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究CT小肠造影(CTE)对结肠型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于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结肠型克罗恩病患者36例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行CTE检查,分别观察两组影像特征,结合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对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克罗恩病患者中,CTE影像示肠壁不均匀增厚21例、肠道狭窄22例、瘘管形成7例及累及升结肠21例,均高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粘液便18例及血便22例高于克罗恩病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结肠型克罗恩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P<0.05)。克罗恩病患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含量均值分别为28.17 mg/L vs 17.67 mg/L、32.25 mm/h vs 22.95 mm/h;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含量的平均值对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E影像特征更直观地对结肠型克罗...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的肠道慢性炎症,其病变部位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病理检查结果、内镜表现以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和内镜特点,从而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睡眠状态的影响,旨在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解决溃疡性结肠炎难治愈的难题。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16)。对照组给予益生菌治疗,观察组给予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用药治疗的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22例患者有效,有效率91. 7%明显高于单用益生菌治疗的有效率75. 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PSQ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葛根芩连汤联合益生菌可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可有效改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血小板水平,改善睡眠状态,且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益生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IFX治疗的中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例,观察IFX治疗0~6周患者临床表现、内镜学表现、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 29例患者IFX治疗后1周,腹泻、腹痛及发热症状均有好转;第6周时症状缓解率72.4%,黏膜愈合率48.3%,临床缓解率41.4%,C-反应蛋白[3.16(3.16,5.20)mg/L]、红细胞沉降率[7.00(2.00,10.75)mm/h]、D-二聚体水平[94.00(56.00,163.25)μg/L]较治疗前[5.40(3.16,42.60)mg/L、24.50(12.25,46.75)mm/h、362.50(172.50,632.50)μg/L]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40.20(35.60,42.20)g/L]较治疗前[36.50(33.40,39.85)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6%。结论 IFX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表现,以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6年共352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病情绝大部分是轻中度,重度仅占8.2%;结肠表现为连续性病变,以弥漫性充血糜烂、浅表溃疡、假息肉形成、黏膜萎缩为主要改变。结论:结肠镜检查结合活检是诊断UC最可靠的方法,但对病情的评估还应包括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电子结肠镜下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炎型240例(28.67%),直乙结肠炎型223例(26.64%),左侧结肠炎型145例(17.32%),直乙降横结肠炎型98例(11.71%),右侧结肠炎型31例(3.70%),全结肠炎型100例(11.9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发病年龄25~47岁居多。  相似文献   

7.
王钢  乔进鹏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59-2060
[目的]探讨发病晚于50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晚发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出现粘液血便、弥漫分布病变表现明显少于早发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晚发组肠外症状表现明显轻于早发组,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晚发溃疡性结肠炎与早发溃疡性结肠炎二者疾病行为相近,但晚发组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择UC慢性复发型和慢性持续型病例54例,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直肠滴入,配合口服美沙拉嗪。疗程为1个月,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显著降低血小板计数及升高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a其他肠道疾病误诊为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初发型溃结的15例患者中后被确诊为细菌性痢疾5例,阿米巴肠炎2例,缺血性肠炎2例,嗜酸性结肠炎1例,结肠癌1例,肠结核1例,放射性肠炎1例,肠道白塞氏病1例,肠型紫癜1例。结论:初发型溃结临床极易误诊,应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肠镜及病理全面分析,必要时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间断腹痛、黏液性脓血便10个月,再发6 h入院。结合结肠镜及活组织病理等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但给予美沙拉秦治疗后仍有腹痛、黏液性脓血便。进一步行骨髓穿刺及骨髓JAK2 V617F基因分析,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羟基脲等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结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其认识,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钟雪  杨闵  杨南萍 《华西医学》2009,(8):2081-2083
