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10 8例ITP患者及 10 8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 (PAIgG、PAIgA、PAIgM) ,并计算三种指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①灵敏度 :PAIgG >PAIgM >PAIgA :PAIgG特异度 77 8%。②PAIgG在ITP组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 (P <0 0 5 )。③对 36例急性ITP患者不同血小板数量组间PAIgG分析 ,结果示血小板数量越低 ,PAIgG均值越高 ,0~ 10× 10 9/L组 ,10~ 30× 10 9/L组 ,30~ 80× 10 9/L组间PAIgG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0 1)。④ 8例急性ITP患者治疗前后PAIgG明显高于普通ITP组 ,且伴有PAIgM升高。⑥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PAIgM均升高 ,治疗前后PAIgM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是ITP患者诊断、治疗反应的有用指标。难治性或低巨核细胞型ITP患者除有PAIgG升高外 ,均伴有PAIgM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ITP患者、12例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SITP)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的PAIgG、PAIgM、PAIgM水平.结果 ITP组、SIT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AIgG、PA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与SITP组比较,PAIgG、PA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急性ITP患者PAIgG、PAIgM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根据血小板降低程度将ITP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减低组,各组间PAIgM的平均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低程度与PAIgM有关.结论 PAIgG、PAIgM可作为ITP诊断的辅助指标,不能用于ITP和SITP的鉴别,PAIgM的升高更易加速血小板破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年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免疫学检测特点。方法对131例已经确诊为ITP的成人患者临床资料、免疫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年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30×109/L90例(68.7%),PLT〉30×109/L 41例(31.3%),且以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增高87例(66.4%)为主,血小板相关抗体IgM和IgA增高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补体C3、C4减低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测定值并未出现明显降低;出现少数抗核抗体、可提取核抗原阳性患者,但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TP患者免疫学指标的测定与统计分析对于完善发病机制、明确诊断、实施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钙调素抗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观察了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清钙调素抗体,这是一种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的自身抗体,结果发现ITP患者的血清钙调素抗体达21.00±3.96U/ml(x±s),较正常人7.56±2.68(n=100)明显升高(P<0.05)。此抗体并不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呈平行性改变,但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74,P<0.05)。在钙调素抗体低于16U/ml的16例中,7例对皮质激素敏感,9例不敏感;在高于16U/ml的11例中,9例对皮质激素反应良好,仅2例不敏感,两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我们观察到钙调素抗体的观察值和预期值比例>1者预后较好,<1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6.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患儿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在单核-巨嗜细胞中被大量吞噬,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nicpurpura,ITP)也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该病是由于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破坏加速所致。本文通过近几年来在我院诊治的急、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G、M)、血浆GMP-140、Ⅷ、Ⅸ因子活性、vWF、PLG、AT-Ⅲ、PT、APTT等测定以及患者的骨髓片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并以正常人做对照,综合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来我院就诊的ITP患者共145人。…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妊娠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产后出血及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其中PAT和PCITP是临床上最常见且较难鉴别的两种疾病.本文观察PAT和PCITP外周血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水平,以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MAIPA)检测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ITP组MAIPA的阳性率为63.3%,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阴性;PAIgG分别为73.3%、45%.淋巴细胞亚群中,ITP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D8、CD19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抗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抗体对提高ITP的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ITP 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I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MK和BFU—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特异性抗体水平 ,以评价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在ITP诊断中的价值。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 (MAIPA)技术同时检测血小板GPIb/Ⅸ、GPIIb/Ⅲa、GPⅣ、GPⅤ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 :ITP组、CAA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 6 9.99% ,10 % ,2 0 %和 0 %。ITP组与CA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 χ2 =2 0 .71,P <0 .0 0 5 ) ,ITP组与恶性血液肿瘤化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 χ2 =12 .2 2 ,P <0 .0 0 5 )。健康志愿组无 1例阳性。结论 :多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敏感性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ITP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在维吾尔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40例确诊为ITP患者作为免疫组,同期选取3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非免疫组,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入组人群均为维吾尔族。观察比较各组人群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水平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并分析ITP患者各类血小板抗体水平与血小板水平的关系。结果非免疫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高于对照组;免疫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高于非免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水平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M、P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随血小板水平的降低而升高,且血小板计数与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282、-0.331,均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在ITP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PⅡb/Ⅲa、GPⅠb/Ⅸ水平还可作为评估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多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 ] 。血小板自身抗体对ITP的诊断及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 (单抗 )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 (MAIPA)技术并加以改进 ,同时检测了ITP患者 5种血小板糖蛋白(GP)特异性抗体 ,评价其对ITP的诊断价值。病例和方法1 病例 选择我院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ITP患者30例。其中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6~ 6 2岁。所有待测者均未接受过血小板输注 ,采集标本时血小板数为 (5~ 6 0 )×10 9/L。采集患者外周血 5ml,5 …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系探讨王毅蔡计荣石翠英常缨史芙蓉何路军(河北省血液中心,石家庄050071)徐世荣胡咸(河北医科大学附二院)关键词血小板相关抗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75-3277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0例,同期非特异性血小板患者30例,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抗体PAIg A、PAIg G及PAIg M,并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体技术检测GPIIb/IIIa、GPIb/IX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 MAIPA检测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PAIg(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MAIPA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低于PAIg(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强,用于鉴别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准确性较高,有助于提高ITP的鉴别与诊断率,是其特异性诊断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0例ITP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AIg 和T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ITP患者组PAIg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1);ITP患者组CD3 、CD4 、CD4 /CD8 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CD8 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1).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ITP发病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722-722,72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过度破坏及生成障碍,造成外周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症状。本文对62例ITP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异常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抗体及标志物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 )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及CD62P表达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中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ITP患者及各对照组的PAIgG、GPⅡb/Ⅲa及CD62P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测定。 结果 ITP患者组GPⅡb/Ⅲa血小板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CD62P血小板阳性表达率 4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 53例ITP患者中 ,3 4例表现为PA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增高 (64 2 % ) ,3 8例表现为平均荧光强度 (MFI)增高 (71 7% ) ,将PAIgG与MFI综合统计 ,对ITP患者阳性诊断率为 84 9% (45/53 ) ;无临床症状ITP患者的GPⅡb/Ⅲa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有临床症状ITP患者 (P <0 0 1)。结论 PAIgG对ITP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同时结合GPⅡb/Ⅲa ,可提高ITP的诊断正确率 ;GPⅡb/Ⅲa可作为ITP患者疗效监测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CD62P并非监测ITP患者血小板活化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膜蛋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以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免疫综合征 ,本文测定患者血循环中血小板活化分子GMP 14 0、CD6 3的表达 ,血小板抗体及测定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数的改变 ,并探讨这些变化对ITP患者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ITP患者 4 6例 ,其中男 11例 ,女 35例 ,年龄 38~ 5 2 (平均 4 3) y。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正常对照组 2 0例 ,均系我院职工 ,无已知影响血小板活化的疾病 ,男 8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4 5 (平均38.4 ) y。所有的ITP患者…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克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上存在自身抗原表位,这些抗原表位定位于糖蛋白的某些特定区域,其数量有限。在部分慢性ITP患者中,存在B淋巴细胞和(或)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其自身抗体是克隆性起源的。这些研究对于探索特异性高、毒性小的靶向性治疗和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讨论了ITP自身抗体的克隆限制性和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ITP中T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和研究ITP克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