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工作进行回顾,着重分析机械通气的应用过程,总结使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肺复张术等经验。  相似文献   

2.
肺复张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肺复张策略(RM)结合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肺复张的疗效、安全性和维持时间进行临床研究。方法32例ARDS机械通气的患者,非镇静、肌松状态下,采用高水平持续正压通气(CPAP),CPAP30 cmH2O、30s。结果肺复张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均有提高,1h内提高有统计学意义,2h SpO2升高仍有统计学意义;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e)在RM后变化没有差异性,呼吸系统顺应性(Crs)在复张后明显提高,1h内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RM后心率(HR)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在复张30s时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张后10min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肺损伤评分<3.0,呼吸指数显著改善维持时间达4h,肺损伤评分>3.6,呼吸指数改善维持时间30min。结论肺复张措施对绝大部分ARDS患者能改善氧合,维持时间依据ARDS的严重程度而定;此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中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应用,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SIMV组进行机械通气,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 w内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入住ICU时间、死亡率。结果通气24 h后,ASV组较PSIMV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均降低(p<0.05);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O2、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均较前改善(p<0.05),ASV组1 w内使用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小于PSIMV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SIM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SV模式更有效减低PIP、Pplat,能减少镇静剂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备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危重症,具有非常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但是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主要认为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免疫失衡机制、上皮细胞和内皮损伤机制以及肺纤维化机制等。目前其临床治疗最常用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具体包括小潮气量通气、呼气末正压、肺复张以及无创正压通气等。为了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存活率,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通气治疗进展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将其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肺复张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方法 动态观察14例重症ARDS患者肺复张策略实施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 14例重症ARDS患者采用肺复张策略治疗后,肺顺应性明显提高,氧合功能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5.7%(12/14).结论 肺复张策略治疗重症ARDS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接受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1992年通过的ARDS诊断标准,对患者持续治疗24h之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肺源性患者和肺外源性患者分别为48例和62例,根据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死因除了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多功能器官功能障碍、住院时间的治疗有关外,脓毒性休克和心功能衰竭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的最大元凶。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脓毒性休克和心功能衰竭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CVP作为ARDS水分管理监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对ICU中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与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AWP)的关系,及CVP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水分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洁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37-39,42
目的:探讨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30日收入我院NICU室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DuoPAP呼吸支持,呼吸支持24 h内给予肺复张(LRM),间隔8 h给予1次RM,连续3 d。对照组给予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得出实验组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的(149.2±19.7)mmHg和(162.3±18.1)mmHg;通气72 h后呼吸机参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潮气量分别为(427.2±78.5)mL和(503.6±93.2) mL;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情况和治疗效果比较,主要包括住院天数分别为对照组的(32.2±6.8)d和肺复张联合DuoPAP治疗组的(25.9±5.1)d及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0例。以上数据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复张联合Duo 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肺的顺应性,大幅降低呼吸机的使用条件,显著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插管率、撤机失败率、BPD、气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缩短氧暴露时间,减少呼吸机应用时间和住院费用。是临床医师治疗早产儿NRDS首选的无创通气联合治疗方式,简便易行,耐受性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监测和护理。方法对35例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呼吸功能监测及临床监护。结果 35例病人中,22例治疗后好转,10例病人病情恶化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最终死亡3例。结论严密的多功能生命动态监护是争取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以及提高抢救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无创通气支持监测与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无创通气支持监测,而实验组加用精心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p02、PaO2、PaCO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pO2、PaO2、PaCO2水平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SpO2、PaO2、PaCO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有效、积极的护理干预为无创通气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5例由不同原因所致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的同时,严密监测血气变化,按MOORER分期法进行分期护理,并加强机械通气的监测,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24h出入水量,保持液体平衡,消除肺水肿,同时加强基础护理。结果25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其中15例行气管切开,确诊后均予PEEP,16例经抢救后病情恢复,试停机后无不良反应,痊愈出院,9例死亡。结论严密监测血气变化,按血气结果和病情进行分期护理,加强机械通气的监测,加强呼吸道管理和消毒隔离措施,保持液体平衡消除肺水肿,是保证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有效进行,及时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回顾分析7例急性重度刺激性气体中毒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中5例行有创通气,2例行无创通气,结果4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痊愈出院.总结在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应用中关于呼气末正压、肺复张手法及无创通气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5例,对临床监护、呼吸机监护及机械通气护理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45例病人中,32例好转,11例病人病情恶化,最终死亡2例。结论加强护理的内容包括呼吸功能监测及临床监护。根据患者呼吸功能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提供指导治疗的可靠依据;及时获得病情突然变化的信息和警报,迅速采取紧急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结果 应用体外膜肺氧合后,患者氧代谢情况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16例患者治愈,6例死亡。结论 机械通气效果不佳的ARDS患者应尽早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肺氧合为治疗重症ARDS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护理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某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带机时间、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5.2±1.5)d、20.0%(6/30)、6.7%(2/3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2.3)d、33.0%(10/30)、20.0%(6/30),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缺氧症状,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优于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可因喉头水肿或呼吸道粘膜坏死脱落引起上呼吸道阻塞的通气功能障碍,或因肺实质损害发生的支气管周围炎、肺间质或肺泡水肿甚至发生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所导致的肺换气功能障碍,均能引起动脉血气变化。本文分析了42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法?本次实验以该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治疗组,以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1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未行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率、呼吸、平均氧和指数以及需要转为机械通气的比例.结果?治疗组临床改善情况,心率、呼吸、平均氧和指数明显改善,需要转为机械通气的情况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可降低使用机械通气的几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发病原因分为肺外源组与肺内源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救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肺外源组的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肺内源组(P<0.05).结论:在对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急救时,应依据患者的发病原因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肺泡复张是指不含气体的肺泡在正压通气下重新开放的过程,它在呼吸过程中使肺保持开放状态[1],通过增加肺容量,肺泡复张可使肺通气增加气体交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中采取不同临床治疗防方法的效果。方法:此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入的54例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进行平均分组研究,每组入组新生儿27例,将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用于参照组,将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针剂静点和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用于实验组,比对实验组与参照组的临床救治效果。结果:实验组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的临床救治有效率100%与参照组的77.78%相对比显著更高,P 0.05,展现数据组间分析比对意义。结论:使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与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针剂静点和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在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中均获得一定效果,但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针剂静点和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