目的:探讨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住院收治的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住院病历共计46例,抽取与女性患者入院时间及病程大致相等的男性病历40例,记录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调查女性患者中血小板计数与血沉、C-反应蛋白、球蛋白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病年龄女性组为(30±11)岁,男性组为(24±7)岁(P=0.003);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关节活动受限和病情活动指标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与C-反应蛋白、血沉、球蛋白分别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C-反应蛋白:r=0.608,P=0.000;血沉:r=0.558,P=0.000;球蛋白r=0.411,P=0.005)。女性组中HLA-B27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强直性脊柱患者的发病年龄大于男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有助于评价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定量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12例KD患儿急性期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及其临床表现。将冠状动脉内径转换为Z值,KD患儿按冠状动脉Z值的大小分为4组,无扩张组(ND)415例、小冠状动脉瘤组(SCAAs)133例、大冠状动脉瘤组(LCAAs)47例及巨大冠状动脉瘤组(GCAAs)17例,比较各组患儿间性别、年龄、典型病例比例、发热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以及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及其Z值变化。结果 ND组KD患儿发热天数为(7.75±3.12)d、SCAAs组为(8.50±4.12)d、LCAAs组为(8.57±3.58)d、GCAAs组为(11.88±4.33)d,各组KD患儿发热天数随冠状动脉Z值的增大有逐渐延长的趋势(F=22.375,P<0.05)。各组KD患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白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6、1.116、0.121,P均>0.05);但各组KD患儿血小板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量随冠状动脉Z值增大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GCAA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量最高(F=22.029,P=0.000)。与急性期比较,ND组的患儿在恢复期冠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34)mm vs(2.33±0.36)mm,t=1.926,P>0.05],但其Z值的比较(0.41±0.82 vs 1.17±0.75)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5);并且SCAAs组(1.32±0.89 vs 3.40±0.62)、LCAAs组(3.12±2.27 vs 6.20±1.28)、GCAAs组(11.88±6.77 vs 20.4±9.70)冠状动脉内径Z值均比急性期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3、4.579、3.480, 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径Z值是经体表面积校正的标准值,消除了病程中患儿年龄增长的因素,可准确反映KD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恢复期变化过程。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大小准确定量冠状动脉内径对KD管理及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人Wilso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及避免延误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09年6月确诊的36例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Wilso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肝病首发症状依次为腹胀、腹水(69%),纳差(56%),恶心、呕吐(50%),少见症状为呕血、黑便(11%),肝、脾肿大是最主要的体征;大多数患者肝功能异常;50%的患者发现角膜色素环;94%的患者血铜蓝蛋白〈0.2g.L-1。有30例早期延误诊断。所有患者采用低铜饮食,主要治疗药物为口服青霉胺(0.6~1.5g.d-1),2例晚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结论:以肝病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成人Wilson病常被延误诊断,其诊断仍依赖于临床表现结合角膜色素环及铜代谢异常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早产儿感染性疾病(I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6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疾病及感染与否分为3组,ID组(n=46),NID组(n=66),对照组(n=50),比较治疗前后的hs-CRP、血细胞参数(WBC、PLT、NGR%、ESR)、感染阳性检出率及不同病原体hs-CRP水平。