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时间的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可引起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导致左心室(LV)功能障碍,需要考虑心室起搏的替代部位。理论上右室间隔起搏(RVSP)是一种接近生理性的起搏,成为研究心室替代起搏的热点。RVSP导线常规定位是通过透视和心电图的特征图形来确认的。然而,最近的几项研究认为上述定位方法是不充分的。因此,需要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确认心室间隔起搏导线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长期右室(RV)起搏对左室(LV)不同步、LV功能和心力衰竭症状的影响。背景:房室(AV)结消融及随后的长期RV起搏是心房颤动(AF)患者的极佳治疗选择。方法:对55例药物难治性AF患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心功能 ,用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测定 2 0例VVI型起搏器术后病人及 1 9例对照组的心功能。结果 :VVI起搏器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RVEF、LVPER、LV1 / 3EF、LV1 / 3E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舒张功能参数LVPFR、LV1 / 3F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LV1 / 3FR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心室收缩协调性参数PS和LVPHS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提示 :VVI型起搏器使心室收缩协调性下降 ,但对心功能无显著影响 ,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安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量表化分析 ,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起搏患者的心理特点的影响。方法 :病例组 6 0人 ,均由经静脉系统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 ,时间超过 3个月。其中房室顺序起搏组 (安装DDD或VDD型起搏器 ) 2 4例 ,心室单腔起搏组 (安装VVI型起搏器 ) 36例。在常规随访过程中要求患者填写完成问卷或量表 ,包括一般状况调查、患者心脏症状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对照组为门诊查体的健康人 30例 ,按要求填写SCL 90量表。量表采用标准评分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房室顺序起搏组和心室单腔起搏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房室顺序起搏组SCL 90得分与心室单腔起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前者优于后者。心室单腔起搏组患者抑郁、敌对性、躯体化等心理症状得分高于房室顺序起搏组 (P <0 .0 5 )。结论 :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可以影响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 ,房室顺序起搏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优于心室单腔起搏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和应变/应变率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患者植入双室起搏器后随机进行4种不同模式起搏(双腔起搏(BiV),左室起搏(LV),右室起搏(RV)和不起搏、即窦性心律状态)。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检查,测量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个节段的心肌收缩速度峰值、节段心肌收缩位移、应变及应变率和每个节段心电图ORS波起始至该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比较不同基础疾病导致的心力衰竭起搏后的改善情况。结果LV和BiV能提高每搏输出量(P值均<0.02)和射血分数(P值均<0.01);LV时左室节段心肌收缩位移明显改善:LV心尖段室间隔和侧壁收缩期应变率和应变改善;但BiV只有侧壁心尖段应变率明显改善。不同基础疾病起搏后心功能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V和BiV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DTI、应变/应变率可以无创伤性评价CRT治疗效果,并随访预后。  相似文献   

6.
生理性起搏器临床应用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生理性起搏与心室按需型起搏术前、术后均作无创心功能检查,并随访1~5年,观察心功能、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栓塞发生率。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发生率明显少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随访患者(P<0.005)。结论: 生理性起搏较心室按需型起搏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Toff  W.  D.  Camm  A.  J.  Skehan  J.  D.  姜朝晖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20-21
背景:与单腔心室起搏相比,双腔起搏被认为在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能取得更大的临床益处,而其支持证据主要来自回顾性研究。双腔起搏的真正益处仍然不是很明确,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双腔起搏在老年人中的使用往往比在年轻患者中要少。方法:在一个多中心、随机平行试验中,纳入2021例≥70岁、由于高度房室阻滞而第一次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单腔心室起搏(n=1009)或双腔起搏(n=1012)。单腔心室起搏组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固定频率起搏组(n=504)和频率适应性起搏组(n=505)。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房颤,心力衰竭,卒中、短暂性…  相似文献   

8.
陈燕  刘烈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2012,33(14):2072-2073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普通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通过冠状窦(coronary sinus,CS)实施心室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比较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右室起搏组和经CS心室起搏组,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QRS波时限及起搏器参数.结果 (1)经CS心室起搏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低于传统右室起搏组(100%和68.97%,P<0.01);其中经CS心室起搏组采用左心室专用电极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心室翼状电极组(85.71%与25%,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月CS心室起搏组QRS波增宽的程度明显小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P<0.05);(3)经CS心室起搏组术中、术后1月、3月起搏阈值和电极阻抗虽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组(P<0.05),但其数值均在起搏参数允许范围内,起搏效果良好.结论 与传统右心室起搏比较,经CS心室起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符合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采用左心室专用电极可明显提高CS心室起搏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12导联心电图判断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室性心动过速(VT)的间隔或侧壁起源及V1导联R-S比例>1很困难,尤其是既往发生心尖部梗死的患者。方法和结果:前瞻性评价了58例VT患者,其中16例有心室尖梗死(1组),29例无心室尖梗死(2组),13例无心脏疾病(3组)。在左室(LV)心尖间隔部和侧壁起搏时测量QRS波群起始到激动右室心尖部(stim-RVA),利用(夹带技术)引导技术将47例RBBB型VT(QRS-RVA)定位到间隔部或侧壁尖部。通过电解剖标测来证实起搏和VT起源部位。1组中间隔部和侧壁的stim-RVA时间分别为59±16ms和187±24ms,P<0.00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组织多普勒成像(TDI)与流速编码(VE)M RI对左室(LV)不同步的评估效果。背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被推荐用于心力衰竭、LV功能降低和QRS波群宽大的患者。其选择主要基于心电图标准,但新近资料提示心室内不同步应首选该治疗。TDI可完全评估LV不同步,但尚未将其与其他显像方法进行直接比较。与TDI相似,VE M RI可直接测量心肌室壁运动。方法:20例心力衰竭、收缩性LV功能障碍且QRS波群宽大的患者以及10例QRS波群时间和LV功能正常的个体被纳入研究。获取TDI和VE M RI资料对心室内不同步进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最小化心室起搏中心室起搏管理(MVP)与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功能对右室起搏比例(V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50例症状性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分为MVP组和Search AV(+)组,程控MVP组关闭Search AV(+)功能,开启MVP功能;Search AV(+)组开启Search AV(+)功能.于术后随访,比较其6个月的心房起搏、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及LVEF的值.结果:50例患者完成随访,MVP组比Search AV(+)组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显著降低,分别为(11.4±8.3)%,(36.7±7.4)%和(32±10)次,(86±16)次;6个月的LVEF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两组心房起搏比例、12个月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P功能与SearchAV(+)功能相比可更加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14.
