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善福 《淮海医药》2004,22(1):38-38
目的 评价 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 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 CT表现为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2 5例 ,脑实质内出血合并 SAH 8例 ,脑室内出血合并 SAH4例 ,硬膜下出血合并脑梗塞 1例。结论  CT为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提供了好方法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才CT表现及围生期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对7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颅脑CT检查显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占74%,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14例,18%。单纯6实质内出血5例7.7%,37例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占47.3%。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最高,占74%。常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危险因素为围生期窒息、产伤和早产,结论是提高围生期质量是防治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18例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9例,脑实质出血(ICH)3例,室管膜下出血(SEH)及脑室出血(IVH)5例,硬膜下出血3例,混合型出血6例。结论①SAH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2.7%。CT能明确显示各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根据Flodmark分级对出血量进行估计;②SEH及IVH多见于早产儿,CT可明确诊断,并可评价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程度及其转归;③硬膜下出血在后颅凹处多见,CT容易漏诊;④ICH的出血量一般较少,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空洞脑。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为首选诊断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CT检查结果及其与患儿出院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七年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610例,了解头颅CT检查结果和出院转归,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出院转归中有效率75.90%;有89.67%新生儿颅内出血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31.48%的患儿出血部位数≥2个;脑室内、脑实质出血、多部位出血与出院转归的关系经χ2检验P〈0.01。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CT检查结果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出血次之,大部分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和多部位出血的患儿出院转归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CT表现及围产期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对10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6例患儿颅脑CT检查显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85例(8O.2%),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内或脑室内出血8例(7.5%),单纯脑实质出血13例(12.3%),92例(86.8%)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脑实质出血。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危险因素为围产期窒息。因此,提高围产期质量是防治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17例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 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单纯实质出血2例,脑室管膜下出血1例,脑室出血4例,混合型脑出血12例.结论①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仅表现为直窦高密度者,确定超过5 mm,为诊断标准,并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前窄后宽和全长增宽3种类型;②脑室管膜下出血见于早产儿,CT诊断较困难.③脑室出血易发展为梗阻性脑积水,甚至积水性无脑;④硬膜下出血在后颅窝处多见,CT容易漏诊;⑤脑出血的出血量一般较少,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空洞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的诊断及与病理关系。方法对165例临床诊断为HIE患儿进行CT检查。结合病理进行CT对比分析。结果165例HIE患儿中,轻度83例,占50%,中度62例,占38%,重度20例,占12%。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室内出血5例,硬膜下血肿2例。结论CT检查能明确诊断及HIE患儿的脑损伤情况和颅内出血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颅内出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经CT确诊的3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硬膜下出血2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8例,其中脑室内出血伴硬膜外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颅内出血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患儿颅脑CT检查显示单纯性蛛网膜下出血47例,占73.44%;硬脑膜下出血7例,占10.94%;脑室内及室管膜下出血6例,占9.38%;脑实质出血4例,占6.25%。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最高,占73.44%。CT检查可准确显示颅内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可以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进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初次检查时间生后7d内,CT复查时间纠正胎龄为40周。结果 55例患儿脑实质内均可见低密度影,胎龄越小,窒息越重,低密度范围越广泛。CT分度轻度者26例,占47.3%,合并脑室管膜下出血14例,脑室内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CT分度中度者16例,占29.1%,合并室管膜下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CT分度重度者13例,占23.6%,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室出血5例。结论早产儿HIE病灶低密度范围越广泛,发生后遗症概率越高,程度越重;轻度HIE早产儿合并症少预后较好,中度HIE需结合CT病灶密度及合并症情况来判定预后;重度HIE常合并多类型、多部位出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及CT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提高临床诊断与CT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660例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结果 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590例,占89.4%,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66例,占10.0%;产钳伤致颅内出血4例,占0.6%.