侧位胶片高(P〈0.01),而DR影像处理前后硬组织清晰率均明显高于传统头影侧位定位胶片(P〈0.01)。  相似文献   

20.
头位分娩中,胎头不论采取枕横位、枕后位或枕前位通过产道均可发生不均倾势(胎头侧屈),但是以枕横位前不均倾势多见,枕前位和枕后位则罕见。不均倾位可分为前不均倾位和后不均倾位两种。前不均倾即胎头取侧屈位以前顶骨入盆,前顶骨下降到耻骨联合后,由于耻骨联合后面平直,不具备骶骨前的凹陷,前顶骨则无退让的余地,即使并无头盆不称,但顶乳突径难以通过骨盆入口,致使后顶骨架于骶岬上无法入盆,如有头盆不称,则困难更大。随着产程进展,胎头侧屈加重,可使胎头前耳降至耻骨联合后,前肩不但降至耻骨联合上,且侧屈的胎头垫于后肩下,胎头无法入盆,故几乎均需以剖宫产结束分娩。后不均倾位即胎头同样为侧屈姿势,以后顶骨入盆,并滑入骶岬下,称为后不均倾势,这样胎头是以额乳突径通过产道,胎头后顶多数能滑过骶岬先入盆,利用骶骨凹陷向后退让,使前项能从耻骨联合滑下,使胎头成均倾势,再向前旋转,按枕前位完成分娩机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