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nterior 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ACAID)是一种机体主动的下调性免疫反应,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抑制抗原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2)抑制补体结合性抗体的分泌;(3)产生抗原特异性致敏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4)产生抗原特异性非补体结合性抗体。其临床意义在于:(1)通过诱导ACAID提高角膜、视网膜等眼组织移植的成功率;(2)通过诱导ACAID防治葡萄膜视网膜炎。避免发生疱疹性角膜基质炎;(3)通过消除ACAID避免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与葡萄膜炎防治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CAID)是抗原置入前房后诱发的一种系统免疫偏离现象,以迟发性超敏反应受抑为特征。本文介绍了近10多年来有关ACAID现象的实验研究概况,ACAID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ACAID形成必须有完整的眼-脾功能轴心,前房的微观环境是诱导ACAID的关键,房水中含有多种免疫调节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化生长因子---β.近年来有实验证明在活体内或培养皿中模拟前房的微观环境诱导ACAID能防治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给防治人类葡萄膜炎展示了希望和前景。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56-58) 相似文献
5.
高玲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5):309-312
视网膜移植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免疫排斥反应是一大主要障碍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在防止视网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发生重要作用。本文对ACAID的发生机制、调节因素以及与眼组织移植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中参与的细胞表型及其凋亡。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16只Lewis鼠后,于眼组织切片和平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 凋亡染色,所用抗体为抗单核细胞、巨噬细胞(EDI)、MHC-II类抗原(OX6)、T淋巴细胞(R73)的单克隆抗体,所用原位凋亡试剂盒为TACS1 Klenow。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16只鼠中12只发生了临床可见的葡萄膜炎,炎症平均得分为1.29±0.7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葡萄膜和视网膜中有大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MHC-II+细胞浸润,这些组织中均可见浸润细胞的凋亡,虹膜睫状体中凋亡细胞明显多于脉络膜和视网膜中的凋亡细胞。结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MHC-II+细胞均参与了EAU的形成,在EAU早期即有浸润细胞发生凋亡,此可能是导致这种炎症迅速消退的重要机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7.
张移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0,24(6):321-325
免疫赦免是眼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是眼免疫赦免的中心部分。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两者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介绍两者形成的生理基础及免疫机制,尤其是一些细胞因子如TGF-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了眼免疫赦免及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的本质。研究眼免疫赦免及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治疗、高危角膜移植、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排异机制的研究及防治。 相似文献
8.
翟长斌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6):364-371
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是一种抗体主动的下调性免疫反应,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抑制抗原特异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和表达(2)抑制补体结合性抗体的分泌;(3)产生抗原特异性致敏的细胞毒T细胞前体细胞;(4)产生抗原特异性非补本结构性抗体:(5)诱导产生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表达的抑制性T细胞。本文就近年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眼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视网膜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视网膜内的表达与意义.方法 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方法.90只Lewis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分组,分别为未治疗组40只大鼠、治疗组40只大鼠及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动物模型,治疗组从免疫后1~28 d,给予环孢素(CsA)灌胃,每天20 mg/kg体重,而未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未给予免疫和治疗.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 d按分层随机号抽取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10只大鼠进行相关枪测,观察大鼠眼部炎性变化,双眼取材,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内SOCS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和视网膜内SOCS蛋白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用Mann-Whitney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进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炎性反应分值比较.结果 免疫后14 d,未治疗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房水闪辉阳性,虹膜后粘连,瞳孔不规则甚至前房积脓,炎性反应分值是1.5±0.5;而治疗组眼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炎性反应分值是0.5±0.3.未治疗组的IL-12、IFN-γ及IL-4免疫后14 d达到最高峰(均P<0.05),免疫后28 d IL-12、IFN-γ下降到正常水平(均P>0.05),IL-4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IL-12、IFN-γ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均P>0.05),IL-4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均P<0.05).SOCS1、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mRNA免疫后14 d表达最高,未治疗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41倍和3.36倍,治疗组分别为1.44倍和1.73倍;SOCS3和SOCS5mRNA在整个病程中逐渐升高,免疫后28 d表达最高,未治疗组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95倍和3.16倍,治疗组中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59倍和3.58倍.未治疗组SOCS1和CIS蛋白在免疫后7、14、21 d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二者免疫后14 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两组中SOCS3和SOCS5蛋白在免疫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 EAU发生过程中视网膜SOCS1升高与Th1型反应增强有关;在发病的不同阶段中CIS与SOCS3升高和Th2细胞反应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与缓解葡萄膜炎的发病强度有关;SOCS5水平升高在眼局部炎性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与Freund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7、12、15、21 d被处死,取所有大鼠的眼球和脾脏,固定后制作眼组织平片和眼球及脾脏的石蜡连续切片。使用单克隆抗T-bet 和CD4的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在上述组织平片及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单染和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阳性细胞,数据经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 结果 正常眼和脾组织中均见少量T-bet阳性细胞;免疫后7 d,虹膜、视网膜及脾脏中T-bet的表达增加,免疫后15 d达高峰,免疫后21 d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双染色显示,T-bet阳性细胞中多数为CD4+。 