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一种。而房室结双径路是形成 AVNRT的电生理基础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改良房室结后 ,分析房室结快径路前传有效不应期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住院接受 RFCA的慢 -快型 AVNRT患者 5 8(男 19,女 39)例 ,年龄 14~ 71(4 8± 14)岁 ,心动过速发作史 3个月~ 34 (13± 10 )年。心动过速时心率 130~ 2 0 0 / m in。并发高血压病 4例 ,冠心病 3例。凡并发房室附加旁路或AVNRT行快径消融者以及资料不完整者均未入选。1.2 电生理检查及 RFCA…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慢径消融后对快径前传不应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须电生理基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有效的方法.射频消融慢径路后有学者发现快径路前传不应期发生改变,本文对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改变,探讨慢径路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DAVNP伴AVNRT患者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77±14.89岁;病史0.6~30年,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合并房室结快径经消融者未选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冷冻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术中快径有效不应期(FPERP)改变的生理现象进行探讨。方法对26例冷冻消融治疗AVNRT患者行术前、有效靶点冷冻消融术中及术后电生理检查,记录FPERP及AH间期的改变。结果 26例AVNRT患者冷冻消融均成功阻断慢径。共35处有效靶点消融术中可见FPERP较术前暂时性延长(386.29±67.65msvs330.29±71.80ms,P0.05),术后立即恢复(301.14±73.24msvs330.29±71.80ms,P0.05),同时AH间期术后较术前无改变(83.80±12.24msvs77.77±12.52ms,P0.2)。结论 AVNRT冷冻消融慢径术中FPERP暂时性延长,停止消融即刻恢复。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中特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射频消融中出现11例特殊病例。其中男3例、女8例。5例属电生理现象复杂,其中1例快-慢型者S1S1500ms心室刺激时,连续3个刺激便出现室房文氏现象,随之出现心动过速,AVNRT时心室率182bpm,His束电极A波最先激动,呈A-H-V传导,VA间期220ms,VA>AV;另1例快-慢型者心内电生理诱发出典型AVNRT,其频率162bpm,对其慢径改良后,诱发出另一种频率的快-慢型AVNRT。3例慢-慢型者心动过速较易诱发,AVNRT时均以冠状静脉窦口(CSO)A波最提前,His束电极示H-V-A传导。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CSO异常扩张,窦口上缘几乎接近His束水平。3例放电过程特殊者,其中1例在较大范围内消融,均出现慢交界区心律,另1例在消融中出现一个交界区心律后,便诱发AVNRT,再有1例为消融时难以出现慢交界律。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100%)。结果提示对特殊病例除应进行详细电生理检查之外,应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术前合并房室阻滞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2年来术前存在房室阻滞的AVNRT患者行RFCA治疗的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13例患者[男8例,年龄(64±14)岁]中4例曾行RFCA治疗,8例为原发性PR间期延长,1例曾行房间隔修补术,其中诊断慢快型AVNRT 10例,快慢型和慢慢型各1例,未诱发心动过速1例。未诱发者未行消融,其余所有患者消融均成功,随访5~24个月期间未见心动过速复发及房室阻滞加重。结论在合并房室阻滞的AVNRT患者进行消融时应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情况决定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7.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逆传慢径、1:1前传慢径及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所有42例均消融成功。逆传慢径消融成功部位在三尖瓣环和冠状静脉窦(CS)口之间(传统慢径区域)36例(86%),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也位于上述区域;逆传慢径在CS近端或/和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成功6例(14%),其最早逆传心房激动多位于CS近端1~3cm处。结论多数快慢型AVNRT可在传统慢径区域(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消融成功,但部分病例需要在CS近端和/或二尖瓣环房侧(左侧后延伸)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导管射频电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行导管射频电消融术100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心电生理和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10%。复发病例中7例术后慢径残存,未复发病例中3例慢径残存,慢径残存患者复发率高。