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卒中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对院前延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中部地区2个省会城市4家三级医院神经科住院的卒中患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决定就医时间<3小时者占75.48%,转运时间<2小时者占63.17%;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在农村、出现症状时躺/坐下来看症状是否减轻或未引起重视,是3小时内决定就医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卒中紧急救治院前延迟问题较严重,尤其是农村患者和自费病人;公众卒中意识较弱;卒中患者紧急医疗救护系统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因素,为降低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AMI患者27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延迟时间分为观察组179例,院前延迟时间≤6 h;对照组95例,院前延迟时间>6 h。回顾性调查所有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构成、年龄、BMI、发病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心绞痛史、吸烟史、梗死部位、典型胸痛、心功能Killip分级等12个指标。发病时间:上午6时~下午6时为日间发病,下午6时~次日上午6时为夜间发病。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年龄(60.3±10.7)岁、BMI(30.32±3.19)kg/m2,对照组年龄(65.9±11.5)、BMI(30.52±3.24)kg/m2。观察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心绞痛史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间发病患者比例、典型胸痛患者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BMI、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合并高血脂患者比例、吸烟史患者比例、梗死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发病时间、合并糖尿病、心绞痛史、典型胸痛、心功能等因素可能与AMI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DACI)的发病、预后及影响因素。作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与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病人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ACI患者预后差,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认为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朱丽  陈晨 《现代养生》2022,(20):1735-1737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院前-院内转运模式入住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通过自行急诊入住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未经院前急救,自行进入院内治疗;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包括来院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来院时间、就诊到CT检查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及住院时间,降低NIHSS评分,提高Barthel指数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后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600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合并疾病、首诊地点、居住地、婚姻状况及生活状况;将院前延迟时间分4个阶段:<2、2~<6、6~<12及12~24 h,分别统计后以院前延迟时间<2 h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院前延迟时间<2 h 130例(21.67%)、3-<6 h 206例(34.33%)、6~<12 h 164例(27.33%)、12~24 h 100例(16.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心房颤动情况、首诊地点、居住地、婚姻状况及生活状况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后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应针对年龄、发病时间、心房颤动情况等影响因素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PDT)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412例。将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PDT。根据PDT,将患者分为PDT≤2h组和PDT〉2h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脑血管疾病病史、冠心病病史以及来院交通方式等因素对PDT的影响。结果与PDT≤2h组比较,PDT〉2h组患者年龄偏大,女性较多,既往多有糖尿病病史,有吸烟史者较少,夜间发病者多(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夜间发病和来院交通方式与PDT相关(P〈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吸烟史、夜间发病以及来院交通方式影响PDT。其中年龄、糖尿病病史、夜间发病以及来院交通方式是影响PDT的独立相关因素。应加强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9年南阳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急性心肌梗死预防政策及急救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阳市加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平台的4家医院收治的AMI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就医延迟情况,并运用非条件Lo...  相似文献   

9.
吕超 《现代保健》2009,(25):21-21
目的探讨急件脑梗死院前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忤分析104例急件脑梗死患者院前进展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高血压者进展8例,占7.7%;糖尿病、高血脂者26例,占25%;药源性低血糖者9例,占8.6%;低血压者21例,占20%。A组急性脑梗死院前进展比例,占61.3%。B组急性脑梗死院前进展40例,占38.7%,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低血糖、低血压等是急性脑梗死院前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A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UK静脉溶栓治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房颤患病率、CT缺血改变发生率、发病时间、溶栓前血糖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UK剂量、溶栓前EES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K剂量、发病时间、溶栓前EES评分和血糖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UK剂量、发病时间、溶栓前EES评分和溶栓前血糖是影响UK溶栓治疗AC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程冉冉  李焰  李芬  贾力品 《职业与健康》2013,(21):2884-2885,288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丁苯酞组和试验组(联合用药组),各40例,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后7及14d测定其血清中hs—CRP水平,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均可降低ACI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ACI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并发症的发生提供预防和诊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肺部感染临床资料,重点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年龄、患者营养状况与并发医院肺部感染的关系,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9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医院感染153例,感染率为16.50%,其中肺部感染75例,感染率为8.09%,肺部感染占所有感染的49.02%;共分离出病原菌83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占27.71%,克雷伯菌属16株占19.28%,大肠埃希菌13株占15.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13.25%,表皮葡萄球菌10株占12.05%,鲍氏不动杆菌8株占9.63%,白色假丝酵母菌2株占2.42%;预防性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或者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P<0.05);高年龄组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龄组;血清总蛋白<60 g/L或白蛋白<25 g/L的患者,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易并发医院肺部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患者年龄、自身营养状况等,采取相应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高尿酸血症和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自该院2011—2012收治的130例患有脑梗死的患者与15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以酶法进行血尿酸、空腹血糖及血脂等方面的测定,然后对两组患者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空腹血尿酸升高分别是64(49.29%)例和35(23.08%)例,血浆尿酸浓度为412.6mmol/L、348.9mmol/L,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和脑梗死患者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比例越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越重、预后越差。高尿酸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4.
