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将11例胃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移植裸鼠胃粘膜下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免疫组化)。从11例胃恶性淋巴 瘤标本中筛选出1株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和1株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分别传至36代和27代,共移植裸鼠329只。自第3代起移植成瘤率及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出现淋巴道、 血道及种植移植。原位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与来源人胃恶性淋巴瘤相似。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内自主生长,浸润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和为实验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组织块植入裸小鼠肝实质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血清学(AFP、乙型肝炎HBsAg、LDH)、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在裸小鼠体内建成了一株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原位移植模型(命名为HLBL-0102)。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为肝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IN5RO、CD79a阳性,CD3、CD7阴性,血清学AFP阴性,HBsAg、HBsAb、HBeAb及HBcAb均为阳性,LDH 1267.5U/L。染色体众数范围55-59条;移植瘤细胞DI值1.57~1.61,均为异倍体。目前该瘤株在裸鼠体内生长3年,已经传至37代,共移植裸鼠283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肝内自主侵袭性生长,瘤细胞侵入并破坏临近肝组织和门脉区内胆管及静脉.无其他组织、器官侵犯及远处淋巴结累及。原位移植瘤组织经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与来源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HLBL-0102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生物学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人结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人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术中新鲜瘤组织块植入裸小鼠结直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依据WHO新的恶性淋巴瘤分类法,从4例结直肠淋巴瘤标本中筛选出1株人结肠(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CBL-0301)和1株人直肠(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RBL-0302).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均为非霍奇金(大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5~69条.流式细胞术示DI值1.59~1.71,均为异倍体.HCBL-0301和HRBL-0302分别传至31代和27代,共移植裸鼠326只;自第3代起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CBL-0301多转移肝右叶,转移率为100%,淋巴结转移率和腹腔种植转移率为67.4%;HRBL-0302多转移左右肝叶,转移率为63.7%,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种植转移率为56.4%.人结直肠恶性淋巴瘤在裸鼠结直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并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首次成功地建立人结直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HCBL-0301和HRBL-0302,并具有自发性高转移特点,可用于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基础及实验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高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术中原发灶新鲜组织块和肝转移灶瘤组织分别移植于裸小鼠的小肠黏膜层内和肩胛间皮下,观察原位移植和皮下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5例人小肠恶性淋巴瘤标本中3例移植成功。依据WHO新的分类标准,从中筛选出1株同一人体瘤源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SIL-0101)和皮下移植高转移模型(HSIL-0102)。移植瘤病理组织学为非霍奇金(大B细胞性)高度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19、CD20、CD22、CD45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55~59条;流式细胞示DI值1.47~1.49,均为异倍体。HSIL-0101和HSIL-0102分别传至32和38代;共移植裸鼠357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HSIL-0101肝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HSIL-0102肝转移率为63.5%,淋巴结转移率为62.7%。移植瘤在裸鼠的小肠内和皮下侵袭性生长,发生血行(肝、脾)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 HSIL-0101和HSIL-0102是首次成功建立的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和皮下移植均出现自发性高转移的模型,可用于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建立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为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的新鲜组织块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成瘤后的肝转移灶移植至另一裸鼠小肠黏膜层内,在裸鼠体内重复进行4次肝转移筛选,取肝转移灶再进行裸鼠小肠移植.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和肝转移率,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由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灶成功建成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命名为HSIL-0402).该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分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B细胞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45、CD79a阳性,CD3、CD7阴性.染色体众数56~69条,流式细胞DNA指数(DI)值1.61±0.37,均为异倍体.HSIL-0402已经传至27代,共移植裸鼠156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肝转移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淋巴结转移率为67.4%,腹腔种植转移率为61.7%.人小肠恶性淋巴瘤在裸鼠小肠内自主侵袭性生长,并发生血液转移、淋巴转移和腹腔内种植性转移.结论 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小肠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自发性肝转移模型HSIL-0402,为研究小肠恶性淋巴瘤肝转移生物学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两株人胰腺癌裸小鼠胰腺内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7.
报告国内首次建立两株人胰腺癌裸小鼠胰腺内原位移植模型。方法系将人胰腺癌手术标本直接移植于BALB/C-nu/nu裸小鼠胰腺内,肿瘤异体移植和连续传代获得成功。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TNMP-1已传至9代,PTNMP-2已传至6代。肿瘤移植成功率为95%~100%。两株移植瘤均能产生大量的癌胚抗原CEA,染色体分析证实为人类肿瘤细胞核型。在荷瘤裸小鼠体内出现淋巴道、血道转移,光镜、电镜检查结果证明原位移植瘤的形态学与原手术标本完全一致。此模型可用于胰腺癌的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及其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采用外科原位移植技术移植到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建立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应用采血机分离出健康人、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加入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和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 McAb)刺激,分别制备出CIK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用CIK和LAK细胞实验治疗胃恶性淋巴瘤,对比观察不同来源的两种免疫效应细胞抑制其生长及肝转移的疗效.结果 成功建立了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在连续给药20天(0.3ml/d)后,健康人LAK细胞组(2×1010/ml)、健康人CIK细胞组(2×1010/ml)、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1×1010/ml)和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2×1010/ml)的抑瘤率分别为39.28%、53.57%、40.38%、56.42%.生理盐水对照组、健康人LAK细胞组、健康人CIK细胞组、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1×1010/ml)和胃淋巴瘤患者CIK细胞组(2×1010/ml)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62.5%、50.0%、62.5%、37.5%.结论 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可用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的研究.健康人LAK细胞、健康人CIK细胞和胃恶性淋巴瘤患者CIK细胞均具有抑制胃恶性淋巴瘤生长和抗肝转移的作用,且患者来源的CIK细胞抗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内镜下活检胃癌组织块肾筋膜下移植法建立 NOD/SCID 小鼠胃癌异位移植瘤模型,观察其 MRI 表现,为研究胃癌个体化治疗临床前实验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 将 2020 年 12 月—2021 年 2 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病理及影像确诊的 9 例晚期胃癌患者内镜下活检的约 1 cm3新鲜肿瘤组织种植到 NOD/SCID 小鼠右侧肾筋膜下。种植后每周行 1 次 MRI 检查至发现肾筋膜下成瘤,继续观察 4 周,采用 T2WI 序列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然后处死小鼠,取出瘤组织,将游标卡尺测量的肿瘤体积与最后一次 MRI 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并对移植瘤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异位移植瘤 T1WI 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 呈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向前挤压肾脏变形。MRI 与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分别为(512.12±25.52)mm3、(506.95±29.24)m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8,P=0.436)。病理结果显示移植前后肿瘤组织学保持一致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胃癌异位移植...  相似文献   

10.