未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缩短,分别为(277±41)m s和(318±46)m s(P<0.05);而复发病例消融后的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FPERP)较消融前无明显缩短,分别为(298±48)m s和(311±56)m s(P>0.05)。复发病例心内电生理特点复杂多变,多种类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见,未复发病例多为单纯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的电生理基础仍然是房室结双径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与慢径残存及复杂的房室结、慢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后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的影响。方法:67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逮患者,进行了选择性房室结慢径消融,除1例失破外,66例消融成功,其中45例清融后慢径不存在(Ⅰ组),12例消融后残存慢径前恃功能(Ⅱ组)。结果:消融后快径有效不应期在Ⅰ组显著变短(331±74ms vs 271±77ms,P<0.001),在Ⅱ组无显著变化(346±49ms vs 314±50ms,p=NS)。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消融前、后无显著变化(Ⅰ组352±60ms vs 337±71ms,P—NS,Ⅱ组350±48ms vs 343±67ms,P—NS)。在Ⅰ组,消融前、后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呈正相关(清融前r=0.692,P<0.001;消融后r=0.854,P<0.001)。在Ⅱ组,消融后慢径前传有效不应期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无相关性(r=0.497,p<0.10),快径前传有效不应期与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呈正相关(r=0.838,p<0.02)。结论:射频消融慢径对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影响不大,但明显使怏径有效不应期缩短。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慢径后心动过速复发与房室结电生理特性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揭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复发的机制,对45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慢-快型AVNRT患者在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逾三个月行电生理检查。结果10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术前心房早搏刺激时的最大心房-His束间期(A2H2max)较非复发组明显延长(413±60msvs311±110ms,P<0.01);两组术后即刻A2H2max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均<0.01);术后三个月复发组的A2H2max较术后即刻明显延长(356±93msvs298±96ms,P<0.05),非复发组则有进一步缩短趋势,两组术后三个月的A2H2max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56±93msvs222±73ms,P<0.005);非复发组术后三个月A2H2max较术前明显缩短(222±73msvs311±110ms,P<0.01),房室结前传文氏周期及有效不应期较术前明显延长(405±91msvs366±84ms,332±75msvs269±63ms,P<0.01及<0.0001),复发组消融术前后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结果提示部分AVNRT复发可能与其房室结本身电生理特性有关,基础状态下A2H2max长的患者心动过速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消融逆传快径治疗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设计一种新的射频消融方法(选择性消融逆传快径)对25例反复发作的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进行消融治疗。经股静脉插入1~2很大头电极至Koch氏三角区,于旁His束心室起搏下寻找还传A’最早的靶点,靶点图上不能有或仅有极小H波,大头电极用力压向靶点出现:①VA分离或H’A’间期延长,说明逆传快径已被机械刺激所阻断,立即放电15~25W,持续30~90S;②AH间期延长,说明前传快径已被机械刺激所阻断,移开大头电极待AH间期恢复正常,再重新标测;③反复数次操作,大头电极的机械刺激仍不能阻断逆传快径,则选择逆传A’最早的靶点试放电30S,出现VA分离或H’A’间期延长,则放电至60~90s,否则重新标测靶点。消融终点为VA分离或H’A’间或延长,用异丙肾上腺素仍不能诱发典型和非典型AVNRT。25例均一次消融成功,逆传快径被阻断、前传慢径均保留;23例VA分离、2例仅有H’A’间期延长;6例前传快径阻断;4例病人术中大头电极的机械刺激阻断了逆传快径。1倒成功靶点位于His束电极后上方,24例位于His束电极与冠状窦电极之间的区域。结论:在仔细精确的电生理标测下可实现选择性消融逆传快径,保留前传快慢径。此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报道8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①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②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③心动过速能由心房刺激诱发。④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冠状窦近端A波最提前。