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的2005年AFP病例数据库。结果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5 847例,其中AFP病例5 425例,非AFP病例422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5 409例被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6例为临床符合脊灰。<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4/10万。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发现了中国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病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AFP病例报告县(区、市、旗,下同)2 060个,占全国总县数的72.0%。结论中国200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200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现状评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2001年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AFP病例5*!395例,根据病毒学诊断标准,5*!376例为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9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5*!395例AFP病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0个县(市、区、旗,下同),占全国县数的72.3%(2*!070/2*!863).全年含"零"病例报告的县每月均>90%.2001年全国<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88/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9%,各项监测系统评价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更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将在今后维持无脊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 2 0 0 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 ,各项评价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2 0 0 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 5 30 0例 ,其中AFP病例 5 1 0 7例。根据病毒学诊断标准 ,5 0 1 7例中 5 0 86例为非脊髓灰质炎 (脊灰 )AFP病例 ,2 1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 ,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 5 1 0 7例AFP病例覆盖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 1 96 3个县 (区、市、旗 ,下同 ) ,占全国总县数的 6 8 6 %。全年每月进行含零病例报告的县 >90 %。全国 2 0 0 3年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 1 79/1 0万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8%。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的AFP病例数据库。结果中国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7105例,其中AFP病例6205例,非AFP病例431例,接触者465例,其他疾病4例。6205例AFP病例中,21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确诊病例,为巴基斯坦输入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6152例排除脊灰,30例为临床符合脊灰,2例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49/10万。结论中国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转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200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2000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5332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5315例为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7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未发现本土及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5332例AFP病例分布在2111个县(市、区、旗,下同)中,占全国总县数的73.73%(2111/2863).全年报告"零"病例的县数每月均>90%.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86/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8.80%,其它各项监测指标也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的要求,这一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宣布实现了无脊灰目标.为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仍需保持高质量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确保能及时发现、识别、报告任何脊灰野病毒病例.  相似文献   

6.
中国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 2 0 0 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 ,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2 0 0 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 5 5 86例 ,其中AFP病例 5 4 15例。根据病毒学诊断标准 ,5 395例为非脊髓灰质炎 (脊灰 )AFP病例 ,2 0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 ,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 5 4 15例AFP病例覆盖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2 0 5 2个县 ,占全国总县数的 71 7%。全年含零病例报告的县每月均 >90 %。 2 0 0 2年全国 <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 1 89/10万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 89%。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西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2004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270例,其中AFP病例244例。根据病毒学诊断标准,270例中243例为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244例AFP病例覆盖全区14个市89个县(市、区,下同),占全自治区总县数的90.82%。全区各县每月均进行含零病例的报告。全区2004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66/10万,是自1995年以来广西AFP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一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4%。结论2004年广西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8.
龙岩市2006~2008年急性弛缓型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龙岩市2006~2008年急性弛缓型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2006~2008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非脊灰AFP病例2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2006年为1.90/10万,2007年为1.95/10万, 2008年为1.57/10万,但个别县出现监测医院AFP病例报告不及时与全县年度无AFP病例报告。所有病例中分离到Ⅰ型脊灰疫苗株变异病毒1例,Ⅱ型疫苗株病毒1例,Ⅰ+Ⅱ混合型疫苗株病毒1例,并检测到非脊灰肠道病毒3例。结论龙岩市AFP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指标,应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进一步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2011-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与报告情况,评价该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效果。方法利用四川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四川省2011-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832例,其中AFP病例786例,非AFP病例46例。786例AFP病例中,782例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3例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77/10万,报告病例的县(市、区,下同)155个,占全省总县数85.64%。监测系统48 h内调查率≥99%、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4%、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92%、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93%、分离结果 28 d内反馈率≥93%。结论 2011-2012年四川省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敏感有效,全省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当前保持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情况 ,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 利用EPIinfo软件对安徽省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及常规免疫报告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安徽省 2 0 0 1~ 2 0 0 3年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 >1 /1 0万 ,报告的AFP病例分布于 1 0 2个县 (市、区 ,下同 ) ,占全省总县数的 97.1 % ,监测系统敏感性较好 ;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 ,但个别地区仍有差距。AFP病例免疫史分析显示 ,每年约有 2 0 %的病例未全程免疫。结论 为保持无脊灰 ,今后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和免疫工作 ,直到全世界消灭脊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AFP病例数据。结果中国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除云南省报告1例缅甸输入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Poliovirus,VDPV)病例外,共报告本国AFP病例7642例。其中AFP病例6576例,非AFP病例1066例。AFP病例中,≥15岁404例,〈15岁6172例。404例≥15岁AFP病例均排除脊灰,6172例〈15岁AFP病例中,6168例排除脊灰,2例为临床符合脊灰,2例为VDPV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76/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2%。结论中国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保持较高的运转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中国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2004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5 620例,其中AFP病例5 285例,非AFP病例335例。AFP病例中,经实验室标本检测和专家诊断小组诊断,5 266例被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9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2004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循环,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结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继续保持全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方法对2010年内蒙古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73例,分布在12个盟(市,下同)的46个旗(县、区,下同)中,占全自治区总旗数的45.1%(46/102)。〈15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64/10万,报告后48h内调查率98.6%,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6.3%,粪便标本7d内及时送检率98.6%,随访表75d及时送达率为92.9%。结论内蒙古自治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的要求,监测质量逐年提高,监测系统运转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监测黑龙江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方法通过搜集全省AFP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结果,利用EPI info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黑龙江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4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62/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6.5%,分离出脊灰病毒(PV)6例,分离率为5.3%;分离出非脊灰肠道病毒10例,分离率为8.8%,所有PV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结论在AFP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或VDPV病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安阳市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对安阳市2007年AFP病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安阳市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3例。按病毒学分类标准,43例均被排除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56/10万,报告AFP病例的县(区)6个,占全市总县数的66.67%。结论安阳市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整体保持较高的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南京市2005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情况,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 应用EPI info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南京市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19例本市AFP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7/10万.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口服脊灰疫苗(OPV)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9.92%,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9.75%.2005-2006年度OPV强化免疫活动中,第1轮常住儿童接种率97.27%,流动儿童接种率98.29%;第2轮常住儿童接种率98.07%,流动儿童为97.76%.结论 南京市2005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今后仍须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辽宁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以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辽宁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79例,均为排除脊灰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4/10万,AFP病例48h内调查率为95%,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8%,粪便标本7d内送达率为92%,75d内收到随访表占73%,2003年监测指标有2项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结论继续加强培训和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