北京等15个城市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北京等15个城市35家医院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前时间(院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统一的问卷,对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发病一周内的22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除一般资料外,按是否在脑卒中症状发生后6h内到达医院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影响脑卒中院前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8岁,男性占60.2%。缺血性脑卒中为78.8%,出血性脑卒中为21.2%。(2)发病后决定马上去医院的占27,8%。使用急救电话和急救车的比例为27.2%;约1/4患者知道脑卒中后需要马上去医院诊治和溶栓治疗;1/4的患者对脑卒中基本无认识,发病后不知道求救而盲目等待。(3)发病后≤6h到达医院的患者占57.5%;首次就诊地点是急诊室的为58.6%;发病后≤6h到达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率为6.7%。(4)影响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到达医院的方式、首次就诊的地点、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是否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是影响患者≤6h到达医院的独立因素。结论 42.5%脑卒中患者不能在发病后6h内到达医院,其院前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知识了解不够、使用急救电话/急救车少、患者转运距离超过20km等。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是提高患者6h内到达医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分析,探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小时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6例溶栓病例的总有效率达65.38%;2h内、2~4.5h及4.5~6h内溶栓有效率分别为100%、53.3%及66.6%.溶栓前NIHSS评分4~10分者有效率为100%,11~20分者有效率为50%,20分以上者均无效(0%);超过80岁溶栓有效率为60%;总的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越早,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预后越好;高龄不是静脉溶栓绝对禁忌症;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在急性梗死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于第7天开始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第14天及28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全方位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川芎嗪、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降纤酶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对照组分别为(11.5±3.7)分、75.00%,治疗组分别为(7.2±3.3)分、91.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5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出院前对两组患者急性治疗效果评估,试验组基本治愈、显著显效、有效分别为10(40%)、12(48%)、2(8%)有效率为88%,对照组基本治愈、显著显效、有效分别为8(32%)、12(48%)、3(12%),有效率为80%,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1个月后随访评估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一个月,实验组分别为(18.2±2.4)、(37.5±4.6),对照组(18.4±2.6)、(24.3±5.0),Barthel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月,实验组分别为(39.3±2.6)、(78.8±5.4),对照组分别为(39.7±3.0)、(42.5±3.2),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缺损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的疗效及预后。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h内均在CT检查、MRI+MRA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根据Barthel指数(BI)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溶栓治疗有效率达93%,显效率达76.6%,血管再通率达86.7%以上。治疗后BI评分较前增加(尸l〈O.05),NIHSS评分较前降低(尸〈0.05)。结论:超早期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仅能恢复患者脑部血流灌注、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而且能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从就诊到出院的临床特点、院前延误时间(PDT)、就诊及治疗方式等情况.方法 设计统一表格,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所有AMI患者临床情况.根据发病时间分A组(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B组(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和C组(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就诊和治疗情况.结果 2004-2007年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医疗抢救中心收治1004例AMI患者.3年中急诊收治的AMI患者绝对人数逐年增加,A、B、c三组人数分别为270例、309例和425例,其中≤40岁的AMI患者比例三组分别为4.4%、9.7%和5.9%;既往有脑血管病史分别为8.1%、5.5%和12.8%;既往有冠心病史分别为19.6%、14.3%和31.0%.随着时间的变化,PDT有所改善,三组PDT分别为149、120和130 min;患者选择急救车就诊比例有所增加,三组分别为57.3%、55.7%和64.8%.3年来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有所增加,三组分别为62.6%、78.0%和74.5%.所有AMI患者总病死率为5.3%,三组分别为5.2%、5.5%和5.2%,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诊收治的AMI患者绝对人数呈增加(其中多数患者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史),≤40岁AMI患者比例亦有增加,接受急诊PCI治疗同样增加,但患者PDT有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