熟悉快-慢型AVNRT的电生理特征,对于鉴别房性心动过速及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十分重要,也是指导快-慢型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旁道的电生理定位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1例射频消融(RFCA)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8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电生理定位及外科治疗。10例心外膜标测定位结果与术前心内电生理定位一致。11例旁道(AP)切割均获成功。1例死于围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第2及30日复发,再次RFCA成功。2例左后间隔显性AP遗留有delta波。10例随访15.3±12.8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均获治愈,心功能Ⅰ级。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2例为左后间隔AP,1例为右后游离壁AP,手术中证实RFCA失败系消融电极未能抵达有效靶点消融所致;2例Ebsteins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为重度三尖瓣返流使消融电极不能稳定贴靠靶点,另1例为AP靠近心外膜面而致RFCA失败;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因瓣膜及瓣下结构病理改变致RFCA失败;1例重度二尖瓣返流RFCA失败与病人不能耐受RFCA与AP定位于24区消融导管难以抵达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大房间隔缺损、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及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右旋心伴三尖瓣返流各1例,RFCA失败与解剖畸形、心内大分流等血液动力学障碍有关。结果提示RFCA失败的AVRT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影像Koch三角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病人射频消融时应注意的问题 ,右前斜位 30°透视下 ,将最大希氏束 (HBE)电位记录处与冠状静脉窦口 (CSo)处的影像距离容纳不下 3个 8F加硬大头电极者定义为小影像Koch三角 ,对 16例小影像Koch三角的AVNRT病人 ,参照慢径消融法行射频消融。结果 :16例病人中 ,成功消融靶点位于CSo水平以下者 12例 ,与CSo位于同一水平者 3例 ,位于CSo水平以上者 1例。 16例病人经消融后房室传导跳跃现象消失者 14例 ;跳跃现象存在 ,但无心房回波 ,异丙肾上腺素亦不能诱发AVNRT者 2例。上述 12例中有 1例于术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 (AVB) ,术后 2 4h发生Ⅱ度Ⅱ型AVB ,出院后随访 3个月未能恢复正常 ,因心率为 38~ 5 0次 /分 ,并伴有脑供血不足症状 ,遂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病人经过 3.5± 1.2 (0 .5~ 5 )年的随访 ,无AVNRT复发 ,亦无AVB发生。结论 :对于小影像Koch三角AVNRT病人的射频消融 ,应突破常规消融时的区位划分概念 ,主要在CSo前下方寻找并消融慢径 ,并根据放电后反应及时调整消融参数。 相似文献
16.
房室结改良术终点与复发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房室结改良术成功后不同电生理终点对复发率的影响,观察了80例房室结改良术患者复发情况。其中双径现象消失(A组)51例;仍有双径现象,但无心房回波(B组)21例;有双径现象,且有1个心房回波(C组)8例。消融成功后观察30min,急性复发4例(5.8%);术后随访14.7±5.6(6~39)个月慢性复发3例(3.8%),共复发7例(8.8%)。7例中,A组与B组各2例、C组3例,复发率分别为3.9%、9.5%、37.5%。其中A组与C组比较复发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表明,选用三种终点中的任何一种,术后大多数患者都未复发。而为了降低复发率,除了消融成功后至少应观察30min以消除急性复发外,在技术成熟的单位,可力争以双径现象消失为改良术终点。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射频消融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24例病人经射频消融(RFCA)慢径改良房室结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研究结果。RFCA后24例病人均不再诱发AVNRT(100%),其中23例慢径传导消失(95.8%),1例慢径传导明显减慢(4.2%)。认为RFCA改良慢径对房室和室房传导没有明显影响,其消融成功的可能预测指标为:X线影象消融电极位于房室结后下部、消融电极图A/V<0.4,放电出现交界性早搏或并行性交界性心律。 相似文献
18.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异丙肾上腺素对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疗效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消融房室结慢径的7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病人进行观察分析,以了解异丙肾上腺素在AVNRT射频消融中的临床价值。消融前电生理检查时有27.8%(20/72)的病人未能诱发AVNRT,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85.0%(17/20)则能诱发;消融后47.9%(34/72)用异丙肾上腺素评价,其中8例既有房室结跳跃现象又有心房回波的病人50.0%(4/8)诱发出AVNRT而重新消融。随访8.5±4.3个月,成功消融的71例中,34例经异丙肾上腺素评价者无一例复发,37例未用异丙肾上腺素评价者2例复发。提示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可提高AVNRT的诱发率;消融后房室结慢径前传功能存在时,无论有无心房回波均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评价,以确定消融终点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