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个旧和宣威地区肺癌p53突变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云南个旧与及宣威地区是云南省肺癌的两大点状高发区,个旧以 矿工为高发人群,宣威以农民为高发,该两地区肺癌发生的病因已初步阐明,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 对26例个旧矿工肺癌患者,15例宣威农民肺癌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法研究p53第5至第8外显子突变,并对有突变的个体进行测序。结果 发现云锡矿工肺癌患者中有13例、宣威农民肺癌患者中有4例发生p53突变,应用DNA测序,发现云锡矿工肺癌中有1例于第135位密码子发生突变,由GCC→GTC,导致氨基酸改变,由丙氨酸→缬氨酸(Ala-Val),宣威农民肺癌患者中有1例于247位密码子突变,由AAC→TTC,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由天冬酰氨→苯丙氨酸(Asn-Phe)。结论 p53突变在云锡矿工肺癌和宣威农民肺癌中较常发生,并发现两例新的突变位点。p53突变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坑龄及组织学分类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高发区第4~8外显子的突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非增生瘢痕各12例,分别采用相应正常皮肤对照,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突变,非增生瘢痕标本和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对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在31例甲状腺癌中有10例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2.3%。p53基因突变在复发的患者中显著高于未复发的患者;p53基因突变与转移,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状况无显著差异,表明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p53基因检测与大肠癌早期诊断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作用,评估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对50例大肠癌家系成员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检测。结果 大肠癌家系成员和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为24%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可望成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溴乙锭染色法,分别检测43例卵巢肿瘤p53基因外显子5-8。结果显示:卵巢癌p53基因改变率高于良性肿瘤(P<0.05),p53基因改变见于交界性瘤及Ⅰ-Ⅳ期卵巢癌。提示p53基因改变与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它可能参与卵巢癌变的机制,同时可发生在卵巢癌的早期,并对其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理,了解肺癌中p53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采取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20例肺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p53基因突变12例,占总人数60%(12/20),分布于外显子5~8。其中第7外显子6例,第8外显子4例,第5、6外显子各1例。鳞癌突变率50%(3/6),腺癌突变率60%(6/10),小细胞肺癌突变率75%(3/4)。结论:p53基因突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套适用于临床检测的p53基因突变的分析方法,探讨肺癌发生发展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银染法对22例肺癌患者p53基因的第6、第7外显子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组织标本经PCR扩增,均获得特异的p53基因扩增产物,进一步对第6第7外显子应用SSCP进行突变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p53基因突变率各不相同,第7外显子的突变率(27.3%)高于第6外显子(9.1%)。结论:PCR-SSCP银染法是适于肺癌患者p53基因突变分析的简捷、快速而可靠的检测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将为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机理,提高临床早期对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技术。对14例小细胞肺癌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研究。结果:p53基因的5、6、7、8外显子突变率为57.1%(8/14)。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着较高的p53基因突变率。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为人类肺癌发生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p53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方法:分别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对35例肺癌病人手术切除组织的p53基因8号外显子(Exon8)进行突变检测。结果:采用DGGE检测的突变率为20%,而SSCP检测的突变率为11%。p53基因Exon8的总突变率为23%。结论:DGGE检测p5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高于SSCP。  相似文献   

10.
胡志鹏  郑金平 《医学综述》2012,(18):2940-2944
焦炉作业环境可导致焦炉工人的细胞遗传物质损伤,是肿瘤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个体某些遗传基因的多态性可影响焦炉工人的遗传损伤程度,在焦炉逸散物诱发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近年来对焦炉工人遗传损伤有关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作一综述,为焦炉职业接触者筛选易患个体或高危人群,并对易患人群实施有效的个体防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p53基因突变表达情况,评价p53基因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3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6、7、8位点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比较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3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未检出p53基因突变;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p53基因突变率为37.5%(12/32),与癌旁正常组织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p53基因突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为15.6%(5/32),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阳性者其相应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经过3个月随访,其中有1例确诊为肝转移。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胃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录英  金亦  苏祖兰  任泽肪  何丹 《广东医学》2001,22(10):900-901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和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检测其中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结果 p5 3基因蛋白在 5 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 ,其中p5 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有淋巴结转移者 ( 77% )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4 5 % ,P <0 0 5 ) ,p5 3蛋白在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及白细胞中均为阴性 ;5 1例肺癌患者中 2 8例血白细胞DNA均未见p5 3基因突变。结论 p5 3基因在肺癌患者血白细胞DNA未见突变 ,p5 3基因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大肠癌p53基因突变与p53基因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T-PCR-SSCP方法检测100例新鲜大肠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以PAb1801单克隆抗体(单抗)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检测相同腺癌组织p5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在这100例大肠腺癌中,p53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1%,PAb1801单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级化)阳性率为62%。在p53基因突变检测阴性的49例中,24例PAb1801阴性,25例PAb1801阳性;51例p53基因突变检测阳性中,14例PAb1801阴性,37例PAb1801阳性,Fisher'sexacttestP=0.02。结论大肠腺癌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基因蛋白表达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焦炉逸散物的焦炉工人血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肺癌高危人群筛检中的意义.方法 运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blot),对接触组118例和对照组50例人群的血清p53蛋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血清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接触组不同工龄组、不同作业地点间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常大量接触焦炉逸散物可使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增加p53基因异常的危险性,从而使焦炉工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刘坤平  钟瑛  莫鉴锋 《广东医学》2001,22(6):485-486
目的:探讨本地区散发性大肠癌p53、p16蛋白表达、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SSCP-PCR检测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免疫组化检测p53,p16蛋白表达,结果p16基因缺失率48%(19/40例),未见突变,p16蛋白缺失率为55%(22/40)。p53基因突变率30%,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27/40例)。组织学分组Ⅱ,Ⅲ级p16基因缺失率明显高于Ⅰ级(P<0.01),临床分期D期p53估变明显高于临床分期B,C期(P<0.05),结论p16基因缺失、5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最新的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分析平台-Phyre系列软件,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p53基因的第282位密码子点突变后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6HBE肺癌细胞株p53基因第282位密码子出现一个G→T的点突变,其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CGG)→亮氨酸(CTG)。由于氨基酸的极性改变,可能破坏了p53蛋白与DNA结合面β-发夹结构上的接触,导致p53的H2螺旋与DNA大槽结合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 p53 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5 4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p53 基因的表达率、表达特点与临床病理和雌激素受体 (ER)的关系。结果 在人的乳腺癌中 p53 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中 ,阳性表达率为 5 5 .6 % ;ER阳性表达率为 46 .3% ;p53 基因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临床病理分期无关 (P >0 .0 5 ) ;与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ER受体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p53 基因突变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p53 蛋白抑制了乳腺癌ER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