结论 T-bet在EAU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1而实现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72-17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口服免疫耐受预防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过程中血清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方法 Lewis大鼠72只随机分为EAU组、口服视网膜S抗原10、100μg组和1、10 mg组、对照组,每组各12只大鼠。其中,EAU组用视网膜S抗原50μg和弗氏完全佐剂免疫诱导EAU模型,口服10、100 μg组和1、10 mg组,分别插管喂饲视网膜S抗原10、100 μg,1、10 mg和1 mg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液1 ml,隔日1次,共7次,然后按上述方法诱导EAU;对照组插管喂饲磷酸盐缓冲液和1 mg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混合液1 ml,隔日1次,共7次,然后诱导EAU。观察每组大鼠眼部EAU的临床表现。在EAU高峰期取大鼠眼球,进行病理分级。同时取大鼠血清,分离脾细胞,培养后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2、IL-4和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100μg、1 mg组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浓度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增高,与EAU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9, 68.8, 35.7,7.5,P<0.01);10 μg、10 mg组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μg、1 mg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浓度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浓度增高,与EAU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1,15.6,33.1,167.7, P<0.01);10 μg、10 mg组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与EAU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免疫耐受预防EAU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降低,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增高。口服过高或过低剂量抗原不能预防EAU,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也无明显改变。提示细胞因子在口服免疫耐受预防EAU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 类结合蛋白(IRBP)免疫100只Lewis大鼠诱导EAU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从免疫后第1天至第28天,给予环孢霉素A(CSA)灌胃,20 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免疫前、免疫后7、14、21、28 d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并抽取其心脏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2、干扰素(IFN)-γ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内SOCS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免疫后14 d 时炎症最明显。对照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治疗组前房轻微炎性渗出,但无虹膜后粘连及前房积脓。对照组血清中 IL-12、IFN-γ免疫后14 d达到最高峰,28 d下降到基础水平,治疗组在免疫后14 d达到高峰,但是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免疫前比较无差异;IL-4在对照组中下降不明显,治疗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SOCS1、SOCS5 mRNA免疫后14 d表达最高,对照组分别是免疫前的4.05和3.83倍,治疗组分别为1.15和1.16倍;两组中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与SOCS3 mRNA轻度升高,对照组较治疗组略明显。对照组中SOCS1、SOCS5蛋白在免疫后7、14、21 d时显著高于免疫前,CIS、SOCS3蛋白在免疫后14、21 d显著高于免疫前;治疗组中仅SOCS1蛋白在免疫后14 d显著高于免疫前,其他时间点较免疫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 SOCS1、SOCS5水平升高与EAU发生过程中的Th1型反应增强有关,CIS、SOCS3水平轻度升高可能是存在着Th2细胞反应的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实现动态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13.
前房相关的免疫偏离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房相关的免疫偏离及其生物学意义杨培增综述 龚向明,李绍珍 审校(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于前房内植入异体组织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诱导出细胞毒T细胞的前体细胞,但不能诱发出迟发型过敏反应,这种现象被叫做前房相关的免疫偏离(a... 相似文献
14.
15.
葡萄膜炎是眼科常见病,由于其活体标本难以获取以及伦理学原因无法观察病程的自然过程,所以其发病机制研究大多从动物实验获得.多种自身抗原在多种动物均可诱发出葡萄膜炎,但不同的抗原诱发葡萄膜炎的途径并不相同,各种模型临床特点和病理改变各不相同,与人类葡萄膜炎也有一定差别,需要更多的动物模型从不同侧面探讨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CAID)诱导及预防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甘氨酸法制备可溶性角膜分类抗原,分组行兔前房注射诱导ACAID,并观察各组部分耳膨胀试验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术后排斥反应。结果角膜上皮、内皮、基质及全角膜可溶性抗原皆可诱导 ACAID,诱导质量浓度为 2. 0mg/ml。成功率分别为90%,100%,80%和100%。同期角膜移植免疫排斥率降低,植片存活时间延长。高危观察组仍可诱导出ACAID,并可推迟排斥反应的发生。结论角膜可溶性抗原可以诱导产生ACAID,无严重并发症,对兔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TNF-α MCAb)对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 合成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R16多肽片段,联合免疫佐剂诱导EAU动物模型。按照注射次数不同将大鼠分为2组,分别于IRBP R16免疫后的第6天和第4、6、8天自大鼠尾静脉注入TNF-α MCAb,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眼部临床表现,同时设未治疗组大鼠作为对照。于IRBP R16免疫后第13天测量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并于第14天处死大鼠,取眼球行组织病理检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注射后14 d 时大鼠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及房水中IFN-γ水平。测量引流淋巴结细胞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生反应。结果 TNF-αMCAb治疗组大鼠的眼部炎症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病理分级下降;房水和血清中IFN-γ水平降低,血清中IL-4增高;DTH反应下降;引流淋巴结细胞对IRBP R16多肽刺激的增生反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次注射相比,3次注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 TNF-αMCAb能够有效减轻EAU大鼠眼部的炎症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改变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多次应用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 uveoretinitis,EAU)大鼠模型眼部研究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免疫Lewis鼠160只后,在眼组织切片上应用SOCS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在眼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大鼠40只做对照。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在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部位可见SOCS-1和SOCS-5蛋白表达;而在正常Lewis鼠未见SOCS蛋白表达。统计学结果显示,SOCS-1和SOCS-5蛋白表达与EAU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1=0.954,r2=0.963,P<0.01)。结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Lewis鼠出现SOCS阳性表达细胞在EAU的发病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