结果 (1)3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ID组的hs-CR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WBC,而NID组的WBC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较之病毒、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细菌感染的hs-CRP水平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菌与G-菌感染比较,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内比较:较之治疗前,ID组治疗后的hs-CRP、WBC、NGR%、ESR,NID组的hs-CRP、WB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组的PLT,NID组的PLT、NGR%、ESR,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ID组、NID组的hs-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ID组的NGR%、ESR明显高于NID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D组与对照组的NGR%、ESR,各组的PLT以及治疗后各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虽可作为早产儿ID,尤其是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但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其他非特异性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川崎病(KD)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5例川崎病患儿分为A组(血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25例,B组(阿司匹林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及冠心病(CAD)发生率。结果45例患儿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9例(A组10例,B组9例),病变率42.2%,治疗后WBC、PLT、ESR、CRP、血沉恢复正常时间、CAD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冠脉病变2周后的恢复率(40.0%),高于B组(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变情况明显好于B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多样性临床表现,探讨建立分子诊断的方法。方法:采集6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序列分析方法检测ATP7B基因突变,并对p.Arg778Leu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43.5%)患者诊断时年龄<8岁,且均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有2例出现K-F环,而59.3%的患者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表现为肝脏疾病的患者相比,以神经系统为表现的患者诊断时年龄较大(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二尖瓣返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KD患儿152例,其中初期(病程第0-2周)合并二尖瓣返流,后期(第4-7周)复查消失者为组Ⅰ;初期及后期均合并二尖瓣返流者为组Ⅱ;初期及后期均无二尖瓣返流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实验室资料(包括WBC、PLT、CK-MB、ALB、CRP、ESR)、冠状动脉扩张、左室增大、返流程度。结果:KD患儿初期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为22.4%(34/152),后期为9.2%(14/152)。1例发生心力衰竭,3例出现一过性心功能不全,均为组Ⅱ中合并中度返流患儿。组Ⅰ、Ⅱ分别与对照组的性别、左室增大、冠状动脉扩张、WBC、CK-MB、ALB、CRP、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与组Ⅱ之间的左室增大、冠状动脉扩张、返流程度、WBC、CK-MB、CR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所合并二尖瓣返流多可自行缓解,但返流严重或持续存在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合并二尖瓣返流者其炎症水平较高,易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的相关临床疾病.方法 将血小板计数(PLT)〉500×10^9/L的3 065例RT患儿纳入调查,根据PLT将其分为4组:A组(PLT:〉500×10^9/L~700×10^9/L,n=2 533)、B组(PLT:〉700×10^9/L~900×10^9/L,n=434)、C组(PLT:〉900×10^9/L~1 000×10^9/L,n=61)和D组(PLT:〉1 000×10^9/L,n=37).分析各组患儿的原发疾病.结果 患儿RT的总发病率为8.5%(3 065/36 000).RT的发病随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其中,1岁以内患儿RT的构成比为72.0%(2 206/3 065).4组患儿以PLT轻度增高为主(82.6%,2 533/3 065),疾病种类包括肺炎,其他感染,组织损伤(烫伤、烧伤及骨折等)及其他疾病,其中,肺炎所占百分比最大,为51.4%(1 574/3 065).结论 RT患儿以感染性疾病多见,尚无与RT相关联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有血管炎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SLE住院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N-CA,ANCA阳性者加做髓过氧物酶(MPO)、蛋白酶3(PR3)的酶联免疫检测(ELISA)。对患者进行SLEDAI评分评判疾病活动性,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血管炎病变发生比率及疾病活动度有无差异。结果①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在SLE中的阳性率是15.2%,其中核周型ANCA阳性14.5%,胞浆型ANCA阳性0.7%;②SLE患者皮肤血管炎病变(包括面部红斑、结节红斑、雷诺现象、网状青斑、紫癜)发生率78.3%,肺间质病变(包括肺间质纤维化及出血性肺泡炎)发生率6.5%,肾脏病变(血尿及蛋白尿)发生率64.5%,ANCA阳性及ANCA阴性组SLE患者血管炎表现,包括皮肤血管炎(P=0.442)、肺间质病变(P=1.000)、肾脏病变(P=0.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对所有SLE患者进行SLEDAI评分,ANCA阳性组及ANCA阴性组SLE活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的结果与SLE血管炎表现及病情活动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miR-181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了30例SLE患者和30健康个体血清miR-181a,分析了其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抗dsDNA抗体和SLEDAI-2K评分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和健康个体血清miR-181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7(P25~P75:78~354)和41(P25~P75:2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6,P〈0.01).SLE患者血清miR-181a与血沉、C反应蛋白、抗dsDNA抗体和SLEDAI-2K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1、0.63和0.55(P值均小于0.01).结论 血清miR-181a是评估SLE病情的有益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