脑内血肿32例,占4.8%;脑室出血18例,占2.7%;硬膜外血肿2例,占0.4%.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最多见,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次之.CT能明确诊断绝大多数新生儿的颅内出血,故临床疑有新生儿颅内出血者(特别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和维生素K缺乏的新生儿)应尽早行CT检查.但部分CT征象不典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需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诊断.CT对指导临床出血分型、早期治疗、随访观察、预后估计及预防并发症等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均有明确的窒息史,且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应用CT和MRI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MRI总体检出率为97.6%(41/42),CT总体检出率为90.5%(38/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1,P>0.05)。MRI、CT总体检出率分别为脑水肿100.0%(30/30),93.3%(28/30);脑室出血检出率为100.0%(7/7),85.7%(6/7);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50.0%(1/2),100.0%(2/2);矢状旁区损伤100.0%(1/1),100.0%(1/1);脑动脉梗死100.0%(2/2),50.0%(1/2)。结论CT和MRI均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脑水肿、脑室出血、矢状旁区损、脑动脉梗死初诊可以选择MRI诊断,对于基底核丘脑损伤检出率为初诊可以选择CT,必要时可以两种诊断方面联合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治疗组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中基本治愈21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6例,总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79.0%;对照组中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9例,总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5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表现特征及CT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发性小脑出血多伴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或脑梗死;血肿多为圆形,其周围水肿较轻;血肿进入四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的发生率较高(16例);可并发梗阻性脑积水(4例)。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诊断小脑出血方便、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的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与YL-1型一次性穿刺针穿刺组,根据术前出血部位、血肿量、CT扫描及意识状况分别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YL-1颅内穿刺术,观察术后24h FAM、ADL评分,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YL-1颅内穿刺组术后24h FAM评分、ADL比例明显高于延后开颅组(P<0.05);YL-1颅内穿刺组死亡3/102(2.94%),早期开颅组术后死亡12/58(20.68%),延后术后死亡16/52(30.76%),死亡率,早期组与延后组均高于YL-1颅内穿刺组(P<0.05)。结论早期进行微创YL-1颅内穿刺手术治疗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均行头颅CT定位,采用一次性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血肿靶点穿刺,经抽吸、粉碎、冲洗、液化、引流等治疗。结果存活58例,死亡10例,死亡率14.7%(10/68);存活病例随访3~6个月后恢复情况:Ⅰ级36例;Ⅱ级19例;Ⅲ级10例;Ⅳ级3例;无植物生存状态。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安全简便,特别对重度脑出血患者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缩短病程.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颅超声对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Neonate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NIH)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探讨筛查和早期诊断NIH安全、简便的方法。方法对临床表现疑似NIH的新生儿156例进行经颅超声检查。结果 92例患儿有颅内出血超声图像改变,有窒息病史者,最常见出血部位为室管膜下出血占38例,其次为脑室出血占17例;有产伤史者,出血部位主要在硬脑膜下出血占10例,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例;无明显诱因引起颅内出血者,出血部位在蛛网膜下腔者占10例,脑实质出血占6例。结论经颅超声检查诊断NIH安全、简便、无创、价廉、无射线损害、适合动态追踪观察等优点,尤其对NIH出血后随访观察,超声更具优势,超声诊断对NIH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常规筛查和随访NIH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选用YL-I型直径3 mm的微创针对颅内血肿进行穿刺碎吸。结果 58例患者,出院52例,死亡6例。随访3个月至2年,正常及生活自理者(ADL I级+ADLⅡ级)63.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BD)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而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9例经CT、MRI确诊的VBD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结果9例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直径为4.8~14.0 mm,迂曲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长度分别为29.8~46.5 mm和23.8~33.4 mm。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基底动脉侧向偏移度均以2级( Smoker 分级法)最常见:分别有6例(66.7%)和5例(55.6%);基底动脉右侧移位7例(77.8%);基底动脉钙化6例(66.7%);桥脑受压变形4例(44.4%)。9例中,发现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5例(55.6%),大面积脑梗死1例(11.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结论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CT、MRI可作为VBD的重要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于复发性脑出血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30例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男21例,30例中10例(33.33%)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1例(3.33%)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其余19例(63.33%)均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2次出血患者23例中,有效率为73.91%;3次出血患者6例中有效率为33.33%;4次出血患者1例中,有效率为0%。结论高血压是再发性脑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再出血的预防关键在于控制高血压病,合理治疗糖尿病、避免情绪波动、便秘等引起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