11.
为观察PCNA基因反义RNA表达质粒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效应,用DNA重组法将人PC-NA基因反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DOR-neo中,构建成PCN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DR-PCNA,用LipofectAMINTM介导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并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经G418筛选获得的转染细胞系SGC/PCNA与亲本细胞相比,其生长速度减慢,RNA、蛋白质生物合成受到抑制,S期、G2/M期DNA含量降低,移植瘤生长速度减慢,瘤体平均直径(0.54±0.13)cm,明显小于对照组(1.51±0.11)cm。结果表明,PCNA基因反义RNA表达质粒对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Rho家庭蛋白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研究Rho家族 5个重要成员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探讨Rho家族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分别利用半定量RT 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胃癌细胞系中RhoA、RhoB、RhoC、Rac1和Cdc4 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与正常对照肠上皮细胞系相比 ,5种胃癌细胞系中的RhoA、Rac1、Cdc4 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 ;在所有细胞系中均无RhoB的表达 ,RhoC仅在胃粘膜组织和有转移潜能的细胞系中有表达 ,而胰岛素可以诱导肠上皮细胞表达RhoB ,进一步证实了RhoB是一个即刻反应蛋白 ;Rho家族中RhoA、Rac1、Cdc4 2在胃癌细胞系中高表达提示Rho家族可能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分别对正常人和胃病患者两组进行胃粘膜菌群调查,通过普通培养、厌氧微氧培养、菌种鉴别、H—E 及 W—S 染色组织学检查、胃粘膜 pH 值测定、CPUT 检测诸因素调查后,再对其中36例 SCG患者分抗菌组与非抗菌组进行15天治疗对比观察,结果揭示:①本组在正常人胃粘膜上共培养出19种菌,其中15种为食管与胃粘膜及胃液培养所共有,故认为是一种污染的过路菌,另4种即大肠杆菌、产碱杆菌、厌氧链球菌、脆弱拟杆菌为胃粘膜培养所独有,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富有致病性。②胃疾病时胃粘膜菌群比例存在严重失调现象。共有菌:独有菌由14:5、需氧菌:厌微氧菌由9:10都增加到24:10,其中粘膜独有菌比例增加尤其明显,但不同胃病间又有差异,并与胃粘膜 pH 值相关。独有菌的增加是胃病的发生原因之一。③胃粘膜独有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经抗菌治疗后,症状与组织学改善,菌种减少,菌种比例恢复正常。④活动性胃粘膜炎症时,胃粘膜菌群比例增加,抗菌治疗后又渐恢复正常,其间关系孰因孰果,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及为实验治疗提供理想动物模型,采用显微外科原位移植技术,将47例人胃癌标本移植裸鼠胃粘膜层,观察原位移植成瘤、侵袭和转移情况,及P53、c-erbB-2、raSP21癌基因的表达和形态学特征。从47例胃癌标本中筛选出的人胃腺癌、鳞癌、鳞腺癌三株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对三种癌蛋白均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生长方式、侵袭浓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移植瘤与来源人胃癌细胞相似。此模型可用于研究胃癌的分子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实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我们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单独或联合更生霉素(KSM)对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了8个周期的实验治疗。结果显示,rHTNF可显著地抑制移植瘤生长:rHTNF与KSM联合呈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对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肝移植对肝硬化大鼠受损胃粘膜的影响及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或保护有关指标的变化。制备CCl4中毒肝硬化大鼠模型,采用“二袖套法”进行肝移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肝硬化大鼠胃粘膜损伤的情况,以直移植后受损胃粘膜的改善情况,采用生化法或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移植有后大鼠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白介素-1(IL-1),前列腺素E2(PGE2)的变化情况。实施肝移植后,肝硬化大鼠胃粘膜病理损害逐渐恢复,粘膜损伤指数下降明显;血浆中的SOD逐渐升高,MDA逐步下降,IL-1水平升高明显,PGE2的水平也呈明显升高的趋势。肝移植使肝硬化大鼠受损的胃粘膜得到明显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氧自由基代谢和IL-1,PGE2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