章少波  蔡建生  彭志坚 《吉林医学》2011,(18):3626-3627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36例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检查,其中心室按需起搏(VVI)26例、房室顺序起搏(DDD)10例,检测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再应用起搏器程控仪检测心室累积起搏比例,分为<40%和≥40%组。结果:心室按需和房室顺序起搏植入术后术后各指标变化如下:①两种起搏模式比较:起搏器植术入后EDV、ESV呈增高趋势,SV及EF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心室累积起搏比例比较:≥40%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40%组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多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临床上应尽可能优化起搏参数和部位,提倡生理性起搏,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进一步明确最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入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组,B组(23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其后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电极至右室高位间隔部。比较不同部位起搏下的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以及QRS波时限的差异。[结果]右室流出道与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和SV值略有改善P=0.071,P=0.043,LVD和LAD,以及QRS波时限变化不大。高位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值、SV以及QRS波时限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高位间隔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比较,LVEF值和SV以及QRS波时限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17和0.014,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结论]高位间隔起搏明显优于流出道和心尖部起搏。而流出道起搏略优于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 (ERNA)位相分析方法评价右心DDD起搏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同步性。方法 :对 10例正常者及 10例植入DDD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Ⅱ°房室阻滞患者行ERNA。在起搏心律和窦性心律下采集数据 ,分析处理位相 ,比较两者的相角程、心室激动顺序、最早激动点与X线定位的心室电极位置。结果 :正常者位相图示双心室色阶均一 ,心室直方图窄 ,相角程为 5 1.75°± 5 .81° ,心室激动顺序从室间隔近端或左室基底部向心尖方向扩散。行DDD起搏者起搏时右室激动早于左室 ,相角程显著增宽(6 4 .13°± 16 .81°vs 5 2 .88°± 9.2 6° ,P <0 .0 1) ,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 ,从右室心尖部向心底部和左室扩散 ,最早激动点为右室心尖部和室间隔远端 ,与X线显示右室电极位置一致。 2组观测者自身心律时的相角程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起搏时的相角程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单纯右心室起搏改变心室激动顺序 ,增加心室不同步性 ;位相分析可以准确定位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与被动电极起搏间起搏参数在心脏病中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1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依据右心室起搏方法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起搏组(n=60)和被动电极起搏组(n=60),对两组患者的心室起搏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电极起搏组患者的心室阻抗、感知均显著低于被动电极起搏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心室P波幅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室阈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电极起搏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7%(1/60)显著低于被动电极起搏组10.0%(6/60)(P0.05)。结论右心室主动电极起搏在心脏病中的阻抗、感知均低于被动电极起搏间起搏,但二者的阈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前者较后者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为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 zation therapy,CRT)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34例患者植入双室起搏器后随机进行4种不同模式起搏(双腔起搏(BiV),左室起搏(LV),右室起搏(RV)和不起搏、即窦性心律状态)。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检查,测量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节段心肌作功指数MPIr和每个节段心电图ORS波起始至该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比较左室电极放置在不同位置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LV和BiV提高每搏输出量(P值均<0.02)和射血分数(P值均<0.01)。LV和BiV下左室节段MPIr改善(P值均<0。01),下壁和前壁基底段达峰时间差缩短(P值均<0.01)。电极放置在心脏侧后静脉或侧静脉时,SV、LVEF和Ts较后静脉或前静脉明显改善。结论LV和BiV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无创伤性评价CRT治疗效果,并随访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慢性左室(LV)收缩功能障碍伴室内传导延迟的患者来说,双心室起搏(BVP)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显示CRT可短期改善收缩功能,并有中期改善临床状况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在长期CRT短暂中断后的血流动力学结果。方法和结果:共纳入20例NYH A(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III或IV级的LV功能障碍患者(男性16例,女性4例)。尽管所有患者均已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且其QRS间期至少为120m s,仍接受了经静脉BVP系统治疗(接受BVP治疗时年龄66岁,IQR61~69)。对患者进行评估时,持续CRT的中位时间为42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右心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行心脏永久起搏器起搏对心脏形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的影响。方法:32例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11例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21例,并进行研究和随访。回顾性比较两者术中心室电极植入过程所需射线辐射时间。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者起搏部位对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左室射血分数情况的影响。对患者行起搏器治疗即刻起搏参数及3个月后的电压、阈值、阻抗测定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传统右室起搏内部心尖部起搏较间隔部起搏对心脏LVEF及QRS时限影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和间隔部心室电极植入过程中,介入手术所需射线辐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患者所需的平均辐射时间不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后QRS波时限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波时限短,表明室间隔起搏对心功能(LVEF)改善要明显优于心尖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